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里的故事

医院住院部四楼是神经内科病房,母亲住在四楼最东边那间病房里。房间里有三张标准床和一张加床。从门口到窗户,床位号分别是40、41、42、14+。母亲住在42号床上,紧靠窗户的14+床由42床病人的家人使用,其他两个床位分别配备了绿色的折叠垫。

40床的故事

我在病房陪护母亲期间,40床先后住过两个病号,都是老年女性,而且都是儿女成群、四世同堂。

第一位老太太情况似乎不太好,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不能讲话,不能吃东西,她的女儿一直坐在床边握着她的手。

母亲住院的第二天,下午需要做核磁共振和彩超。我和弟弟推着轮椅上的母亲出门时,40床的子女们正在讨论什么。两小时后,当我们回来时,40床的病人不见了,两个护士正在撤掉旧床单,换上刚洗过的床单。

姐姐来送晚饭的时候,说,她曾经和40床的大女儿闲聊过。大女儿说,按照医生的说法,给老母亲做手术的话,成功和失败的概率均为百分之五十。如果手术成功,老母亲再活个三五年是没有问题的。兄弟们曾经征求她这个当大姐的意见。大女儿说,自己就是一个六十多岁的农民,家庭条件也不太好,既不能出钱又不能出力,自己的建议有多大分量呢?于是她只好说,听弟弟和侄子们的意见。最终,一家人商量的结果就是马上出院,回家慢慢养着。如果这家人经济条件好的话,一定会选择动手术;回家慢慢养着,其实就是等待死亡啊,肯定不会出现奇迹的。

话外题:八十多岁的老人遇到脑出血之类的问题,到底是选择手术治疗还是顺其自然、静观其变呢?

当天傍晚时分,40床迎来了新的病号。病号躺在移动床上,被一群男女老少推了进来。病号是一个清瘦的老太太,老太太当时处于昏睡状态。凌晨两点,母亲喊我起来帮她拿便盆时,我听到40床传来低低的交谈声。我去卫生间倒便盆时,惊喜地发现,40床的老太太已经苏醒过来了,正和她的大儿媳小声说话。老太太问:“我这是咋周了?我这是待哪里啊?”大儿媳回答:“娘啊,你可吓死俺们了!你在家里突然晕过去了,咋叫你,你也不吭声。俺们赶紧打了120,把你送到医院来了。”

第二天上午,老太太已经能坐起来吃东西了,查房的医生让家属预约下午的核磁共振和彩超。

检查结果出来了,老太太是脑梗塞,但是堵住的血管不是很重要,不影响说话和走路。老太太的儿女们松了一口气,病房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

老太太的老伴早就去世了,她一个人把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养大成人,可谓劳苦功高!儿女们都很孝顺,从穿戴来看,家庭条件似乎也都不错。

老太太很快就能下地走路了。84岁的她,矮矮的个子,瘦小的身材,后背有些弯曲,但是耳不聋、眼不花。据老太太的女儿说,平日里老太太一刻也不肯闲着,蒸馒头、包饺子、喂鸡、种菜,凡事都坚持亲力亲为。真是个勤劳、能干的老人啊!

虽然40床老太太身体并无大碍,但她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们几乎天天来报到,整个病房热闹得像赶大集一样。我曾经向老太太的大儿媳建议:每次留下两个人陪护就行了,可施行轮班制,每班两个人。这样的话,老太太和病房里的其他人都能安静地休息一下。可是大儿媳说,她说了不管用,或者她压根也没说。老太太的儿女们有的退休了,有的虽然务农,但正值农闲时节,地里也没啥活儿,时间似乎都宽裕得很,所以每天来病房陪护的人数至少保持在四人以上。

八天后,老太太出院了。临走时,老太太对我说,家里蒸的馒头肯定长绿毛了,得赶紧回去看看;不能吃的话,自己马上动手蒸一锅新的。

41床的故事

41床的病号是以一种非常吓人的状态出场的。那是一个中午,病房里的人们正在吃午饭,突然,门开了,一群人推着移动床进来了。床上的病人口吐白沫,并不断发出呻吟声,他的两只手在空中胡乱挥舞着,两只脚上下不停地敲打着铁床。人们七手八脚地把他挪到病床上。随后,护士很快过来了,通知病人家属初步检查的结论:癫痫。41床的家属们议论纷纷,以前从来没有犯过这种病啊,家里人也都没有这个毛病啊。输液完毕,病人逐渐安静下来,沉沉睡去。

半夜时分,41床突然清醒了,问他的大女儿:“咋回事啊?俺这是待哪里啊?”大女儿嗔怨道:“你待哪里?你待医院里。你差点儿就没命了!喊你,你不应,叫你,你不吭,完全木有知觉啦!你到底吃啥东西啦?”

