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未来中医书院教育的关键词是_______。

中医书友会

以下文章来源于金方书院,作者马飞飞整理

2021年10月16日

首届中医书院发展论坛(中国北京·2021)

在北京顺义成功举行

灵兰书院作为论坛的发起方之一

当日在“中医书友会”视频号进行了同步转播

我们从10多个小时的主题讲话中

节选了多位中医教育践行者们的精彩发言

快来看看吧~


前辈嘱托
专家学者的殷切嘱托
爱其所同,敬其所异。书院教育一定要有差异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

金方书院名誉院长

中西医结合不是一个简单的解释,其实是融合,西医更应该学习中医
中国工程院吴咸中院士讲话(线上)
中医书院是中医人才成长的重要源地,是现代普通高等中医教育的重要补充。促进高校毕业生较快的成长为优秀临床医师,促进青年中医师临床能力提高。举办中国中医书院发展论坛,让全国中医书院相关的专家学者共商发展大计,是中医界的一桩大事,一件好事。
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讲话(线上)
实战经验
中医书院创始人实战分享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有社会力量主办的中医书院逾百家,如金方书院、三和书院、扁圣书院等。另外,还有一些由社会力量建设的名为“学堂”的中医传承教育机构,如当归学堂、厚朴学堂等,它们虽然没有用中医“书院”之名,实际上也具有中医书院之实。
 道无术不显,术无道不远
刘力红老师的一本《思考中医》,曾经帮助很多迷茫的中医人,回归到医道,他重点分享了“道无术不显,术无道不远”。

道无术不显,我们不能光谈文化,中医药确实能治病,对吧?你不能治病,当然不能说你道行很深,没办法写出来,术无道不远,没有道统你一定走不远,术再好都走不远,都会反弹。

发起三和书院医道传承项目,医道传承,“医”是全医,是“三医和合”(上医以德治国,中医以礼齐人,下医以刑治病)之医,“道”是道统,是中医和中国文化的道统。医道传承项目是公益性质(不收学费)的非学历教育,共分两个阶段,同有班和三和班。为期一年,侧重于医道,重点围绕中国文化及中医进行讲授和践行,培育学人的“为人之道、为学之方”。三和班亦为期一年,侧重于医术。

刘力红(同有三和书院院长)

 中国新医者的内核

中国急需具备“中国内核”的人才,这个内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医学是文化的显学,医者是文化输出的一线人员,医者是产业人才的核心人群,医者升级了,其他人才自然跟着升级。
新时代需要新医者,医者的“中国内核”是什么?包容、智慧的中医思想,灵活妙用,就地取材的中医手段,是未来医学体系的“魂”。
中国医者最大的优势,恰恰是中国有中西医两套医学体系,这也是人民之福。我们要抛弃中医和西医的“门户之见”,只是客观地站在一名医者的立场,不困惑,不偏执。
没有中医的精神,中药也是西药;有了中医的思想,柳叶刀就是“第十针。
蔡仲逊(灵兰书院院长)

