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秦始皇这么厉害,为什么同行们都拿他当反面教材呢?
一个运气极好的人
一提起秦始皇,那是在这个时代让很多人无限崇拜的人物。不用看史书,单凭印象你就能知道这是个千古一帝,他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简直是统一方便面形象代言人的不二人选。
但很奇怪,在皇帝这个阶层,历朝历代的皇帝在总结自己的职业时,没有人拿这位行业祖师爷当榜样,反而要拿他当反面教材。
一般情况下,同行之间总结前辈的话是比较专业的。皇帝从业者有学习刘邦的,有学习汉文、景的,有学习唐太宗的,有学习明太祖的,有学习康、雍、乾的,从来没有职业皇帝说要学习秦始皇的,而且更多的是把秦始皇当成反面教材来研究。历朝历代职业皇帝的经验就是:爱岗敬业,不学秦始皇。
比如汉初,从汉高帝刘邦开始,历代都在总结秦朝的教训。最著名的莫过于大才子贾谊的《过秦论》,说秦始皇“贪鄙”。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家主父偃点出了秦始皇虽然一统天下,也是他亲手毁掉了天下。包括司马迁、班固这样的史学家,提起秦始皇都满是遗憾,好好的江山怎么就让他给败光了呢。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明君圣主,他可是皇帝这个行业的权威。在谈到秦始皇时,唐太宗也扼腕叹息这位祖师爷因为暴虐搞的王朝“至子而亡”。唐太宗反其道而行之,一样开疆拓土,却人人称颂。
包括一些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其君主总爱自称姓刘,以刘邦为榜样,没有说以秦始皇为榜样的。到中国历史上业绩最好看的乾隆帝,也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成为秦始皇,为此还把宫里的太监都改姓为“秦”、“赵”、“高”,用以警示自己被像秦始皇那样养出赵高这样的乱臣贼子。
这就很奇怪了, 历代专业人士对秦始皇的评价,似乎跟传说中他的业绩很不相符。
那有没有人夸秦始皇呢?当然有。我们在这里不考虑近代那些饱含意识形态的评价,单说古人对秦始皇的溢美之词。
最著名的莫过于写诗赛神仙,政治真小白的李白同学,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写下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千古名句,令人心驰神往。
还有明代特立独行的叛逆者李贽,他以反对明代价值观而出名,盛赞秦始皇是个英雄。不过他自己也不是那么坚定,还说过秦始皇“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那到底秦始皇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专业人士和同行对他这么不认可呢?
这个问题,主要是大家认识秦始皇往往都是从史书之外,所以对他的认识过于标签化。秦始皇之所以不能被历代帝王当榜样,主要是因为秦始皇的成功建立在绝好运气上,而他的失败全是自己作出来的。与其说他是个创业者,不如说他是个坐享其成的败家者。
不信是吧,我们来看看秦始皇同学的生平。
如果没有绝好的运气,秦始皇不仅没可能成为秦王,甚至都不能活到成年。秦始皇的爸爸异人是秦国的弃儿,被他爷爷秦昭王扔在赵国当人质。
当人质这个事,在东周时期是常态化发生的,各国互相派人质的情况司空见惯。一般人质都是各国的贵族公子,但人质和人质的待遇是绝不相同的。尤其是在秦国强大后,六国派往秦国的人质,往往是被逼的,所以来的一般都是太子。这些未来的国王,一般待遇不会太差。
而秦国往外派的人质,基本上就是忽悠六国:你看,我把人质放你家,你得放心我不打你吧。
