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幼蝶:忆梅兰芳及谈梅派唱法

(文摘自《中国京剧》1994年第06期)

京剧是我国各种地方戏曲之首,梅兰芳大师是我国文化艺术在国外第一颗发光的明珠,是我国的伶界大王,也是全世界公认的艺术大师。今年农历九月廿四日(公历10月22日)是梅大师百年诞辰,我们当然应该郑重地纪念一下,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梅派艺术千秋万代地传下去,确是一件极其重要和艰巨的任务。

我作为一个自幼经常模仿学习和演出并录制不少唱片,又得到梅氏夫妇爱戴、赞扬并经常予以指导的后辈,更应该谈谈我的体会、感情和心得。但限于我的水平,如有错误或遗漏,还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教。

我觉得旦角的唱腔不论梅、程、荀、尚、张,都有其独到之处,都很好听,我都爱听。由于亲友们都说我的嗓音近“梅”,因此放弃了第一出老旦开蒙戏《吊金龟》,1933年开始而改唱“梅派”名剧。

只因一生并无其他嗜好,就是喜听、爱看京剧,只要是好的,不论生、旦、净、丑的任何戏,都会吸引住我。拿梅派来说,我更把业余时间,全部化在摸索研究之中,以求达到“声律美”、“唱腔美”,使音调如风卷云舒,既丰润又清雅,听时觉得悠扬舒适,听后觉得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境界。

梅先生唱腔的特点是:“单纯朴素、大方自然、明朗圆满、干脆利落、宜喜宜悲、刚柔兼备”。嗓音特点是“清脆圆亮、响甜娇嫩、高低自如、广宽灵活”。他的技巧是:“气口恰当、偷气巧妙、劲头合理、催板适度、不瘟不火、虚实分明”。因此成为我们京剧中最著名的梅派。

这当然不是偶然的,是和他一生勤学苦练、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断革新、不断创造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他对每个剧本,不论是传统老戏或新编,总是根据剧中人的历史背景、家庭成分、年龄性格,以及在剧情中受到不同遭遇所要体现的情感为原则,才适当编出各种唱腔。我们学梅派的人,更应特别注意他特点中:“单纯朴素、大方自然、干脆利落、刚柔并济”这四句话,才能得到梅派的真谛。

我记得60年前,凡是学唱青衣的,一定先要学“陈”(德霖)“王”(瑶卿)派,再逐步发展。但如今学青衣,非要把梅派学精学透,再根据每人自己的条件,适当地发展为自己的派别,才能真正地站得住脚,否则,学了一点基础,即想自成一派,是达不到目的的。

梅先生除了高深的艺术外,他的为人也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他最使我感动的是:“凡事不为自己,专为他人”的崇高品德。我记得已多次谈过他的几件轶事。还有一件特别的事:即在胜利后他演出《凤还巢》的第二天,有位他的梅迷老友广东人邓先生,特意从美国回来看他的戏,立即却他家里向他提问:“为什么你昨天所唱西皮倒板'日前领了严亲命’的'亲’字拖得那么长?”梅先生想了一下,似乎没有特意拖长,邓先生即刻从口袋里取出一个小的录音机放给梅先生自己听,果然是拖得比平时长了。

因此他在事后见到言慧珠、杨晓农、沈小梅和我时,都告诫我们注意这个问题,嘱我们切忌拖长。当时看来好象是一件小事,但我回忆起来,他是一位全世界闻名的艺术大师,即如此谦虚,为我们学习的人有所依据,把经过一切,全部一清二楚地告诉我们,因此在我的脑海里,他的形象更伟大了。

再拿他老人家晚年演出中的问题来看,他也为了学习者有所遵循,告诉我们他由于年龄、体力、嗓音、情绪等问题,随时都会将唱腔、气口等改动,特别是《洛神》前面的二簧散板,每次都不相同,叫我们不要学习他晚年的唱法,后来索性归纳了三句话“学我早年的嗓音、中年的唱、晚年的火候”。让学习者有所选择。

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三句话在“梅派”圈子里贯彻得很不够,因此连北京、天津这样的京剧发源地,学习梅派的人却大大减少了,完全不能与三、四十年代相提并论,我十分担忧,今天提出来与大家讨论一下。我认为年轻一代的演员,一代比一代强,不论扮相、身材、嗓音、唱功、做功、武功、表情等,都比以前好得多。

上次北京、天津、上海的青少年京剧团来港表演,打消了我好多顾虑。现在的演员,都经过挑选考试,人人都好。其中老生、花脸老旦、小丑尤其出色,有一定水平。唯独梅派青衣,却较前逊色不少。这完全不能责怪这批年轻人,原因是他们听不到、看不见梅先生在二三十年代的录音和录像。如今老唱片又播放很少,不易听到,因此只能听听看看梅先生晚年的录像。再因梅先生所唱所做,都极其大方,也是最不易学的。

这样长期下来,似乎和梅先生青、壮年的精彩艺术就越离越远了。一般学习者虽也花了不少力量,但仍得不到观众十分满意,因此单靠葆玖弟等几位示范,还是不能挽回30年代学习梅派的盛景。我个人想法,是否可以把梅先生的老唱片中较清楚的唱段,改翻成录音带或镭射唱碟,除交由各京剧院、戏校、各民间组织、文化馆作为教材外,再由文化部门号召各服务性行业,从早到晚连续播放,中国也可以夹杂其他派别的生、旦、净、老旦、小生等老唱片。

