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发展纪实:让每一个特殊孩子拥有适合的教育
3.转载请注明出处。
让每一个特殊孩子拥有适合的教育
小东是南通市通州区东社学校九年级1班的学生,也是一名唐氏综合征患者。每天早上,他和其他孩子一样背着书包来到学校,开始一天学习。与同班同学比起来,小东的课表有些特殊,除了语、数、外等科目外,还有心理辅导、感觉综合、生活适应、沟通交往等课程。“这些课都是为小东量身定制的,会根据他的情况不断调整。”该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副主任高红旗告诉记者,在东社学校,像小东这样的特殊孩子共有4位,年龄从11岁到16岁不等。“本学期,我邀请两个大一些的孩子担任三年级电脑课的助教,希望以此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东社中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于2018年,配备专职特教教师1人、兼职特教教师4人、兼职心理咨询师1人,它是近年来江苏普通学校积极筹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缩影,也是江苏教育人探索融合教育发展新路的一个实例。今年教师节前夕,省教育厅副厅长顾月华带队来该校调研,看着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模样,她颇为感慨:“东社学校所提供的适合的个别化教育体现了我省普通学校实施特殊教育的水平,更体现了一直以来江苏是怎样以‘拓荒牛’姿态行走在全国融合教育发展前列,为人民群众交上了一份靓丽‘江苏答卷’的。”
从随班就读到全面融合
江苏对融合教育的探索由来已久。作为全国最早进行随班就读实验的省份,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南通县就在乡中心小学开设特教班,并对班级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宜兴、淮安等地也将盲童安置在普通小学,由特校教师定期辅导。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苏加快了对融合教育的探索步伐。2014年,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为全省“十三五”期间大力深化融合教育、优质全面发展特殊教育确定了总目标、总任务。2018年底,《关于加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这是江苏从顶层设计层面对融合教育发展做出的又一次创新探索。它明确了各地落实融合教育的阵地、人员、装备、课程、管理机制等总体制度框架,明晰了部门职责、建设和认定标准,全面推动我省融合教育发展走向标准化、规范化。“这是一份具有革命性的文件,在尝试回答当前特教面临的两个热点问题:怎样提高普及水平、如何提高普及质量上,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意义。”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李天顺说。
依据《意见》的明确指导,各地各校积极行动,开启了融合教育发展之路上的全新探索,目前全省已有近3000个普通学校建成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今年10月23日,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常熟市绿地实验小学挂牌成为该市第100家融合教育资源中心,配备了1名专职资源教师和多名兼职学科教师,主要面向患有智力障碍、肢体障碍、自闭症等随班就读学生提供教育、康复服务。
据介绍,早在2012年,常熟市就自主开展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建设,在新一轮将资源教室“提档升级”为资源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常熟各校均建立了由校长任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主任的领导小组,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并配备一位分管融合教育的教导主任负责日常管理。日前,该市又正式启动学前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专项检查,将从随班就读儿童训练的频次、资源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逐一检查已建成的32个学前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使用情况。“资源中心的建设只是第一步,我们将通过专项检查,帮助普通学校更好地发挥资源中心的教育康复功能,更好地服务残障儿童。”该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创始人陆振华说。
在建立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成为重要一环。从2019年起,省教育厅委托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开展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上岗认证培训,委托台湾13所高校相关融合教育专家团队研究设计“江苏省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特教专职教师上岗培训方案”,研制符合江苏融合教育发展实际需要的课程与教学内容。“该课程总计240个学时,包含120学时的理论和120学时的实操,针对的是在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工作的特教老师。”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教学院院长谈秀菁介绍,“经过培训,这些教师基本能够承担起资源中心日常的组织与指导工作,从而促进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的良性发展。”
用实践为融合教育求解
推动全省融合教育创新发展、内涵发展走在前列,是一项需要上下联动、跨部门融通的系统工程。自2017年起,全省各地均成立了教育部门牵头,财政、民政、人社、编办、卫健委、发改委、残联等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的特殊教育联席会议,重点解决融合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目前,全省已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较为完备的融合教育发展体系。在此基础上,各地开始积极探索基于本地实际、体现区域特色的融合教育发展新模式,全省形成了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蓬勃发展图景。
每年四五月份,南京市都会举办“最美融合教师”评选活动,挖掘和宣传融合教育先进教师典型。作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南京的随班就读工作赢得同行的一致“点赞”。该市通过着力强化政府主导、着力建立工作体系、着力协同推进实验、着力培养师资队伍、着力提供支持保障的“五着力”机制,强化各项工作落细落实;同时以有文件、有牌子、有经费、有机制、有任务、有团队“六有”标准,保障工作推进有力有效,为融合教育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徐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融合部,有一栋教学楼非常特殊:这栋楼的三至四层有一所看似很普通的幼儿园,一共有6个班级,每个班约有30名儿童。如果不仔细观察,人们很难发现每个班级里都有1至3名听障儿童。作为省内最早尝试反向融合教育的特教学校,徐州特校早在1998年就举办了“聋健合一”的幼儿园,招收少量普通儿童入园,为听障儿童营造语言交流环境。2003年开始,该校又设立融合部,在聋校里办普通幼儿班,以健听学龄儿童为主体,
