二哥闲话|3月5日
昨天下午去了三毛家,待了一会就和三毛又回到我家,回来的路上和做饭前我们做了一些交流,他提到西方的人为什么会研究马克思,马克思理论到底包含了哪几个部分?我从我的角度去谈了谈一些认识,他说能够理解,算是一种新的收获,我给他推荐了最近北京大学在慕课上的新课程,主要是“两课”的相关内容,并告诉他在慕课上面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学校和老师的课程,他对文学比较感兴趣,就试看了武汉大学某老师的课程,觉得很有意思就下载了APP。
饭前我向他提到了大大的经历,我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要往回去溯源,这样更能理解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什么。
他高中毕业这几年以来,大多数时间是在从事餐饮行业,可以说一名比较资深的厨师了,我们都喜欢吃鱼,昨晚上的水煮鱼确实是很好吃。
饭后,我们带上口罩又绕着中山四路、大礼堂,边走边聊,在聊完大大的人生经历和施政理念后,我鼓励他说如果有想为社会或周边的人做事的想法,以后也可以通过写入党申请书的方式向党组织提出申请。他说我们也可以入党啊?我说作为中国公民,年满十八岁都可以带着你的理想信念向党组织进行申请,没有学历限制的。他说以后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去申请。
从晚上九点到十一点,我们又天蓝海北地聊了一圈,聊他喜欢的文学,聊贾平凹,聊他这几年和现在的一些想法,聊最近看的书,直到十一点我把他送回家,他又想把我送回家,最后在探路无果的情况下,我把他送回家后再回到自己家。
三毛是我老表,我们上一次聊还是2019年过年的时候,过去一年时间了,人在变化,时间在变化,但每次聊天的时候总能发现他对于自己的认知越来越深,一切都是在向好的。
十一点多回到家,十二点躺上床,看了一会抖音,接着看了这几天一直想看的《开讲啦》李兰娟院士的演讲。《开讲啦》是一个很好的平台,13-15年时常看,16年后就很少看了,不过每次看到有一些我很感兴趣的还是会专门找来看看,比如前段看了中国女排队长朱婷、中央党校谢春涛教授的演讲。在北京的时候作为观众参与了两场录制,其中一场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后来在不同的场合又看见过几次,非常慈祥可亲的一位老人,要向她学习。她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结束后,准备找轻音乐辅助睡觉,突然想到了广播剧,就去搜了搜,发现了《士兵突击》就听着入眠,大概两点左右睡着。说到广播剧就不得不说到高中时全班追的一部广播剧叫《让青春继续》,讲的是一个成都男娃儿到西安上学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非常有意思。主人公后来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记录放在网站上连载,受到一众好评,后来由浙江的一个电台做成了广播剧放了出来。剧中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主人公“百脑儿(bynow)”传说在成都磨子桥的电脑城里。我想那其中的很多情节都是我们很多人对于大学最初的认识和想法,尤其是那个“走在大学校园里手里拿着一本英语书的长发飘飘的女孩~”,有时间还可以再听一次。《士兵突击》小时候看过几遍,14年看过一次,17年看过一次,18年到了北京也看了一次,这部电视剧的核心就是“不抛弃 不放弃”的精神,非常有意思。
凌晨四点半醒来,有一会儿不能睡着,便打开手机微博看了看,最近的评语里面依然在传播永久居住条例的问题,一直看到五点半。有很多人由一个问题扯到另一个问题,还有诸如“人大五年才开一次会……”的复制刷屏,点开他的微博进去看,大多数是小号,还有一部分是长达几年都没有更新的,突然冒出来带着舆论跑。这样的场景其实和发生在香港的事情有点类似,很值得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尤其是舆论阵地前沿,如果出现偏差是极易出现问题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思想火炬”的微博,这是党中央设置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微博,日更多条,内容很有意思。