然后当六国放松警惕的时候,秦国的大军就杀了过来。秦国这样干,就是不在乎六国杀人质。那可想而知,异人在赵国也是比较悲催的。况且当时的秦王是历史赫赫有名的秦昭王,这位秦王为了削弱东方六国无所不用其极,以不讲信用而闻名天下。他把这个不重要的孙子放在赵国,目的就是为了打垮赵国。
讲道理的话,秦昭王派王齮全面攻打赵国那次,异人父子就得死在赵国。当时赵王确实也对异人父子动了杀心,然而运气站在了幼年秦始皇这边,让他免于一死。
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奇货可居”的故事,大商人吕不韦搞了一笔历史上最大的风险投资,花重金结交异人,并在赵王要杀异人的时候,花钱把异人偷出赵国,送到了秦国。
对于异人来讲,秦国江山是他最看重的,对于秦始皇这个儿子,可有可无。所以危机时刻异人跑路,抛弃了秦始皇。讲道理的话,赵王这次就能杀掉幼年秦始皇泄愤。然而,幸运女神再次照顾了秦始皇。由于秦始皇的生母赵姬是赵国的富二代,在秦始皇姥爷的保护下,竟然躲过的赵兵的搜捕,留下了一条小命。
如果秦始皇从此逃亡江湖,那么王位跟他还是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况且异人回国后,又生了儿子成蛟,秦始皇对他来说更不重要了。然而随着秦昭王驾崩,孝文王继位,吕不韦运作异人当了秦国太子。赵国为了讨好秦国,主动撤销了对秦始皇母子的通缉令,并劝说这娘俩现身,把他们送回了秦国。
孝文王继位一年多就死了,异人就顺位登基,成了庄襄王。那么,太子人选该是谁呢?很明显,根正苗红的成蛟仿佛更符合太子人选。然而在这场政治游戏中,吕不韦为了自己的利益,绝不能让成蛟的母族成为秦国权力巅峰的一环,所以他运作秦始皇当了太子。秦始皇的母亲孤身来到秦国,所以秦始皇母族的权力地位,全落在了吕不韦身上。
三年后,庄襄王驾崩,13岁的秦始皇继位。在历史上这么顺利继位的,还真不多。
那我们来看下当时的天下大势,秦国要吞并天下,那是从秦孝公时代就定下的基本国策。而且从秦孝公以来,历代秦王都在为此而努力。尤其是到了秦昭王这一代,秦昭王为了完成这个祖上的夙愿,真的做到了连脸都不要,在国际上说瞎话当家常便饭,为秦国谋取了很大的实际利益,还大大削弱了盛极一时的楚国和赵国。
不仅如此,秦昭王重用的王翦、蒙骜两个名将,他们不仅仅是东方六国的噩梦,而且这二位带出来的子孙,不出意外至少能保证秦国太平到秦始皇的孙子辈。
王翦在当时几乎是无敌的,他的儿子王贲、孙子王离都成长为一代名将。蒙骜更了不起,虽然战绩没有王翦那么辉煌,但是他的儿子蒙武、孙子蒙恬、蒙毅更争气,一代更比一代强。
有这样的武将,又有吕不韦这样的文臣辅佐,13岁的秦始皇什么都不用干,可以眼睁睁看着秦国不断的开疆拓土,离统一越来越近。
更难得的是,无论是王家军还是蒙家军,还有吕不韦,都是秦始皇的忠臣。这在历史上更少见了,秦始皇的运气就是这么好。
历史上那些创业的幼主,更多的遇到赵匡胤之类的人物丢掉江山。哪怕是刘禅,他很幸运有诸葛亮,却没有五虎上将。
不过在秦始皇虽然运气好,但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对过去受的苦过于执着,因此造成了他严重的性格扭曲。他虽然单纯,但却刻薄寡恩。他对大臣忠奸的判断,往往都是错的。
比如,他的干爹吕不韦是忠于他的,但秦始皇不信。他的亲妈赵太后是不爱他的,秦始皇也不信。
后来出事了,秦始皇的亲妈伙同情夫嫪毐企图发动政变推翻秦始皇。叛乱开始,秦始皇因为不信任吕不韦,所以绕过吕不韦,启用昌平君和昌文君平定嫪毐的叛乱。
这仿佛是秦始皇光彩的一笔,年纪轻轻顺利的镇压的叛乱。不仅如此,从此秦始皇给昌平君和昌文君加官晋爵,让他们来制衡吕不韦。
但这个结局就很搞笑了,秦始皇眼中的奸臣吕不韦被秦始皇欺负死都没造反,而他提拔的忠臣昌平君和昌文君后来反了,这多讽刺。
秦始皇在吕不韦的辅佐下,基业日渐深厚。然而秦始皇却在翅膀硬了之后,不再把吕不韦当作干爹,还下旨刻薄的问吕不韦对秦国有什么功劳?跟秦国沾什么亲戚?
