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纳托利亚:从特洛伊到土耳其,从希腊诸神到真主安拉
安纳托利亚是一块神奇的大陆,位于东西方交接之处,也一度处于基督徒和伊斯兰徒纷争的前沿。看到它,人们就会想起占据其大部分领土的土耳其,想到土耳其,人们的脑海中就会出现土耳其烤肉、邪眼织花纹的毛毯、安卡拉羊毛和200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幕克。但除此之外,千年的历史让它有着更多值得探索的地方。作为赫剃文明、古希腊、拜占庭以及奥斯曼帝国、土耳其的载体,安纳托利亚大陆不仅如同一块文化织锦图,也像一场永不谢幕的舞台,无论兴亡,无论离合,永远都有下一幕。
世界三大菜系(土耳其菜系、法国菜系和中国菜系)之一土耳其菜系最为闻名的食物。土耳其烤肉(土耳其语:donerkebap),即"旋转烤肉",这是一种把旋转烤羊肉、牛肉或鸡肉削下来的肉加上配料而成的土耳其菜式。
p.s. 一直认为烤肉柱十分壮观
从历史的时间顺序而言,安纳托利亚大约经历过三个时期:希腊时期、罗马-基督教时期以及突厥-伊斯兰时期。每个时期都留给它丰富的文化馈赠。
01
BC1900-1300 |
从东欧来的赫梯人(Hittite)在此地建立了西台王国。 |
BC1200 |
爱琴海沿岸特洛伊战争发生,也就是木马屠城记。 |
BC1300-600 |
入侵这块土地并建立文明的有弗里吉亚人(Phrygia)、吕底亚人(Lydia),这个时期为希腊化时间(Hellenic)。 |
BC550 |
波斯的大流士大帝入侵统治。 |
BC334 |
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统治。 |
BC323-129 |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他的帝国分裂成好几个国家,安那托利亚地方也四分五裂。 |
BC129 |
罗马帝国在安那托利亚建立一个省,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首都为以弗所(Ephesus)。丝路以这里为连接欧洲的桥梁。 |
公元330 |
东、西罗马帝国开始分裂,君士坦丁大帝迁都从罗马迁至君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布尔)。 |
公元395 |
东罗马帝国被称为拜占庭帝国,东西罗马帝国彻底分裂。 |
公元527-565 |
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是拜占庭帝国文治武功达最盛时期,建圣索菲亚大教堂。 |
公元570-622 |
穆罕默德诞生,受天启写古兰经。 |
公元1071-1243 |
突厥塞尔柱人(Selcuk)人在孔亚(Konya)建罗姆苏丹国,版图包括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塞尔柱人以建筑及工艺闻名,并有著名的思想家梅乌拉那(旋转舞的创始者)。此帝国后被蒙古人消灭。 |
公元1288 |
另一支突厥集团在首领奥斯曼的领导下,于布尔萨(Bursa)附近建立奥斯曼帝国,势力日益强大。 |
公元1320-1366 |
奥斯曼帝国在素檀(Sultan)苏雷曼(Suleman)的领导下,文治武功达最盛期,地跨欧、亚、非、地中海、红海、印度洋皆在其管辖区。 |
公元1453 |
麦何密二世(Mehmet II)率军占领君士坦丁堡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逐渐发展成当时欧洲的最大城市。 |
公元1529年 |
土耳其人打到奥地利维也纳城门下,但攻城不克而返。 |
公元1914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对英、法宣战。 |
公元1918 |
同盟国战败,战胜国欲瓜分土耳其。 |
公元1923 |
穆斯塔法·凯末尔率领土耳其人抵抗外侮,宣布土耳其共和国正式成立。时代杂志曾刊出在这一千年(1000-1999)中最重要的二十件历史大事,其中关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就有两项。 |
公元1932 |
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建立土耳其语言研究中心,其目的用于简化土耳其文字,减少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使用,并大量借鉴英语和法语,从而创造出现如今的土耳其语。现约有75-80%的土耳其文字是那时创造的。 |
02
对于不了解安纳托利亚大陆的人而言,土耳其也是个遥远神秘的国家,但是它的希腊名城特洛伊却是无人不知。
(2004年布拉德·皮特等主演的电影《特洛伊》)
特洛伊是安纳托利亚大陆的西部,爱琴海沿岸的城市特洛伊位于达达尼尔海峡的南侧,是大约公元前16世纪古希腊移民建立的城邦。19世纪后期,德国学者施力曼(Heinrich Schiliemann)追寻《荷马史诗》和古典作家的相关记载,在希萨利克发觉古代遗址,特洛伊的历史和文化才得以重见天日。
(现在,特洛伊已经成为土耳其的旅游胜地)
土耳其的希腊时期的文化传承中最为引目独特,而且也是至今保留的文化习惯就是“土耳其邪眼”(the evil eye)。土耳其邪眼神秘惊人的传说,使得旅人们对其又好奇又恐惧,有的旅行杂志将其列为“最不要购买的特产”——你可以买点烤肉、地毯这些绝对安全的物品,但不要轻易去沾惹邪眼,即便它非常有魅力。
土耳其邪眼
看起来是不是很漂亮,如同孔雀翎一样的辟邪求祥的物品。蓝眼睛的标准称呼是“美杜莎之眼”,这位希腊神话中的女妖传说中能将任何直视她眼睛的人变成石像。土耳其人对蓝眼睛的追崇,源于他们相信“邪恶之眼”的窥看。那些隐藏在幽暗处的邪眼会给人带来厄运,此时美杜莎之眼就是照妖镜,抵挡和反射邪眼侵扰。在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回忆》中,就曾描述过贵族阶层对邪恶之眼的恐慌。
如今的蓝眼睛已经成为最流行的旅游纪念品,各地巴扎集市上,时常能瞥见一望无际的蓝色,万千双辟邪的蓝眼睛在向你敬注目礼。
当然,不要忘记:土耳其邪眼是不可以丢弃的礼物。但是同时,用久了的邪眼需要更换,因为吸收了太多邪气,所以购买者似乎会陷入两难……
03
