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怀念的年味儿
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因为过年有好吃的,还可以走亲戚、穿新衣服、放鞭炮、收到压岁钱。
老辈人讲,腊月二十三灶君要上天,家家都会熬点糖稀供上,寓意是让灶君在天上帮着多说些好话,祈求来年家人平安,无病无灾,日子红红火火。同时,这一天也是除尘日,大家会开始做扫房、擦窗等收拾卫生的工作。当然因为过年都要休市,买东西不方便,要提前赶集置办年货。总之从腊月二十三这天,就要开始正式“忙年”了。
在那个年代,过年蒸干粮是一项大工程。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娘就开始忙碌起来。蒸年糕,每个金黄的年糕上都有好几颗大枣。年糕刚蒸出来时,软软的、黏黏的,吃一口好香甜。蒸馒头是件比较麻烦的事,一个个地揉,揉成半圆,蒸好的馒头一个个热腾腾、胖嘟嘟、煊呼呼的,看着就馋。娘把蒸好的干粮晾一下,挑出那些品相好的,放在一个中等的水缸里,用塑料布封口,避免风干了,再在上边压上木板或水泥板之类的,主要是怕被老鼠偷吃。然后,把水缸放在阴凉的地方。这些吃的,就留着过了年招待客人。因为气温低能留很久,这种储存办法充分体现了那个年代人们的聪明才智。那时,对于相当一部分家庭来说,吃白面馒头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虽然平时吃不上,但过年还是必定要蒸上几锅白面馒头的。
过年炸菜是每家每户都少不了的。特别是炸松肉。把肉切成条,用酱油、花椒面煨好,打上鸡蛋,放粉糊(食用淀粉的俗称)搅匀。炸出来的松肉筋道好吃,做汤菜时特禁炖。还要炸豆腐叶、滑豆腐、豆腐丸子、水萝卜丸子、炸刀鱼。感觉那时的刀鱼,虽小但特香。
忙年好像都是大人的事,尽管也给我们这些小孩子安排一些工作,但总体是不会影响我们玩的。那时,家里没有电视,也不用上辅导班,大人也不会天天逼着读书,天天逼着做作业。我们的童年,几乎是没有什么压力的。
一到寒假,大街上、胡同里都是小伙伴的身影。女孩子跳绳的、踢毽子的,男孩的项目更多,滚铁环、打杠杠、碰拐等。当然,放鞭炮是男孩子的最爱。把成挂的鞭炮拆开,一个个地放。有爱搞恶作剧的男生把点燃的小鞭扔到跳绳的女生群里,笑哈哈地看边跑边捂耳朵女生们的囧相。自然他也逃不掉女生的惩罚,几个女生围着他,揪耳朵,捶后背,边挨揍还边笑得弯了腰。用句“贱材料”说他,再恰当不过了。
记得最好玩的一件事,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想起来还忍俊不禁。我们村人口不多,都按辈分称呼,我应叫他叔叔。他平时就爱开玩笑,大咧咧的。那天,他推一个独轮车,办完年货回来。老远看他从胡同头往这边走,小伙伴们早把大鞭埋伏好,看他快到时猛地点燃,只听“砰”的一声好响,就听这位叔叔“哎呀”一声,吓得把车来了个大撒手,车歪倒,年货都落到了路上。大叔缓个神来后,冲着我们发起火来:“小王八羔子们,撑得你们这些家伙没事干,可吓煞我了。我看你们待想过不好这个年呀!”我们看大叔那狼狈的样子,笑弯了腰,也不帮他收拾东西,一溜烟儿跑散了。自己现在也想不明白,为啥那个时候做了坏事,被骂了,倒还挺开心的。
腊月二十九,每家每户那红红的对联都贴上了,那喜庆的氛围就出来了。当然,这时也是过年收尾验收的最后时刻。没理发的要去理发,因为当地风俗正月里是不能理发的,说是正月里理发会死老舅。那时在农村的孩子洗澡不方便,年前必须来一次大扫除,干干净净过大年。
最热闹的还是年三十,大人包饺子,我们就放鞭炮。虽然经济条件差,但家家户户都还是给孩子们买上些鞭炮。我们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优势,邻村(大杨堤村)是鞭炮之乡,几乎家家制作鞭炮,邻居们谁也有个朋友或亲戚的,家家都准备好多鞭炮。这一天,白天疯玩了一天,我们一般熬不到12点就会睡着了,但有好多大人都会在新年钟声响起的时候点燃那长长的鞭炮,寓意辞旧迎新,用农村的话就是呲呲那股穷气。
初一早晨要去给家族的长辈拜年,每到一家都先评论一下那满地的鞭炮皮。给长辈拜年不是白来的,有红包(虽然几角钱),还有糖果。拜完年,我们这些小孩子的上衣布袋往往都会满满的、鼓鼓的。
初三“圆年”,煮饺子,拜天地大神,放一串大鞭炮,年就算过完了。
现在的条件好了,不缺吃不缺穿了,天天的生活比过年还要好,但总觉得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有年的味道儿了,儿时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了。
作者:成浩,山东邹平人,滨州市作协会员,现就职于邹平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