吕不韦在秦国的这半辈子,对秦始皇鞠躬尽瘁,落得这个下场。伤透了心的吕不韦还是不忍心谋反,而是饮鸩自杀。别管吕不韦是不是秦始皇的亲爹,吕不韦可真比秦始皇的亲爹疼他。
之后秦始皇要依靠谁呢?有两个大人物成了秦始皇的重要选择。一个是魏国人尉僚,一个是楚国人李斯。尉僚可以说是秦国一统天下的精神导师,著有《尉缭子》来改造秦国的军队。李斯是个小人,极尽阿谀奉承之事。今天我们再来看李斯留下的奏折或者石刻,都难以相信世界上还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小人不要紧,最怕小人有实力。李斯是个有本事的小人,而且本事还特别大。秦始皇琢磨半天,还是重用李斯,明升暗降尉僚。尉僚非常精准的对秦始皇做了总结:“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而李斯,却在未来多次背叛的秦始皇。
在既定的国策下,秦国按部就班的蚕食着东方六国,有忠心耿耿的王家军和蒙家军,秦国的统一大业进展的非常顺利。然而,就在楚国问题上,秦始皇又犯错了。
哪个君主不想要王翦这样忠心又有本事的大将?偏就秦始皇对忠臣有着先天的排斥感。王翦说有六十万大军就可以灭掉楚国,新人李信说给他二十万人足矣。
李信这个言论,那就是赤裸裸的挑战业内前辈。挑战前辈有两种情况,比如初出茅庐的郭德纲挑战相声前辈,那是没问题的。因为郭德纲的前辈们几乎把这个行业给玩坏了,他一个确实有真本事的人,可以挑战权威。
而李信挑战王翦,就有点交大博士挑战郭德纲的意思了,我们虽然不能说李信是个外行,但他不能因为名字叫李信,做人就这么自信。王翦半辈子用战绩挣来的荣誉,都足以让秦国人忘记战神白起,哪是李信随便能挑战的?
秦始皇不管这些,他早就看不惯王翦了。于是,秦始皇相信了李信,逼王翦退休。然后,李信全军覆没,最后还得是王翦重出江湖,灭掉楚国。
那万一王翦一气之下反了呢?或者是老头那么大岁数气死了呢?秦始皇不就惨了么。可他就是有这样的好运气,王翦在有生之年,帮助秦始皇灭掉了最强的对手楚国。
好,秦国统一天下了。假如秦始皇不跟着添乱,这个过程可能会更顺利点。除了楚国这件事之外,再比如对付韩国。秦始皇好不容易得到了大人才韩非,却让嫉贤妒能的李斯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害死了韩非,秦始皇还浑然不觉。
但不管怎么说,秦始皇还是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那么在秦朝的丰功伟绩中,有多少是该记在秦始皇的头上呢?比如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这不是秦始皇原创啊,秦国每扩张一块土地,秦国的制度就推行到哪里,不是说到秦始皇这时候才想起来统一的。另外,楚国扩张的时候,也会把楚国的文字制度推行出去,魏国扩张的时候也会把魏国的制度推广出去,任谁统一了天下都会这么做。
而且,统一六国的功劳不能按在秦始皇一个人的头上。贾谊在《过秦论》里说得好:“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这六世之余烈,就是秦孝公、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代的努力,让秦始皇赶上了最好的时候。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说:“(秦朝的功业)自缪公(秦穆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竞成始皇。”
苏洵在《六国论》中,说六国的灭亡“弊在赂秦”。赂秦这么多年,到了秦始皇时代,已经都元气大伤了,秦始皇完全可以坐享其成。如果不是庄襄王早死,以庄襄王能和吕不韦斗智斗勇的智力,也能等着一统天下,还未必会让秦朝二世而亡。
再比如郡县制,这也不是秦始皇原创,秦穆公时代就开始搞郡县制了,秦孝公时代就在秦国全面搞郡县制了,后来秦国所到之处,都是郡县制。
再比如修长城,长城本来就有,而防御匈奴的主要长城是燕国和赵国都修好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这些长城都连在一起。
那么秦始皇原创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无限制自夸搞个人崇拜,自称功盖三皇,德过五帝,从此改称皇帝。这还不算完,过去人人都能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了皇帝的专利。
秦始皇搞个人崇拜的同时,就是把天下臣民完全不当人看。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地里收成的三分之一要交税,而耕作大部分却是由女人和老人完成,成年男子会被抽调走去干一个个巨大的国家工程,比如长城、驰道、骊山陵、阿房宫。没完没了,到秦朝灭亡,这些工程也没干完。
光干活就行了?还得打仗,而且是无厘头的仗。秦始皇命好,摊上了匈奴帝国千年来最衰弱的时期。匈奴没招他没惹他,秦始皇因为术士说了一句“亡秦者胡也”,就发动了三十万大军攻打匈奴。后来人家匈奴报仇的时候,让倒霉的汉高帝刘邦赶上了。
倘若秦始皇遇到的对手是匈奴圣主冒顿单于,胜负犹未可知。他没赶上,这就是运气。
秦始皇闲着没事要打百越,发动了倾国之兵。甚至到了男人打仗,女人搞后勤运输的地步。
秦始皇这么狠,但脑子又很单纯。比如他说想要长生不老,就有无数的术士来忽悠他。比如卢生忽悠他之后跑路了,侯生忽悠他之后跑路了,最著名的还有徐福呼吁他之后跑路了。面对术士群体,秦始皇是出门就上当,当当都一样。
有没有重臣来劝劝?有啊,有的是博士来劝秦始皇别相信术士,谁劝他都恼,那谁还敢劝?
