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一篇文章教你搞透学习和记忆的关系
记忆的重要性在于:记忆是学习的核心。
因为不管要学会什么东西,先都是要记住它——在大脑里留下了印象才有可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记忆力强的人,在学习上会有很大的优势。
我们可以发现,从小到大只要是成绩好智商高的人,记忆力肯定不会差。那些举止优雅得体的人,也一定都有丰富的阅历和渊博的学识。而记忆力好的人也往往能快速地把见到的事,看到的书,听到的东西,快速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能力增长也就比较快。
因为不管是学习知识、技能还是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本质上讲,都是把对自己来说是新的东西,转变成自己熟悉的,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态度、认知,或是行为倾向。
记忆是什么?
可能你不是想成为记忆专家,也不想了解太多的专业名词,也不一定想要探究记忆的机制。所以,我只挑选了下面的关键三点,来进行阐述记忆的重要特点。
记忆是分步的
1
记忆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任何信息都需经过这三步:先被感觉到,然后进入短时记忆,最后进入长时记忆。
以常见的记手机号码为例子,你结识了一个美女,问了她的手机号。她说189,你根据自己头脑里回荡的她的声音,重复着159跟她确认,这个回荡的声音就是感觉记忆。
接着你发现你忘了带手机,只能靠自己的大脑去记了。于是她说了后八位,473937xx。你不停地在头脑里重复着这11个数字,这时,这个手机号就进入了短时记忆。
但这个记忆只是暂时的,你可能过一会就忘了。但是你认为这个手机号对你太重要了,想要晚上到家时还能记清楚,你就需要不断持续重复,一直到你熟悉了这串数字,能毫不费力地想起来。这时,你就很久都不会忘记这个手机号了。这就是长时记忆。
了解这个记忆的三步骤,是为了进一步弄清楚下面两个事实: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据科学研究,短时记忆的容量通常为5-9个单位,比如,如果你记数字,一次大概能记5-9个数字。
短时记忆要想变成长时记忆,不会自然而然发生,需要专门付出额外的努力。
如何利用这两个事实?下面我们分析下、
记忆是需要提取的
2
记忆就像电脑储存信息,可分为编码和提取两部分(“记”和“忆“分别对应的就是这两个词)。
不要以为记住了的东西,就一定能想得起来。
举个栗子:
问题1:英语中的雨伞是________?
问题2:英语中的雨伞是( )A、cat B、umbrella C、banana D、wind
如果你记过雨伞这个单词,但是又没那么熟,第二个问题是不是比第一个问题要简单很多?因为可能你不一定能记得起雨伞这个单词的完整拼写,但如果你曾经见过它,再认出它就容易很多。
前者是回忆,而后者是“再认”,后者的难度自然要比前者小很多。记过的信息其实都在我们的大脑里存储着,只是我们忘了提取这些信息的路径,以至于没有办法想起来。但一旦我们再次看到类似的信息,就能够立即发现,这些信息还在我们的脑子里。为什么会想不起来呢?因为我们的记忆在头脑里缺乏整理,像一个胡乱堆放的屋子,想找到东西肯定很难。
记忆是分类别的
3
记忆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两种。陈述性记忆是指知识性的、语义性的记忆。通常是储存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比如客观事实、原则、方法、定义等等。
比如你的手机号、中国的邻国有俄罗斯等。程序性记忆则是指大脑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自动执行既定步骤。比如骑自行车、你早上起床后顺利完成一系列动作出门,但却想不起是怎么完成的。
简单地划分的话,陈述性记忆,一般是知识类;程序性记忆,一般是技能类。
举个栗子,如果你学习历史,那么你接触的主要就是知识性内容,你需要调用的是陈述性记忆。如果你学习驾驶,那么你需要用到的主要就是技能性内容,你需要的是程序性记忆。如果不尊重这个规律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如果你不去记忆一些客观史实就想学好历史,或是如果你想仅仅靠背开车方法就想学会驾驶,而不去开车练习的话,是没办法能学会的。
如何利用记忆规律?