 所有中医都要拿出精力做传播

借助互联网,中医界的网络意见领袖培养了大量的中医粉丝,大部分粉丝热爱中医,运用中医,深度粉丝甚至成为中医大夫后备军,这样的粉丝越多越好,这样中医的群众基础才能好。
但是在中医界内部,临床医生不理解,理念上不接受中医网络传播,所有的中医都要拿出精力来做中医文化传播,主动传播。不要想中医医疗只是开方子,要改变患者的世界观,价值观。
中医书院方兴未艾,将来大有前途,可以发展各家学说,比如李东垣将脾胃发展到极致,比如薛立斋,逍遥丸,补中益气汤,桂附地黄丸,在这三个方剂的基础上,发展出3000多医案,将扶正发展到了极致。
罗大伦(大伦书院院长)
 厚朴中医三年制临床班实践经验
12年的中医临床办教育,我有一些经验和教训可以分享。我一开始没有安排考试,觉得都花钱来上学,应该不需要考试,最后发现中医教育一定要考试,不考试人可能有惰性
另外还要要求学生不要到处学习,很多中医学生,“好闻异说,转投多师”,这里学一点,那里学一点,蜻蜓点水,最后可能就废了,什么都学不成,随着教学管理的升级,厚朴学堂顺利毕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
厚朴把学习分为六个阶段,认、识、知、觉、感、悟。认和识形成了知,这是全世界普遍通行的一种教育,就是意识层面的教育,一个人只要智力水平够都能学医,但是在这个层面你只能学西医,学中医不行,学中医还需要敏锐的觉、敏锐的感,最后能达到一种悟的状态。
厚朴学堂除了学书上的东西,还要修身,所以厚朴安排了很多传统文化修身课,比如茶道,站桩。
徐文兵(厚朴中医学堂堂主)
 中医书院是保留中医学术多样性的种子库和土壤
坚持自己的特色。每一所书院都有自己的核心学术和学术特色。金方书院的学术是一个根基,两条学术主线,一个根基是华北国医学院,两条学术主线是祝谌予学术和刘渡舟学术书院可以保持各家学说的多样性,没有理由一定要把各中医书院修剪成同一个模样,都采用同一个模式,传承同一样的学术。
中医真的不能完全照搬西医的规范化、标准化的做法。人类文明是多样性的,疾病是多样性的,医学也可以是多样性的。著名医学家、医家教育家张孝骞说:“疾病是一个小小宇宙,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所以,疾病不是一个点状的事物;疾病是一个具有多维度的立体的事物,有多个中心。既然如此,所以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切入都有可能产生疗效,而且常常疗效相近。
这就是为什么中医学有补土派、温阳派、滋阴派、寒凉派、易水派、活血派、除湿派、化痰派、经方派、时方派的原因中医书院是保留中医学术多样性的种子库和土壤。
傅延龄(金方书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 好的东西就是要“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薛钜夫院长说,好的东西就是要一听就懂,一教就用得上的本领。务实为准,先培养好直接会看病的医生,中医学习不能再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一个老师教学生只能意会,这个中医不一定是良师。
 薛钜夫(金方书院创始人、金方书院教务长)
域外之言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读中医经典要能解决实际问题
传统书院教育,以书院为家,师生为父子,是一种非常亲切的环境。教学相长,师生之间共同相互切磋。
读中医经典著作到读任何经典著作,都要“遗文以得义”,不要去扣经典里的字眼,而要领悟经典里真正意义,“忘义以了心”,得义了你不能了心也没用。

“遗文以得义,忘义以了心”,这才是真正的读书。教育不是一天到晚背文字,要能解决实际问题。
楼宇烈(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国学大师)
他坐着轮椅来支持中国书院论坛
 到底用什么方式来讲中医
中医大有前途,我是学中医的,但是我在西医最好的大学协和医大当老师当了14年,我对中医是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把中医当医疗做太狭窄,中医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
曾经我听过一个给西方人讲论语的课,我听完之后感觉是真不会说话,我们能不能用圣经来讲的,能不能用古兰经来讲,能不能用佛经讲,怎么能用论语来讲论语呢,是没有市场的。
其实圣经、佛经、古兰经等等都有善良的内容,是可以讲到共同点的。我们今天普及中医,用生态学、用气象医学、用心理学、用社会学等等来讲,中医药才说的清楚。
东西方的观察方式是不一样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是温度的变化,是空气流通的变化,完全可以说是气象医学,中医是可以说得非常清楚的,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我们一定要把它恢复起来。
袁钟(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
 中医人要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
为什么我国新冠疫情这边风景独好,中医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药才是抗击新冠疫情的有效医药。中医药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中医药在新冠疫情中的巨大作用一定程度上报告的不够多,所以中医人还要敢于斗争,敢于发声。
中医药行业如果错过后疫情时代的战略机遇期,中医药振兴和走向世界也将晚个几十年。 机会来了,必须抓住,抓而不紧也无用。
建议中医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让中医学习上升到哲学层面,中医人在学习中医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哲学水平还应该进一步提升。
李慎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让中医时尚健康起来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民族自信日益增强的年轻人更愿意追随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潮流。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塑造中医药时尚健康的新形象,对中医药元素大胆创新,让更多年轻人愿意进入中医药产业。
全国政协常委傅育宁
 拾人牙慧永远不可能文化自信
我是一个坚定的中医爱好者,非常钦佩中医,坚定支持中医。中医人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拾人牙慧是不可能赢得大家的信任。
虽然说中医在一个发展的大好时机,不免也有很多困难要克服,人遇到困境很正常,对于人来说不可能永远顺利,不要那么大怨气,说得太多怨气,会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面对困境,要有足够的包容心。
   曹国忠(联合国官员、联合国太极文化学会会长)
  家家自学,人人自晓
上医治国,下医治病,同时承担在中医药学的身上,在各个学科里面,只有中医药有这个特征。
药王孙思邈曾经在《千金翼方》的序里提到:“余缅寻圣人设教,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人人知晓医,直到现在我们都没有做到,这是我们先人在千年前对我们的嘱托。
苟天林(原《光明日报》总编辑)
院校+书院
院校对中医书院的探索