在秦始皇治下,当个忠臣有生命危险。比如大忠臣王绾提醒秦始皇,天下局势不稳,要把皇子们分封到各地为王,镇守边疆。奸臣李斯告诉秦始皇不可以,皇子们将来可能会造反。
我们容易印象派的认为李斯说的对,实行分封制的王朝容易出现内乱。但这事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分封制就没有内乱了吗?那不可能。唐朝没有分封制,藩镇割据是不是更热闹?再看汉朝,如若不是刘邦有先见之明把儿子们分封到各地为王,那西汉也得是二世而亡,他那点儿子根本不够吕雉杀的。最后平定诸吕之乱的主力,还是刘邦长子系齐国的军队为主力。
就单从皇室的角度考虑,分封制不一定就是不好,也可能是保命符。但秦始皇信了李斯,坚决搞不搞分封。未来陈胜起义的时候,秦国几十万虎狼之师呢?没有出来保卫秦朝。最典型的就是平南的大将赵陀,手握几十万雄兵,在秦朝危难之时,关起门来独立了。赵陀建立的南越政权,一直到汉武帝时代才被平定。
所以说,在那个历史条件下,不搞分封其实未必是正确的。最起码劝秦始皇分封皇子的,是替秦始皇考虑的忠臣。
后来,奸臣周青臣大唱赞歌,歌颂秦始皇是宇宙诞生以来最伟大光荣正确的人,没有一点毛病。博士淳于越出于对秦始皇的忠诚,劝诫秦始皇别听周青臣阿谀奉承。从历史的角度讲,夏、商、周三代国祚绵长,全靠了分封制。如今大秦的外人还掌握实权,皇子们如同平民百姓。那如果大秦出现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恶性事件,谁来保卫秦朝呢?
淳于越这话,完全是为了秦始皇好。分不分封,淳于越都不可能当一方诸侯。秦始皇也动心了,但是在关键时刻,他又犯了忠臣排斥症。还是信了李斯的鬼话,大搞焚书事件,以惩治敢说话的忠臣。
未来李斯和赵高政变之后,杀起秦始皇的儿子来确实非常的顺手,秦始皇的儿子们毫无权力,一个个的都是待宰羔羊,秦始皇要为儿子们的死负主要责任。
得罪了儒生的秦始皇,又一次次被术士忽悠。他自己也觉得丢脸,于是派人窃听儒生们有没有笑话他。结果发现自己干了傻事确实被人笑话,恼羞成怒的秦始皇,一口气杀了460个儒生。
老有人说秦始皇其实杀的是术士而不是儒生,我很纳闷这些人根据什么这样洗白秦始皇。直到最近我才知道,源头可能是来自《老梁故事汇》,老梁的理由是术士骗了秦始皇,秦始皇为啥杀儒生?
废话,坑了秦始皇的术士都跑了,儒生笑话秦始皇,不坑儒坑谁?《史记》记载,被坑的人“皆诵法孔子”,术士能干这事吗?