41床似乎不相信眼前的事实:“这是咋地回事儿?俺咋想不起来了。”

二女婿说:“爸,今中午,俺们三家人在大姐家聚会呢。菜刚端上桌,妈就打来电话,哭着说,你突然摔倒在地,口吐白沫。俺们一口菜木吃,立刻把你送到医院来了。”

41床不做声了,似乎在默默地回想什么。

不一会儿,值夜班的护士进来了,她看了看床头柜上摆放的一个检测仪,说,病人的血糖仍然太低。

我想起自己的包里有几块糖,立刻拿出来送给41床的大女儿。大女儿连声道谢,随后让病号赶紧吃了下去。

第二天医生查房的时候,女儿、女婿告诉医生,父亲平时血糖高、血压高,家里买了好几种降血糖、降血压的药。父亲不识字,又不细心,昨天上午他把降血糖和降血压的药弄混了,降血糖的药重复吃了好几遍,所以导致血糖急剧下降。

医生吩咐,赶紧预约一个核磁共振,检查完了,如果没有其它问题,就可以出院了。41床的女儿、女婿们都很高兴,41床病人自己也很高兴,大声说:“不耽误俺干活,俺们盐场正好初八开始干活。”

41床是一位66岁的农民,他有三个女儿,都结婚成家了,每家都有两个孩子。其中小女儿嫁到了本村,其他两个女儿的婆婆家离得也不远。41床这位大叔身体还算不错,地里活儿忙完了,就去附近的盐场打工,挣个零花钱。

下午五点左右,值班护士过来通知41床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大脑左侧有一个血管堵了。虽然暂时看不出什么不良影响,但不治疗的话,以后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女儿、女婿们一下子变得着急起来,纷纷说家里有很多事,孩子没人管,等等。几个人经过商讨,决定让父亲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先由三女婿一人留下陪护,其余人各回各家。

第三天上午,41床早早输液完毕(他只需要输液两小瓶),在病房里烦躁地走来走去,突然,他站住了,对靠墙坐在垫子上玩手机的女婿说:“俺受不了了,你快去给俺买盒烟抽!”

女婿说:“爸,这医院超市里卖的烟老贵了,你平时抽的五块钱一盒的烟这里没有卖的。忍一忍,回家再抽吧。”

41床说:“俺不管!你先给俺出上钱,出了院,俺把钱还给你。快去买吧!”

女婿又说:“爸,其实不是钱的事儿。你住着院,哪能抽烟呢。”

41床说:“俺不在屋里抽,俺去外面楼梯口那里抽。”

老实巴交的女婿只好反复说:“人家这里不让抽烟。”

41床的倔强劲儿上来了:“谁不让抽?俺宁可死,也不能不抽烟!”

见此情景,我提起暖水瓶,借口打热水,赶紧跑往护士站。来到护士站,我对值班护士说明了情况,让她帮忙劝劝41床。

不一会儿,值班护士满面春风地走进病房,对41床说:“大叔,刚才科室主任给我打电话了,说查房的时候忘了嘱咐您,住院治疗期间一定不能吸烟。不然的话,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住院的时间就要延长了。大叔,以后出了院,最好也别吸烟了。您要是不吸烟的话,活到一百岁都没问题呢。”

护士的话还真是管用,41床再也不催着女婿去买烟了。

我把姐姐买的南瓜子拿出来送给41床:“大叔,你要是觉得嘴里空落落的,吃点儿瓜子吧。”

41床摆摆手:“谢谢闺女!俺没戴假牙,嗑不动。”

七天后,41床病人不顾医生的反对出院了,他说再耽误几天的话,人家盐场可能不用他了。

14+床的故事

凌晨一点左右,我正躺在14+床上酣睡,突然有人把我推醒了。值班护士急乎乎地对我说:“你赶紧把加床上的东西收拾干净,来了一个新病号,别的病房没有空床了。”