罗马-基督教时期留给安纳托利亚最为瞩目的礼物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由君士坦丁大帝为供奉智慧之神索非亚,始建于公元325年,后受损于战乱,公元537年查士丁尼皇帝为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进行重建,它作为基督教的宫廷教堂,持续了9个世纪。
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上帝智慧。其拉丁语名称则为Sancta Sophia,希腊语全名是“Ναός τῆς Ἁγίας τοῦ Θεοῦ Σοφίας”,解作“上帝圣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基督教神学里的耶稣。大教堂称为“圣索菲亚”(Ἁγία Σοφία),是特别献给天主圣智的那一位,即圣三中的圣言。这种对耶稣的称呼可能源自保禄从(保罗)对基督的描绘,格前1:24 “基督却是天主的德能和天主的圣智(Σοφία)”。在该教堂伫立的地点曾经存在过两座被暴乱摧毁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国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学家米利都的伊西多尔及数学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设计的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刚竣工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正教会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在1519年被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取代之前圣索菲亚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公元324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I)下令扩建拜占庭城区,耗时5年之久。330年,君士坦丁一世迁都拜占庭,并将拜占庭更名为新罗马,也称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君士坦丁堡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此后千年内,君士坦丁堡以欧洲最大的城市著称于世,成为基督教世界财富和权力的象征,东罗马帝国也因建都于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庭而被后人称为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自330年君士坦丁一世迁都起,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历经12个王朝,93个皇帝先后在位。以君士坦丁堡作为都城的拜占庭帝国也称为东罗马帝国,中国古代史书称之为大秦。君士坦丁一世于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在帝国境内具有合法地位,325年主持召开尼西亚主教会议,制定基督教的官方法规,确认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神学体系,临终接受洗礼,成为第一位信封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在以罗马作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之后,拜占庭帝国延续罗马帝国的历史长达千年之久。
04
土耳其具有伊斯兰教的浓郁氛围,穆斯林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9%,盛行逊尼派伊斯兰教,也有少量的什叶派穆斯林,属于什叶派的分支阿拉维派。现代意义上的土耳其人特指说土耳其语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耳其国民。尽管土耳其共和国宪法明确区分国籍与宗教信仰的差异,然而土耳其共和国的非穆斯林国民中却几乎寥寥无几。
土耳其一词源于西方人的称谓。早在11世纪末的十字军东征时期,欧洲人开始将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所征服的安纳托利亚称谓土耳其。土耳其人的祖先,是游牧于中亚草原的突厥部落。奥斯曼帝国时期,统治阶级自称奥斯曼人,以显示其具有高贵的血统,至于土耳其人则繁殖分布在安纳托利亚高原诸地和说突厥语的下层村民。土耳其语在奥斯曼帝国时期采用阿拉伯字母的书写形式,凯末尔时代改用拉丁字母。
王子间的相残权
伊斯兰世界不同于中世纪西欧的继承制度,无论在官方的层面还是民间的层面,也无论是权位的继承还是财产的继承,苏丹的所有男性子嗣,不分长幼,在理论上均系苏丹权位的合法继承人,享有同等的合法继承权,是为奥斯曼帝国权位继承的基本原则。因此,苏丹的任何一个男性子嗣都是苏丹其他男性子嗣的潜在政治对手。由于苏丹后宫庞大,子嗣众多,加之缺乏权位继承的明确规定,王室成员内讧不断,继任苏丹者弑兄戮弟的现象屡见不鲜。
穆拉德一世即位后,首开王室内部杀戮先河,处死乌尔汉的其余所有子嗣。1400年的奥斯曼诗人艾哈迈德曾经在《列王史》中写道:穆拉德的所有兄弟都变成了他的仇敌,穆拉德剥夺了他所有兄弟手中的权力,穆拉德用宝剑杀死了他所有的兄弟。
(穆拉德一世)
此后的200多年中,历任苏丹竞相效仿穆拉德一世的做法,继承苏丹者弑兄戮弟成为奥斯曼家族权位继承的惯例。穆罕默德二世当政期间,曾经颁布法令,宣布诸王子中继任苏丹者有权处死其余王子,以求消除内战隐患和维护帝国统一。此后,直至1876年宪法颁布后,王室内部的杀戮现象逐渐废止。
05
“也许我唯一想教给我的读者、土耳其读者和国家读者的是:东西方之间的区别是一件很假的事。即使不是假的,东西方的事物之间也可以很容易地结合,产生新的东西。如果我能在读者的思想中灌注这点,让他们认识到这一新式特别的事物,那么对我也就足够了。”
——《奥尔罕·帕幕克:追求文学创作、文化发展的混杂性》
(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土耳其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西方文学评论家称他为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