让受过学前康复教育的听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开办融合部第一年,该校共招收23名普通儿童和12名经过学前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听障儿童,统一使用普通学校教材,根据学科和学生的需要,采取有分有合的教学形式。如今,徐州特校反向融合教育已走过十余年,第一届接受融合教育的学生大多数进入高等学校深造。
隶属于无锡市残联的无锡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自2016年开始全力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在市、区教育局大力支持下,全市已有20余个幼儿园成为干预中心的合作园,形成了跨部门、跨系统协作推进融合教育的良好局面。干预中心为合作园提供全员融合教育素养培训,并着重培养2名骨干教师,提升其在特殊儿童筛查、评估、鉴定、干预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同时,干预中心还设立6个试点园,由中心教师全程指导,帮助特殊儿童逐步适应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更好地融入集体。小学三年级的阳阳就是其中一名受益者。他曾就读的通德桥幼儿园是干预中心合作园之一,在干预中心的专业指导下,阳阳各方面能力得到良好发展,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他的语文、数学成绩都很优秀。
特教学校的融合教育工作也发展得有声有色。海门市教育局自2015年起与市残联、市民政局和卫健委合作,成立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于每学年开学初对全市各中小学、幼儿园上报的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进行诊断,根据诊断结果,结合家长意愿,确定合适的安置方式。海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仇中辉介绍说,目前全市共有62名特殊学生需要送教上门服务,为此他们专门成立了由特校巡回指导教师、普校资源教师、康复师以及志愿者组成的送教队伍。“资源教师负责制订教育计划,康复师负责身体保健,志愿者负责后勤保障,特校教师则负责各方面的整体协调,大家各司其职,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教育。”仇中辉说。
唐氏综合征男孩小勇今年从太仓市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进入中德善美实业有限公司就业,从事汽车零部件加工方面的工作。他的家人感激地表示,从来没有想过小勇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该校校长陈玉红认为,特殊学生的就业率是衡量一所特教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让特殊学生能够自立生活、适应社会,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架构了校企常态化走岗学习的职业教育新形态。“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和就业岗位,我们则每周为企业提供为期半天的残障人员管理培训,”陈玉红说,“目前,已有16名像小勇这样的特殊学生实现了自立自强。”
以“适合每一个”推动“幸福每一家”
小育是常州市第二中学2002级随班就读学生,虽然身患小儿麻痹症,但她的高中生活同样精彩。在校期间,她曾获评托利多奖学金和市级三好学生,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高考后,成绩优异的她一度为如何兼顾身体与学业而烦恼,最终选择了离家较近的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计算机专业就读。而在常州,小育的故事并非个案。“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每一位特殊学生上好学,接受适合的教育,锻炼自理和自立能力。”该市教育局局长杭永宝向记者介绍。
为“每一个”特殊学生提供适合服务的理念也从“线下”延伸至“线上”。9月1日开学当天,无锡市惠山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吕华萍在线分享了一位10岁中度孤独症学生的案例,高雄师范大学教授钮文英随即就如何帮助该学生养成正确行为习惯,如何调整教学方式等进行“云指导”,数百位省内教师通过线上平台观看整个指导过程。这是自今年3月2日苏台个别化教育呼叫响应机制启动以来,台湾专家与江苏普特一线教师的又一次线上交流互动。截至目前,这样极具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已经开展了290课时。
采访中记者发现,融合教育的不断发展不仅改变了学生个人的成长轨迹,也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教育生态环境。“推进融合教育对每一所普通学校转变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探索推进普通学校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要通过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个别化教育,推动普通学校适宜性教育改革。”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殷雅竹说。
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是当地老百姓心中的“好学校”,也是我省推进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窗口校”。在这里,资源教室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间教室,而是一个功能齐全的资源群,包括教学专用教室、感统训练中心、IEP服务中心、综合课程中心等,学校将其命名为“娄江桂园”。“娄江桂园”的设计者、原校长储昌楼告诉记者,这里的课程有十大模块,涵盖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学科教育、科学教育等,与学校主体校本课程建设融为一体、让每个学生都向“真善美健”发展成长。
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以“课上有指导、课后有辅导、作业个性化、考试特色化”的方式,让教育在思想与行动上从“关爱每一个”走向“特别关爱这一个”。该校校长吴宁告诉记者,在普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营造了一种尊重、接纳、支持的人文环境,以文化氛围的改变带动了教师教育理念的变革。“老师们更加理解孩子们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寻找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教学策略;孩子们也在互相尊重、包容的氛围中成长,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江苏一直在践行‘适合的教育’,这是一种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而融合教育正是撬动‘适合的教育’发展的一个有效支点。”谈及江苏融合教育的发展,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信心满满:“每一个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都是普通的,他们需要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环境,而包含特殊学生的生活才是普通学生的真实生活;每一个普通学生也都是特殊的,他们每个人都像特殊学生一样有特殊需求,而适合特殊学生的普通教育才是优质的教育。”
(作者:赵建春、练鹏燕、潘玉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