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听课
(1569)
关于听课
听课是一种最主要的教研,也是老师的一项基本功。对于授课的老师来讲,听课能够促使他拿出自己的最好,真正认认真真地备一节课,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对于听课的老师来讲,不论发现他人的优点或者缺点,都能促使自己吸收长处、避免短处,从而增长自己的业务能力。也就是说,听课实际上是一项能够让听课者和授课者双赢的活动。
然而也有个别老师,把听课当成了一种迫于压力或者为完成任务而不得不去应付的差事。于是就很不情愿地去,心不在焉地听。有的甚至就像平时自己最讨厌的学生一样,上课铃响了才姗姗而来,而且不是惹人烦地交头接耳,就是开小差干些不该干的事。如此这般,人在心不在的听课,最终自然是不会有多少收获的。
上课不是演戏,听课也不是看戏。不论是上课还是听课,他们都和学生的学习一样,也是讲究方法和技巧的。
昨天,一名专家在推销他的345教学模式的时候,说这个“3”指的是课前、课中和课后。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一个完整的听课过程,也应该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这三个环节。
这个课前就是课前准备。如果一个老师听课前不准备,铃声一响,就匆匆忙忙走进教室。不了解教材,不明白授课者的意图,不清楚班级的学情,只是懵懵懂懂地听,他的收获肯定是大打折扣的。反之,如果听课前就备足了课,对所听教材的重点难点、主要内容,以及授课老师的授课特色,甚至授课班级的学情等都了然于胸,那么他听课的收获也一定会非常厚丰。
至于课后,指的是课后评课或分析。如果听了一节课,不能及时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所悟说出来,形成一个总体的评价与建议,那么对于授课者和听课者来说,他听课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会大大的削弱。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现实里,能做到课前有备而来的,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也不为过。能做到课后进行评课的,实际上就已经算是很完美的了。而更多老师的听课,可能就仅仅限于走进教室呆上45分钟的课堂观察了。
课堂观察,需要我们的眼、耳、手、心、脑等多种器官协同工作。用眼观察老师的教态和学生的课堂表现;用耳听老师的讲解语言和学生的回答发言;用手记录观察到的数据、情景以及能带来焕然一新的灵感;用心感悟老师的课堂智慧和学生的思维发展;用脑思考整节课的优缺点,以及假如换做自己该如何上……
总之,听课是老师学习借鉴并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一条捷径。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习惯和教学风格。听其他老师的课,通过分析研讨、对比反思,能从中学到课本上没有的宝贵的教学经验。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扬长避短,借鉴吸收他人之长,来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技术。这也就应该是听课的本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