使大家明了梅先生旺盛时期的唱法,而恢复梅派的领导地位。我记得60年前,有位票友坐人力车回家途中,哼唱京戏,拉车的人边听边拉,忽然回头向这位票友说:“喂,先生!你脱板了”。这虽是个笑话,也说明每天多听是有一定成效的。

我对梅派,特别是唱腔,实在感情太深了。现在我到香港已近15年,由于时代不同,工作节奏都加快了,每人每日都很紧张,不可能像从前那样学一出戏需要一两年,为此我创造了一套简易明了、比较科学的符号,再加拼音,注在唱谱或念白之上,把尖团字、四声劲头、轻重、快慢、虚实、气口、偷气显示出来,因此,只要仔细推敲,按图索骥,再听我自拉自唱自念的录音,就可以把梅先生美妙的唱法很快地掌握了。

最近40年来,我在探索梅先生早、中、晚不同时期的唱法中,着重于摸索我认为最好听的规律和技巧,都把它记在我的唱谱中,标上了各种符号。同时,我觉得梅先生所唱工尺,都非常单纯,京胡稍加衬托,二胡则用较双较花的垫字加以渲染,把京胡裹在当中,而唱则在两者之间,清脆干净,美不胜收。但现在一般人因听不到这种美的享受,往往把京、二胡衬托的简谱都唱了进去,就显得粗俗不雅,毫无美感了。

我在摸索和研究梅派唱腔的规律和技巧,以及如何保持发展它特有韵味和优美悦耳动听的唱法等等,确是做了不少工作,但还有很多地方不能一下子和大家商讨,望有机会再和爱好者,共同为梅派艺术的传播、发扬,作出更进一步的努力。

(0)

相关推荐

  • 听郑光信老师唱京剧之《宇宙锋》

    梅派名剧<宇宙锋> 梅兰芳先生剧照 剧情:秦赵高欲以己女许婚匡扶之子匡忠,匡知其奸不允,赵请二世下诏主婚.匡忠与艳容婚后始知其贤.外地献鹿,赵高故指鹿为马,以测大臣趋向,群臣多顺其意,匡扶 ...

  • 京剧老生名家解读之高庆奎与言菊朋

    这一篇介绍一下老四大须生的高庆奎.言菊朋. 高庆奎生于1890年,名镇山,号子君,北京人,原藉山西榆次.说来也巧,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这三位有影响的著名演员都是1890年同一年生人.他自幼在祥庆和科 ...

  • 包幼蝶:如何理解和学习梅派

    多人说:梅派虽没有什么花腔,但确实非常好听,可是学起来可不容易,要唱的好听更难了,这个说法是完全真确的.因为我们学习梅派,必须首先了解它的各种特点,然后通过学习和锻炼,才能达到敲金戛玉,绕梁三日的最高 ...

  • 票界名流包幼蝶演唱《太真外传》,真是不同凡响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梅派名票包幼蝶先生 只要是跟京剧有缘的人,尤其是梅派艺术的爱好者, 无论是在国内国外, 都会直接间接耳闻包幼蝶的大名.跟他受益的人包括老中青各年龄.各行业的中外人士,有专业内行, ...

  • 练采风:忆梅兰芳的《全本宇宙锋》

    梅兰芳<宇宙锋> 要看梅兰芳的戏可非易事,笔者五.六十年代住在北京,有幸看过三次:<全本宇宙锋>.<贵妃醉酒>.<奇双会>.这三出戏中,以<全本宇 ...

  • 李胜素谈梅派:运密入疏寓浓于淡

    京剧<四郎探母>是很多京剧迷朋友非常熟悉的一部经典传统剧目. 这部剧目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种种人伦之情,苍凉凄楚,哀婉动人.刚刚听到的这段,杨延辉的扮演者是著名京剧杨派老 ...

  • 言慧珠谈梅派唱腔特点

    梅兰芳.言慧珠师徒合影 梅兰芳先生是我国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一生所进行的创造,丰富和提高了祖国的戏曲艺术,为京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作为梅先生的学生,追随老师二十年.遗憾的是,老师离开我 ...

  • 王琴生忆梅兰芳:在台上的部位、尺寸都是十分精确的

    在我的舞台艺术生活中,感到最幸福的事件之一,是我有机会跟我国当代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同志同台演戏多年,在多年的合作中,这位卓越的艺术家成了我的良师和益友. 在梅兰芳同志舞台艺术壮年期,我便经常看 ...

  • 言慧珠谈梅派

    梅兰芳(1894.10.22-1961.8.8),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北京人,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 ...

  • 忆梅兰芳的《全本宇宙锋》

    作者:练采风 (本文发表于2002年) 要看梅兰芳的戏可非易事,笔者五.六十年代住在北京,有幸看过三次:<全本宇宙锋>.<贵妃醉酒>.<奇双会>.这三出戏中,以&l ...

  • 京剧表演艺术家舒昌玉谈梅派名剧《凤还巢》

    作者:舒昌玉 张志仁 梅派名剧<凤还巢>的再整理与增加琴谱工作,我们总算在以一九五八年杨畹农同志本为依据的基础上努力完成了.记得昌玉在一九五一年投梅门下师时,学的第一出戏就是<凤还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