记忆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记忆的方法也是有迹可循。不同的记忆方法有高效和低效之别。
那些很有记忆天分的所谓“天才”,往往都很会利用记忆规律。比如大名鼎鼎的名侦探福尔摩斯,就是利用记忆宫殿这种方法来记忆。而一些记英语单词的高手,也是利用想象跟单词相关的画面,或是给单词编故事等方法,来将单词牢固记住。有哪些记忆规律呢?我们又能怎么利用好它们呢?下面就来详细了解下:
1F
将信息组块
记电话号码时,人们分成了两大阵营。第一种人用xxx xxxx xxxx的分隔去记忆,第二类人用xxxx xxxx xxx的分隔去记忆。这两种人争得再怎么激烈,其实也都能成功记住。但是为什么没有人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去记忆?这就是因为前面提到过的,人的短时记忆是有限容量的,大概是5-9个单位。一个手机号是11位数,如果一个一个数字去记忆,在你不能重复完最后一个数字时,就已经把第一个数字忘了。
同样地,背单词或背诗词的话,如果一个字一个字去记,是没有办法记住的。只有把一段字母或一段文字组成一个大的信息块,然后再去记忆不同信息块之间的关系,才能顺利记住全部信息。
举个栗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要背这首诗,床前、明月、地上等词,对中国人来说就是一个个信息组块。但是外国人如果去背这首诗,不明白信息组块,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硬记,那就很难。而将词组块后,还要再把每句话记住,最后再把它们串联起来。
背英语单词也一样,初学者往往喜欢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去记,一遍遍地复读,直到把所有字母读到完全记住。但这样记往往低效而且不牢固。真正学英语一段时间后,就会用词根来记忆,每个词根就是一个信息组块,能大大降低记忆难度。还可以用发音来记忆,信息的组块数量也同样大大减少了。
2F
记住后继续合理地重复
前面说过,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不会自然而然发生,而是需要专门的努力。无论你是记手机号还是背书,都是通过不断重复,才能把东西真正记下。而重复不仅应该在记忆的当时,更应该在记住后。因为记忆是有遗忘的,你今天能记起昨天的事,但对一周前的事就会相对模糊一些,对于更早的事就会更加模糊。
对于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时段进行重复,是确保这件事不被遗忘的关键。记忆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在刚记住的时候,是最需要重复的,然后重复的频率可以逐渐降低,直到信息最后完全印入大脑里不会忘记。
3F
给信息一个好的框架
记住信息往往还不是最难的,难的是能准确地想起来(提取)。前面也提到过,很多信息存在我们的大脑里,但我们缺乏足够的线索,以至于经常没有办法想起来。所以我们看到umbrella的选项能认出是雨伞,但是直接由雨伞想起单词的拼写就会困难很多。
为了方便提取信息,我们需要在思维里给信息提供足够的线索。要么给信息做清晰的分类,要么留下相关的线索。
记忆宫殿(可去网上搜索具体内容)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将信息与空间环境对应起来了,看上去是增加了记忆的信息量,但是实则增加了信息的相关线索,让信息不会被轻易遗忘。
给单词编故事,听上去有点多此一举,为一个小小的单词增加了太多的额外信息。但对于熟练运用这种方法的人来讲,是利大于弊的,因为一个简单的故事能增加他们找到这个单词的线索。
而专家研究一个领域,之所以要先搭建起一个框架, 比如人文学科里分文学、历史、哲学等,哲学里又分西方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又分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科学哲学等。这些分类信息看上去对解决实际问题好像没什么帮助,但是能让信息更加清晰。就像准备好的书架,你一看到关键词就知道应该去哪个书架上找,与之相关的还有一堆相近的线索。所以,专家大脑里如此庞杂的知识体系才不会显得混乱。
死记硬背的单词经常容易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记忆线索太过单一,唯一的线索就是不断地重复,缺乏应用的场景,缺乏相关信息和相关情绪。一些背单词的软件很强调联想记忆,而不少人通过做阅读看美剧来记单词,正是因为这个好处——应用场景鲜活,记忆线索丰富。
4F
程序记忆和陈述记忆对症下药
在学习一个新东西前,先搞清楚是知识型内容还是技能型内容。如果是知识型内容,适合用语言的方式去记忆;如果是技能型内容,需要用程序性记忆,仅仅用语言是没法学会的,必须去亲身实践。
在岸上学不会游泳,在家里学不会开车。只有真正在应用的时候,才能掌握这个东西的真正做法。不管你将步骤拆分得再怎么细致,不练习就是没办法学会。现实生活里,除了开车游泳等这些运动性技能外,还有很多东西也是光靠记忆知识没法掌握的,也必须依靠大量的程序性记忆进行实践才能形成的。
比如演讲,一个好的演讲者,不论是天生的还是经过了后天训练培养的,都不可能是从不开口对公众讲话,一开口就技惊四座。不管你学了再多的演讲技巧,分析得再怎么到位,缺乏实践的情况下,很多微妙的地方你没法把握。
再比如管理,读了一些管理学方面的书不代表学会了管理,因为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只有在实际的岗位中经过了锻炼,体会了很多实际情况,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这也是为什么优秀的企业有管理培训生制度,用轮岗和实践来培养新人。即使是再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也很少有直接进入管理岗位的,都需要经过漫长的锻炼。
如果将知识当做技能来学习,就会感叹自己脑子不好使,东西都记不住;如果将技能当做知识来学习,就会陷入死读书读死书的怪圈,纸上谈兵会说不会用。
记忆好的人会被很多人羡慕,他们做事和学习的效率会高很多。他们也并不全是天才,只是他们恰好用了最合适的记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