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的轨迹(44)立冬,未觉岁时已转冬

岁时的轨迹(44)立冬,未觉岁时已转冬

立冬,未觉岁时已转冬

雪岸

未觉岁时已转冬,

北风一瞬代西风。

荷枯蓬梗池塘冷,

叶落枫杨华盖空。

菊恋秋阳花抱柱,

梅迎青旁蕾藏红。

何当越季新正到,

大地回春暖气融。

   立冬的气候

    每年阳历的11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为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

   “冬”这个字在汉文的意思里极为绝妙,一是它与冻同音。人们听到冬声,即会联想到凛冽的北风和寒冷的霜雪;二是它为无丝可傍身御寒的“终”字,意为天地万物的活动都趋向休止,准备蛰伏过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其意是说秋季作物都已收晒完毕,收藏人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由此可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到来。全面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含义。人们一年可收成或劳累的时间也应该结束了,是收藏、补冬和养精蓄锐,等待来春的时候了。

        我国古代将立冬后每5天再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一候为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二候为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其实,我国地域广阔,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同时开始于立冬日。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候平均气温降至10℃以下为冬季,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一样。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开始进入冬季,北京在10月下旬已然是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季真正开始于小雪节气前后。    

   ,

        立冬的习俗

         补冬

   立冬节气的到来,是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人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行食补,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在冬季应少食生冷,尤其不宜过量的补。一般人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特别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在山东滕州,立冬时节,有喝羊肉汤的习俗。在寒冷的天气,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绝对是一种享受。而且,羊肉中还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以及丰富的热量,御寒效果极佳。在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因为天气逐渐的寒冷,人们需要补充更多的能量,而肉类是富含蛋白质的,所以认为吃肉是最好的选择。此外,在这个时候,杭州人爱吃的火腿可以腌制了,香肠可以灌了,咸肉、酱肉都可以开始做了。

    晾晒酱鸭最理想的气候条件,是有太阳,但也得有风,把鸭子挂在朝北的阳台上,吹着干爽的空气,口感才会好。至于晾晒的时间,如果你喜欢口感嫩的,差不多一周就可以吃了; 如果你牙口好,喜欢吃有嚼劲的,那就挂上一个月左右,这样吃起来就会口感干香。   

   过去,杭州人有句话说,“秋分种菜小雪腌,冬至开缸吃过年。”秋分时种下的白菜,现在就快要可以收了,而且味道正好。做好的冬腌菜,整个冬天在杭州人的餐桌上反反复复出现,直到第二年开春。它的姿态很多样,和冬笋搭伴,是杭州人极爱的“炒二冬”;和黄豆芽一起,便炒成一道爽口小菜;还可以直接上桌,用糖醋拌拌,吃着也蛮开胃;要是冬天里没有吃完,到了来年春天,冬腌菜发臭了,就成了“臭腌白菜”,有些农家会拿来炒嫩苋菜,也很鲜。

    在此,还要说说进入立冬,人们在进行冬补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早睡晚起。因为气象意义上的冬天尚未到来,人体感觉也还处在深秋时节。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此时阳气潜藏,起居调养应以“养藏”为主,常按足底,早睡晚起。二是要注意保暖。立冬后,冷空气频频来袭,易引发感冒和心脑血管病的发作。预防感冒要加强保暖,勤晒太阳,睡前温水泡脚。心脑血管病患者要提高防范意识,多喝温开水,天冷时应减少晨练,外出时随身携带急救药物。三是要适当运动。立冬时运动应以静态运动为主,锻炼前先进行徒手操、轻器械练习等预热运动,以身体发热并微微出汗为宜。锻炼时衣物的薄厚要适当,热身前要穿厚实些的衣服,在热身后再除去外衣。运动后不要吹冷风,应擦去汗水并及时更换衣服。

    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立冬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饮酒

    关于立冬节气的习俗,最素朴且极具人情味儿的,应是酿酒。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到了凛冽清冷的深冬时节,三五友人围在火炉旁闲话浮生,喝酒暖身。抑或是,微醺的时候,相邀一起踏雪寻梅,赏白雪茫茫的美景。即使天寒地冻,也不觉得寒冷了。

    冬泳

    有意思的是,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全国冬泳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区:气温以17℃作为冬泳的起点;水温以8℃作为冬泳的冷度标志。17℃以下的水温给人以冷感,低于8℃以下则有冷、麻、强冷刺激的感觉。至于有的在大雪纷飞时进行冬泳,那是少数体质特别好的人的一种锻炼方式。一般不要轻易摹仿,搞不好会适得其反。   

