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0 一点小回答

前两天因为评价衍生出了一些问题,然后自己也梳理了一下,就评价这件事情给自己制定了一些准则。
评价的对象分三类:“死”物、事情、人。
我对于“死”物的定义就是那些无法自主移动的物品,数码设备、家电等都属于“死”物。评价这些物品相对能客观,只要某个功能不符合预期,我们就可以说它不好用,后续的维修售后等也可以纳入评价范围,但是对品牌乃至创始人的评价等,就超过范围了。
对于“死”物的评价尚且能做到相对客观,对某件事情的评价就要主观得多。因为一件事情包含了很多因素: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影响、这个过程中决策者、执行者等等,不同的人会看到一件事件的不同侧面。
比如举办了一场成功的典礼,有人看到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有人在意准备阶段每个环节的沟通,有人反思典礼中没有考虑到的细节,有人看到组织者的用心和辛劳,有人开始预想下一次类似活动要怎么做更流畅……
如果问不同的人,肯定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他们没有说谎,但是因为关注点的不同,所以他们的评价也许是客观的,但是不是全面的。
所以,在遇到一件事情需要我去做评价的时候,我最多说两个:我看到了什么,我感受到了什么。
评价人放到最后,因为在这几天的琢磨最终明确了几个标准。
标准一: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就是——“不要随便评价一个人”。
无论多想评价一个人,都要时刻牢记这个标准,我不知道对方过去经历过什么,现在的状况是什么,只是就短暂的接触、甚至道听途说就评价他人,是不应该的。
标准二:是个人私事上做到两个“屁事”——“关你屁事,关我屁事”。
不违背法律、道德,不影响到自己,个人私事必须有分寸感,打听别人是否结婚、对别人兴趣爱好指指点点都是没有分寸感的事。
标准三:家人要兼顾事实与感情。
清官难断家务事。难断的根本原因是,家务事里的事实与感情总是相互纠缠,而且纠缠得很深,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为对方付出了很多,但是对方却没有给出相应的回应或者回报,于是觉得一片真心喂了狗。
可是,付出的时候难道不应该更多是发自内心的么?到了最后怎么变成了一场交易呢?
说起来容易,但是大部分人在面对伴侣、子女、父母的时候,就会突然丧失初心,觉得因为自己付出了,所以对方应该如何。然后本来应该就事论事的语言,出口就变成了“你总是……”的评价。
关于一些问题的,今天算是自己给自己一些回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