而且,接下来就到了秦始皇孝顺的儿子扶苏劝秦始皇,少杀儒生,他们都是孔子的信徒,属于知识分子,不能没理由的乱杀。秦始皇大怒,罚扶苏去了边关修长城,留下个最不成器的儿子胡亥带在身边。
秦始皇不是不知道胡亥这孩子从小就没规矩。秦朝人还用榻榻米,上朝之前要把鞋整整齐齐的码在门外。小胡亥过来遛弯,顺道就把大家的鞋子踢飞,弄的乱七八糟。秦始皇就是这么神奇,疏远孝子,把这个逆子留在身边。
秦始皇疏远忠臣,最爱的就是李斯和赵高。在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中,好歹随行名单里面除了逆子和奸臣外,还留了个忠臣蒙毅。然而,当秦始皇感到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却第一时间让蒙毅离开,去给他祈福。
这回行了,他信任的赵高、李斯、胡亥搞政变毫无难度,轻而易举的杀了皇长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矫诏让胡亥继位,杀忠臣冯劫、冯去疾,杀秦始皇所有的儿子,没有遇到一丁点的阻碍。
这就是秦始皇信任了几十年的李斯,还有他一手提拔的赵高。
秦国祖先六代人的努力,到秦始皇这里发展到了顶峰,也是秦始皇亲手毁掉了这一切。
从史书的角度看,秦始皇聪明吗?他不聪明,而且非常单纯,很容易被花言巧语的人欺骗。这也就是为什么同行们都不效法这位祖师爷的原因,谁能有秦始皇这么好的运气啊?这么作死还善终。
那么秦始皇就没有伟大之处吗?有啊,有这样一个反面教材,让汉朝吸取了足够多的教训,才成就了汉朝这样一个相对稳定的时代,开创了秦以来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汉武帝效法秦始皇,结果败光了祖先们的家业,险些亡了国,于是晚年的汉武帝下《罪己诏》痛改前非,后世再以秦始皇为教训,汉朝有了第二个盛世“昭宣中兴”。
也正是因为如此,历代职业皇帝都要提醒自己,当皇帝千万别学秦始皇。当然了,也都别学汉武帝,汉武帝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他学了秦始皇。
在中国传统行业中,都会对祖师爷顶礼膜拜。唯独当皇帝的,总是拿祖师爷当教训,那你就知道这位皇帝祖师爷到底怎么样了。
所以今天的人崇拜秦始皇其实非常的没有必要,生活在秦始皇时代的人基本上都是水深火热,除非你是刘邦那样的流氓,生活的能稍微滋润点,喝酒泡妞可以不给钱。当好人是没戏的,你有才华像韩信那样,也没有出头之日,差点饿死。好好的陈平就因为长得白,坐船时被迫脱了个一丝不挂才免于被抢劫。即便是刘邦那么能钻营,最后也被秦朝的制度逼到了死路上,不得已而造反。都说秦始皇开创了法治社会,别闹啊,项梁和项羽杀了人,不还是因为认识当官的司马欣而逍遥法外?
这么强大的法治社会,怎么让晚年的秦始皇在首都微服出巡还遇到了劫道的?
哪怕你是皇子,也不能善终。当了皇帝也被太监逼死,当个忠臣被杀头,当个李斯那样的奸臣被腰斩。这就是秦始皇缔造的帝国,到底谁在这个帝国里生活的幸福快乐呢?可能就是秦始皇他自己。
要说没秦始皇就不统一了?那不可能。从早期几百个诸侯国,到战国时代的战国七雄,统一的趋势还要多明显?成蛟继位就不能统一了?别人一统天下就不推行统一的文字、度量衡了?拓跋圭、忽必烈、多尔衮这样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得统一汉字。我们使用简化字之前的标准汉字,来自于清代康熙年间编写的《康熙字典》,这也是统一文字。要不然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要用哪个?
秦始皇是历史上并不出众的政治家,靠着祖上留下的“俩王、四个二、一副顺子”赢了这把牌,还把俩王、四个二当四带二出了。
也有人说秦始皇模式被后世延续用了两千多年,这够伟大了吧。我们且不说秦始皇模式好不好,就说这种模式的创始人是人家商鞅,最早实践的也是秦孝公。而秦始皇用15年就亡国的例子告诉后世,秦始皇模式不成功。
因此从汉朝开始,就在不断以秦始皇模式当反面例子,越过秦始皇去找商鞅的经验,并在商鞅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让汉朝有了长治久安。
反过来讲,像秦始皇祖上留下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各种统一等宝贵遗产,在后世帝王手里修修改改都成就了各个王朝的辉煌,怎么就到了秦始皇手里搞的天下大乱呢?这还不说明问题吗?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
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长
按
关
注
笑谈中
微信号 : kxiaotanzhong
新浪微博:@孔令堃的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