一部分中医药大学也设有中医书院,如北京中医药大学设有王琦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设有国医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设有新安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设有伤寒书院。

 学生要尊重老师,也要敢于挑战老师
我认为张锡纯先生在近代做了实质性、突破性的东西,为什么我们总感觉中医的盛世是在汉唐、在宋朝。中医最让我难受的就是学生不敢挑战老师,这样怎么能超越古人?老师我们要尊重他,但是一旦进入学堂,老师可以教学生学习,学生也可以挑战老师。只有在互相讨论和争论之中,才能够真正的出大家,才能做大事。
中医书院传承不能断,我们古代的岳麓等书院已经断掉了,现在已经没有了,但是中医书院不应该走前人的路,要力争传承下去,就像哈佛大学900年那样不曾停止。
中医之所以在这100多年历经磨难依旧有活力就是靠疗效,存在一批人真正能用中医看病的人,没有这个疗效,早就被打的体无完肤。
中医书院教育能不能以学生的疗效为毕业指标,能看好70%的常见病、多发病才能毕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徐安龙校长
 
 中医学和中药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
对于中医临床工作者来说,中医中药密不可分。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学书院的首批学生,主要是来自成中医的中药基地班和中医学9年制班,医、药专业学生统一纳入书院管理,采用混住、混处的方式,以学生组织为纽带,创办常态化的沙龙交流,打破两个专业同学圈子管理,推动教学改革,从更加具有深度的层面,实现两个学科人才在专业知识上的融合。比如中医专业同学也参与到野外中药考察活动。比如在药用植物园的实践教育当中,医和药同学不再有专业培养的限制。
刘毅(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医书院院长)
   
 以史为鉴:中医书院的代表和标杆侣山堂
中医书院的代表和标杆侣山堂以人物、学派、书院为中心,是有明显传承脉络和学术影响的中医药教育机构。在中医药发展历史中,应以清代杭州钱塘医派张志聪(隐庵)、高士宗(世栻)的侣山堂书院为代表,初创者是张志聪(隐庵),是明清浙江首创的民间中医书院。侣山堂集理论研究、教育、临床为一体,以理论之学促临床之效,以临床之效证理论之学。研究历史上的中医书院,读史明志,以史观今。
陆寿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从儒到医,徽州书院与新安医学儒医文化的启示
古徽州位于安徽最南端,曾称新安,是历史上儒士高度密集地区,由于徽商教育的积极投入,书院教育一度非常发达,在古徽州发展起来的新安医家,呈现出医而好儒、亦儒亦医的文化气质,徽州涌现出的800名名医中,由儒而医高达70%。
新安医者在深厚的儒学基础上习医,具有极强的理论总结能力,于医学理论多有发挥,比如汪宏的《望诊遵经》,系统总结了历代望诊文献,新安医家多有传世名著。
另外新安旁通医学的大儒较多,精小学、通音讯,考证注释了大量的中医经典,为新安医学做出独到贡献。由此可见,深厚的文化修养,是一名中医医生将来深远发展的基础。
王坤丽(安徽中医药大学新安书院)
  本届“中医书院论坛(联盟)成员名单”

(按拼音字母顺序排序)

秉正堂、承朴书院、大伦书院、当归中医学堂、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国医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厚朴中医学堂、金方书院、静思书院、君和学堂、昆明明心书院、灵兰书院、南阳仲景书院、三和书院、诵明书院、新安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燕赵中医书院、择中书院、正安文化、仲景书院(北京)。

↓众多前辈大咖的祝愿

↑著名书法家江健龙题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医大师王琦题词

版权声明

  • 本文转载自金方书院。原整理者/马飞飞等。编辑/太渊,校对/居业。

  • 本公众号分享文章及视频,仅供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