我们的青年,一定是要多听多看多思的,切勿人云亦云。网络上一直喷“杨宜勇”,今天下午他本人出面回应了相关的问题,长安街知事做了相关的报道。所以在自媒体盛行的时代,“造谣仅仅是需要一张嘴,而辟谣一定是跑断腿”。尽管已经做了辟谣,但网络上一定不会就此罢休,而是会找新的替罪羊,这样的网络社会实际上是非常恐怖的。10月在北京还读了一本书,叫《乌合之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大意就是人们在一个事情上很容易被诱导,做出不经自己大脑思考的行为,从而影响自己的判断,等到事后反思的时候才发现自己陷入了从众的状态,而当时并无任何感知。因此,希望我们的青年一代,一定不要称为“乌合之众”。
六点打开一部电影准备看,可能还是有困了,迷迷糊糊中就睡去了,快九点时才醒来,之后吃饭,看《安家》、《完美关系》,打开了刘同《向着光亮那方》,又是第二遍的书。
(刘同的签名)
趁着机会,也就想多聊聊刘同。2013年9月大学开学的时候,强强带了一本他朋友送给他的书,名字叫《谁的青春不迷茫》。闲来无事就拿来看了看,看完后觉得这个人真是非常有意思,那一年他30岁,这也是看的他的第一本书。2014年6月,《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出版上市,买了当当预售版,有刘同的亲笔签名。7月和强强他们一同去成都玩耍的火车上看了一看,没有看完。玩耍结束后,我就乘坐火车去往湖南石门县,在火车上看完了书籍,邻座的一位当时读大三的湖南女娃对这本书似乎也很有兴趣,临下车前把书籍送给了她。2016年4月,《向着光亮那方》出版,当当上预售购买,有刘同亲笔签名,应该是花了一些时间看完,从扉页上的记录来看,当时我在新北川宾馆实习,4月12日还在成都培训了一次,21日是我21岁的生日,22日《谁的青春不迷茫》电影上映,当天看完电影后正式打开该书准备阅读,应该是在新北川宾馆实习的时候看完的。2017年9月,《我在未来等你》出版,当当上预售购买,有刘同亲笔签名吧?(后来在2018年书给了杨慧敏,想给她看,结果她一点都没有看进去,我就有好几次想把书拿回来,但都无果,哈哈哈哈)时值考研的开始阶段,当时想着考完了再看,但还是没有忍住就花了一天时间看完了。2018年9月,《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出版,当当上预售购买,没有刘同亲笔签名。2019年9月,《我在未来等你》电视剧准备上映,6日晚举办通宵观影,报名参加,第一次近距离看见刘同本人。观影结束后的第二天早上八点,出门时遇摄像采访,最开始拒绝了,走出一段距离后又折回来等待接受了采访。对方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是同哥的粉丝吗?我说不是,我就是想来看一下。后来又问了我几个问题,我一一答完,旁边一个女生说你说的好好啊,好感动。我也以为至少会出现在一个采访观后感的镜头里面,哈哈哈,结果没有,旁边那个女生的采访我看见上了官微的宣传,哈哈哈哈,肯定和央视的记者一样,还是觉得我丑了。要是有机会,真想看看那个时候的自己到底说了什么,似乎还问到了一个问题,你想对十年后的自己说些什么?
我以前一直觉得刘同的书我都只会看一次,你会发现那些书我看了一次后放在书架上面,今天打开依然光洁如新。不过现在看来仅看一次的惯例已经被打破了,至少他的五本书里面,有两本书已经看第二遍了。我也发现大多数的书籍我会有一个读前的思考和读后感的记录,分别记在开头和结尾的扉页上,但唯独刘同的书(2018年前的)没有阅后感。想来应该是人生百态,也就只好让他做个唯一,即使是看了第二遍也不愿再加上阅后感。
人生确实非常有意思,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一处柔软的地方,你说是软肋还是盔甲?我看总是在对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反应。
我想,我大概是在怀念过去。
尤其是在过去的以往和不确定的未来面前,唯有坚硬如水,大步向前,过去地就过去了,未来仍然是在光亮那方。
图文 / 罗勇
排版 / 小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