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早教之宝宝胆小是谁的错 宝宝为什么胆小?
月月快满3岁了,在爸爸妈妈的眼里,月月很乖巧,很安静。可是每次出门,妈妈都觉得月月胆子很小,不敢和陌生人打招呼,不愿意在人多的情况下自己走路,要抱着,还要勾着妈妈的脖子。到公园玩的时候,不会走开超过一米的距离,还常常回头看看爸爸妈妈是不是在这里,不能很尽兴地玩。即使到爷爷奶奶家玩,月月也时不时说要回家了。最近一次,爸爸妈妈带月月逛商场,回来的路上,妈妈不小心被地上的砖头拌了一下,差点摔着,月月(爸爸抱着)瞧见了,哭得很厉害,回家好几天都没有好好吃饭,还发烧了。这件事让爸爸妈妈很担心。
背景分析
在交流中了解到,妈妈之前有过流产,月月也是保胎多个月后才顺利出生的。月月出生后,家里一直保持很安静的氛围,爸爸妈妈做事都很小心,尽量不发出很大的声音。家里也很少来客人,担心影响月月。平时一般是爷爷奶奶来看月月,不让月月多出门,1岁半后才开始带她出门。
三年中,爸爸妈妈没有在有保护的情况下让宝宝接触社会,而是用自以为安全的方式把宝宝保护在家里,宝宝失去了适应社会的锻炼机会。这种过度的保护让月月难以一个3岁孩子的状态去适应社会。同时,妈妈有过流产的事实和保胎的过程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一些谨慎、不安全的气息,无形中也影响了宝宝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老师的话
生活中常会出现一些我们未能预料的事情,当这些事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怎样去诠释这些事,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今后的生活才是重点。针对以上的案例,我们如何去面对呢?
过度保护反而限制了宝宝
流产和保胎的事实让这对年轻的父母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让他们对生命多了一份尊重和珍惜,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担心和不安全感。他们教养月月的方式更多地体现了他们的担心和不安全感。“让家里很安静,尽量少出门,不让陌生人来家里做客”等,与其说是爸爸妈妈对宝宝的保护,不如说是其担心的表现。而对这个可爱的生命来说,她更需要的是爸爸妈妈对她的尊重和珍惜。
首先,陪伴宝宝面对周围的一切,让宝宝在前面,爸爸妈妈的保护在后面。让宝宝回避接触社会,只会让宝宝更无力、更“胆小”。其次,要相信孩子天生就有适应社会的能力,从学吃饭、学走路、学说话等开始,宝宝的内心就渴望成为社会的一份子,他们会努力让自己成长。最后,要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凡事不要保护在前面,而是先让宝宝试一试,在宝宝试一试的过程中,他们才有可能学会怎样去面对周围发生的事情。
当爸爸妈妈的心态改变了,行为也会改变,那么宝宝的表现也会随之改变。
超越年龄的界限,和宝宝一起探索世界
爸爸妈妈希望月月是阳光的、快乐的、开朗的,而他们自己却是谨小慎微的、拘谨的、不接受外在的。
如果我们时常说“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会让宝宝的胆子越来越小,心情越来越糟;给没有边界的童年心灵画上太多的界限,快乐也会随之越来越远。我们不妨超越自己的年龄,将自己“调频”到和宝宝差不多的年龄,和宝宝一起感受孩童的无忧无虑或喜怒哀乐。
热情、好奇、探索是宝宝的特质,需要好好地保护。对宝宝来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值得探索的。爸爸妈妈不妨与宝宝一起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和宝宝一起看蚂蚁搬家、一起观察豆子发芽、一起在雨里嬉戏……这所有的一切都会让宝宝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家庭的温馨、成长的快乐。深信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宝宝会慢慢地变得阳光、开放。
学习分清自己与他人
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和宝宝玩过“躲猫猫”的游戏吧。在宝宝学会躲猫猫之前,他们分不清你我,觉得宝宝和妈妈是一体的,宝宝和世界是一体的,而在学会躲猫猫游戏之后宝宝开始对自己和他人有界限感,这一般发生在1岁之前。
而我们看到,3岁的月月因为妈妈差点摔跤而大哭不止,其他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担心妈妈,或受惊吓而哭上一会儿,但月月的表现则有些过度,可见,在月月幼小的心里将自己和妈妈的情感紧紧连接在一起,似乎是一体的。这样的表现一方面受过去爸爸妈妈过度保护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在提醒爸爸妈妈,要让孩子学习分清自己和他人。
因此,爸爸妈妈需要通过一些方式让宝宝逐步建立自我意识。比如,可给宝宝创造一个独立的空间,在这个小空间里都是宝宝喜欢的东西,爸爸妈妈进入这个空间时要征得宝宝的同意。慢慢地,让宝宝建立自我意识,区分自己与他人。
半开放的家庭格局
月月家的家庭格局几乎是封闭的。家是最安全的地方,在家里月月可以比较放得开,在陌生的环境则比较拘束。如果能将家庭的格局打开一些,请同一小区的宝宝来家里玩,或请亲戚家的小朋友来家里做客,对孩子来说是很快乐的事。在最安全的地方接受新的信息、接触新的人,是学习走出自己狭小生活空间的第一步,以慢慢地学会与他人交往。
其实,真正“胆小”的不是宝宝,而是爸爸妈妈。当爸爸妈妈能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我相信你的宝宝是快乐的、开朗的、活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