         烧香

    这里仅专指旧时满族有烧香的习俗。立冬,秋粮一入库,这个季节便是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人家烧香祭祖的活跃季节。汉八旗的祭祀称“烧旗香跳虎神”,满八旗称“烧荤香”。“烧荤香”五至天,在操办祭祖烧香的头三天,全家人一连十天吃斋,不吃荤腥。

    ,

   立冬的诗句

    立冬之后,万物凋零,虽是一派萧索之气,但景象却别具一番风味。龙骑士此情此景,历代文人墨客欣然命笔,写下了传颂千古的诗篇。

    唐代杜牧《初冬夜饮》云: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淮阳多病偶求欢”,诗人以汲黯(西汉名臣,为人耿直,好直谏廷诤)自比,暗示自己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斥出京,只好借酒浇愁,以求片刻慰藉。“客袖侵霜与烛盘”,进一步抒写作客他乡的失意情怀。“砌下梨花一堆雪”,诗人独斟独饮,并不能释忧解愁。于是他罢酒辍饮,凭栏而立,但见朔风阵阵,暮雪纷纷,那阶下积雪象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明年谁此凭栏杆?”这一反问,凝聚着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是很能令人深思。

    宋代陆游《立冬日作》云: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葺炉炭,抹称布被绵。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一个人的生存空间可以非常小,但心灵和志向却可以无限大。作为一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斗室无论如何是拘束和压抑不了陆游的心胸的,在这里心灵空间和生存空间构成了强烈反差,展示出一种生命的质量与人生的意境。

    宋代周南《十月十日立冬》云:

  立冬前一夕,聆地起寒风。律吕看交会,衣裘出褚中。

  骭疡时作尬,怀抱岁将终。汗手汗牙笔,晴檐共秃翁。

  周南,绍熙元年进士及第,为池州教授,后辞职而去。开禧三年试职馆。因为言语得罪当朝权贵,被人弹劫。后卒于家中,死因不明。这首《十月十日立冬》是作者晚年之作。立冬前一天的晚间,突然刮起了凛冽的寒风,年迈的诗人在寒风中愁病交加,甚是凄凉。

    宋代刘克庄《冬景》云:

  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

  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蓉菊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

  刘克庄,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这首诗描写的是晚秋初冬景色,全诗按时间顺序,一气呵成。先写景,再叙事,最后一句抒怀,戛然而止。诗人没有因为冬天的到来而感伤,反而是一副眉飞色舞、得意享受的神态。

  宋·范成大《立冬夜舟中作》云:

  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增。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棱。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

  这首《立冬夜舟中作》,浅显易懂,明白如话。诗人融情于景,见景生情。对于天涯漂泊的羁旅诗词而言,常常以鸡鸣声、乌鸦声或是雨声来反衬游子们内心流离漂泊的离愁情怀。但在这里,范成大用篝火、渔灯巧妙渲染,这种酸楚哀愁的情绪随着冬日的到来愈加深致、绵长。

  宋·朱淑真《初冬书怀》云:

  触目圆池景,荷枯菊已荒。风寒侵夜枕,霜冻怯晨妆。

  江上风翻赤,庭前橘带黄。题诗欲排闷,对景倍悲伤。

  “触目圆池景,荷枯菊已荒。”在这里,朱淑真点明了内心物是人非的愁绪是因初冬萧疏的景色而哀感。“风寒侵夜枕,霜冻怯晨妆。”初冬的凉寒让她彻夜难眠。苦寒冗长的冬日,清晨霜冻,她醒来,却不想梳妆打扮。反正还不是“江上风翻赤,庭前橘带黄。题诗欲排闷,对景倍悲伤”。朱淑真用孤独喂养着回忆,用写字疗解生命中的一些孤苦之毒。此刻,她心中念想的应是似锦的红花、如烟的柳绿,还有那个迟迟未归的心上人。若说相爱是一生一世的不离不弃,而那个他又怎会让她一人独自厮守?只可惜,朱淑真虽有才情,却还是没能有一段花好月圆的感情。她中了孤独的毒,这世间有哪一味药能解。

  朱淑真还写了《冬夜不寐》诗:

