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23篇:什么是“关键词阅读教学”?
2020年第123篇:什么是“关键词阅读教学”?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20年第8期发表了张劲和龚黎两位作者合写的论文《一扇凝视的窗口——关键词阅读教学初探》。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种教学方法,即“关键词阅读教学”。所谓关键词,就是文中能够概括主旨、揭示文章中心、展示文章脉络、标示句段关系的词语,但这篇论文说的“关键词”,还不限于这些,它指的是文章中本身有价值或被解读者赋予价值的一个语言单位,可能是一个词、一个短语或者是一个句子,在文中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作者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即将文章比作“风景”,而关键词就是观赏风景的“窗口”。作者理解的“关键词”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是情感词,即文中能够直接写出或间接暗示作者情感及变化的词句。例如杨绛的《老王》中,读者很容易把握到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尤其是“愧怍”一词。可以说,读懂了“愧怍”一词所包含的丰富多层的含义,就能够把握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的中心主题。再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需要把握“望峰息心”四个字的含义,尤其是“息心”。何为“息心”?“息”何人的“心”?为什么要“息心”?这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
二是平凡词,即文中那些看似平实无奇实则暗藏机锋的词语。作者提到了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一句中的“寻”和“亦”字,前者说明苏轼不是无心为之,而是充满了期待:主观上来寻张怀民,怀民在不在?睡了吗?他对这美好夜月有什么样的态度呢?后者恰恰回答了苏轼内心的期待,“亦”字写出了两人心意相通的状态。《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对比邹忌的妻子和妾的回答,都是用反问的语气回答“徐公何能及君也”,但妻子的回答中多了一个“君美甚”,更能看出“私”和“畏”的不同指向。作者还提到了文章中容易被忽视的数量词、副词、语气词等虚词,例如《湖心亭看雪》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与”字,写出了天地间一篇混茫的雪景,那人“与”人呢?人“与”自我呢?一个“与”字也是可以作出大文章的。
三是矛盾词,即文章中不合常理或前后矛盾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看似不合常理背后的“反常合道”处。例如《湖心亭看雪》中作者张岱明明与舟子一起夜出,为何要说自己“独”往湖心亭看雪呢?此处的“独”指的就是一种内心不被人理解或不愿被人理解的孤独。《孔乙己》的结尾“他大约的确已经死了”,“大约”和“的确”之间明显存在着矛盾,但这种矛盾又是合情合理的,最终指向了孔乙己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四是共性词,即不同篇目中含有的共同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可以实现高质量的群文阅读。作者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即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独”字,不同诗词的“独”字含义是不同的。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独自怎生得黑”写出了词人后半生家破人亡的经历,这是第一层孤独即“有一种孤独叫有所思”;杜甫在《旅夜书怀》中写了“危樯独夜舟”的诗句,表达出漂泊的情感,这是第二层孤独即“有一种孤独叫无所依”;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写下了“独怆然而涕下”,抒发时空茫茫、壮志难酬之情,这是第三层孤独即“有一种孤独叫不逢时”;王维在《终南别业》中写了“兴来每独往”的诗句,这是第四层孤独即“有一种孤独叫远尘俗”。用不同的诗词阐释“独”字不同侧面的含义,这是很有创意的。王君老师的团队,最近开发的一系列的群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就很有借鉴意义。
这篇文章提供了“关键词教学”的几个案例,读后还是很有收获的。不过,我觉得这篇论文还有一些值得进一步延伸之处,提出来与作者研讨。首先是论文副标题中“关键词阅读教学”指向可以更为明确。“关键词阅读教学”既可以指在教学中把握关键词的含义与作用,也可以指“用关键词串起整个课堂教学”,前者的“关键词”是教学对象,即课标中所说的“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但后者的“关键词”不仅仅是教学对象,而是教学线索,即用某一个关键词句串起整个教学,或者将关键词作为教学的突破口。相比较而言,后者更具有教学论的视野,也更值得探讨。肖培东老师最擅长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例如执教《孔乙己》抓住了“至今还记得”一句,将“记得”作为关键词,用含有“记得”的不同问题串起了整节课。这篇论文的“关键词”主要是第一种含义,但已经具备了探讨第二种含义的案例基础,只需要再往前走两步,就可以将“关键词阅读教学”上升为“关键词阅读教学法”。其次,对于文中的关键词,一般有两种视野,一是“文本解读”的视野,二是“阅读教学”的视野,这篇论文所说的“关键词阅读教学”,显然是想将这两种视野结合起来,将文本解读进行教学化处理。但在实际行文中,论文作者还是以文本解读为主,即强调文本解读中关键词的含义与作用,对于教学层面的阐述较少。虽然文章也涉及到教师可以提出的问题和学生可能有的理解,但缺乏一个整体的教学观照。例如杨绛的《老王》,只把握“愧怍”一词显然不能完全实现这篇课文的教学意图,教师还需要将《老王》置于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中进行把握,在整体教学目标中反观“愧怍”的含义及作用。同样,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也不是仅仅把握文中的“独”以及人物内心世界就可以了,也需要将其置于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中进行,这样,纯粹的“文本解读”就变成了带有一定课程与教学意图的“教学解读”了。
论文最后,作者说:“关键词阅读教学,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是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不可隔离的过程。它考验教师解读文本的基本功,也考验学生的语感和悟性。”在此基础上,对“关键词阅读教学”进行课程与教学论的观照,写出来的论文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