  推枕鸳帏不耐寒,起来霜月转栏干。闷怀脉脉与谁说,泪滴罗衣不忍看。

  其孤独成为了冬日里最凄绝无奈的柔肠,独自一人饮悲伤怀。红妆绣阁,她以万斤相思,煮一壶红尘愁肠酒。是了,只有那些刻骨铭心的悲痛,才让人寝食难安,多愁伤感。

  在此,还要说说朱淑真的另一首词《点绛唇》:

  风劲云浓,暮寒无奈侵罗幙。髻鬟斜掠,呵手梅妆薄。     少饮清欢,银烛花频落。恁萧索。春工已觉,点破香梅萼。

  冬日里的风太刺骨,太苍白,一阵又一阵的冷风侵蚀着她一个柔婉女子内心的暖煦。她想的是有人陪她读书写字,围炉夜话。可是此刻,髻鬟斜掠,梅妆淡薄。她试图呵手取暖,或是独自饮三两杯淡酒。迷离惝恍中,灯花簌簌坠落,梅花也开始凋落,仿佛春日似乎也要来了。但是此刻,她仍是要用内心残留的温暖与明媚独自抵挡风寒的侵蚀。入骨相思,被她熬成了笔下凄绝断肠词。世间好多锦绣风景,比如说春日的姹紫嫣红、莺歌燕舞,不能暖她心中的白雪茫茫。比如说夏日的绿树成荫、郁郁葱葱,也不能解去她心中的残余春伤。人生犹如花期,开时人人吹捧,谢时无人问津。

        ,

   立冬的对联

  立冬,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时间在每年11月7日前后,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敬又学堂经解》所集崔灵恩仁礼义斜称:“冬,终也。立冬之时,万物终成,因为节名。”也就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转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江南地区此时正忙着抢种晚茬冬麦,抓紧移栽油菜等。从养生的角度来讲,立冬是个十分重要的节气,正是人们进补的最佳时期,民俗中称这一天要“补冬”,即以不同的方式进补一些山珍野味,以使酷寒冬天到来后,不会因畏寒怕冷而不适。

  “立冬”的常见对联有:

  立时岁华老;冬随寒意增。

  塞北寒立至;江南暖冬和。

  立冬朗风劲;春小阳气动。

  立节唯竹柏;冬季衰蓬篙。

  清咸丰九年十月十四日(是日立冬),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李申甫自黄州归来,稍论时事也。余谓当竖起骨头,竭力撑持。三更不眠,因作一联用以自警。”联句为:

  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五杂姐·天部》:“十月有阳月之称。即天地之气,四月多寒,而十月多暖,有桃李生华者,俗谓之小阳春。”故曾国藩上联“春意思”双关妙用。

  晏端书于清道光末年与曾国藩共事京师,后钦命由海道赴粤督办广东厘金。同治二年九月二十七日(1863.11.8,立冬),曾国藩寄赠一联祝其母九十寿,联为:

  渡海使星,烛天宝婆;堂前昼饰,陈下斑衣。

  “宝婆”,诗文中多用作贵妇人颂词。“斑衣”,相传老莱子着彩衣以娱亲。后以“斑衣”为年老孝养父母的典故。

  秋瑾,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近代民主革命家,杰出的巾帼英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她生于清光绪元年十月十一日(是日立冬)。有题赠联云:

  秋菊吐艳,立节鉴湖女侠勇;瑾玉生辉,冬令梅竞奇友雄。

  阳翰笙是著名剧作家,代表作为《天国春秋》、《三人T朴。《万家灯火》等。他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八日(次日立冬),1992年按阳历过生日时,11月7日正值立冬。有贺寿联云:

  久立哲人志,喜看翰墨流香远;临冬君子风,再祝笙歌继世长。

  近代民主革命家、军事家,辛亥革命及反对袁世凯称帝的领袖人物蔡锷,于民国五年十月十三日(是日立冬)因病在日本福冈医院逝世,终年34岁。孙中山以东汉名将班超、马援喻蔡锷,撰挽联云:

  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

    立冬的谚语

  在民间广泛流行的立冬民谚,其内容丰富,语言生动而活泼,既蕴涵了先人们的智慧,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对冬季到来的重视。

  立冬打雷要反春。

  立冬不使牛。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立冬睛,一冬睛;立冬雨,一冬雨。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

    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鱼防春旱。

  立冬不吃糕,一死一奋晃。

  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

  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

  立冬一日,水冷三分。

  立冬有食补,春来勇如虎。

  立冬无见霜,春来冻死秧。

  立冬雨,烂薯箍。

  立冬无雨一冬晴。

  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立冬稻穗金黄色,晚稻丰收口粮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