还没等我收拾利索,一群人推着移动床进来了。

安置好病人后,大部分人离开了,留下三个人陪护:病人的丈夫、大女儿和二女儿。

加床什么也没有配备(标准床分别配备一个杌子、一个折叠垫、一个床头柜),两个女儿坐在床沿上,丈夫则没处坐、没处站。我把配备给母亲这个床位的杌子递给病人的丈夫,他似乎很累了,说了声“谢谢”,就坐下了。

40床的二儿媳也被吵醒了,她看我没地方坐,就从壁橱里拿出几块泡沫垫子,然后帮我把垫子拼插在一起,放到紧贴墙壁的位置。我把被子折成三折铺到垫子上,然后躺了上去。但是我根本睡不着,加床的父女三人在不停地讲话。

过了一会儿,值夜班的医生进来了,她说,CT片显示,病人的病情没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血栓的部位仍然是六年前的位置。父女三人松了一口气,话语间流露出喜悦的口气。过了一会儿,值班护士进来了,开始给加床病人输液。

我的大脑逐渐没有意识了,就要睡着了,父女三人的对话似乎退成了背景音。就在这时,加床的一个女儿焦急地大声说:“这可咋办?咱娘想小便,可咱啥也没带啊。”

听到这话,我急忙从地上爬起来,把母亲用的便盆从床下拿出来,递给加床的大女儿:“晚上没有地方买便盆,不嫌弃的话,先用这个吧。”

大女儿连声道谢。父女三人齐上阵,打算把便盆放到病人的身子底下,但是病人很不配合,一个劲儿地大声喊疼,不让别人搬动她的身体。便盆根本没法用。

我再次从地铺上爬起来,从壁橱里拿出给母亲买的尿垫和纸尿裤,递到加床的女儿手中,问题总算解决了。

我不解地问:“平时咋解决大小便问题?”

二女儿回答说:“家里买了一个专门的坐便器,类似扶手椅的样子。每次都是我爸把我妈从炕上抱下来,放到坐便器上。只有坐到那个坐便器上,她才能顺利大小便。”

望着加床病人的丈夫,我内心充满了钦佩与感动。

这时,加床的病人似乎完全清醒了,不管不顾地大声问她女儿:“我刚才死了一回了蛮?”

大女儿回答说:“你没死,你把我们都吓死了!大半夜的,你突然不说话不动弹了。我爸吓坏了,立刻打120,把你送到医院来了。”

加床的病人继续跟女儿们说着什么,我的意识渐渐模糊,我终于什么也听不见了。

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我这才清楚地看到加床病人的模样。她长得很好看,两只眼睛很大、很明亮,皮肤很白、很细腻,根本不像是65岁的老人,想来她年轻时一定是个大美女吧!

从加床病人的女儿那里,我了解到,加床病人患脑梗死已经六年多了。这六年来,一直是丈夫一个人照顾她。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只能在周末过来帮帮忙,让父亲稍微歇息一下。从女儿的言语中,我听出了她们对父亲的敬意和歉意。

我对加床病人的丈夫说:“大叔,我没猜错的话,你一定当过兵。”

“你咋看出来的?”他一脸诧异。

“你走路的时候,虎虎生风;六十多岁的人,身板笔直,一看就是受过专门训练的。”

大叔笑了:“你猜对了。俺当过六年兵。可惜是工程兵,整天修路挖坑的,没学到啥技术。复员回到家,也只能土里刨食儿。”

不一会儿,加床病人的儿子、儿媳也来了,原来加床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从一家人的谈话中,我能判断出,这是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儿媳妇不断跟婆婆开玩笑:“妈,你再吓唬俺们,俺们就不要你了。”

婆婆的话语里带着骄傲,说:“你们不管事,有你爸爸就行。”

说完,她抬起头,眼睛四下里张望:“你爸爸呢?他去哪儿了?”

大女儿笑着说:“放心吧,俺爸爸不会扔下你,他去打热水了。”

我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觉得很有趣,也很感动。

大女儿主动跟我解释说:“俺妈一刻也离不开俺爸,一会儿看不见就大呼小叫,都是让俺爸给惯的。”

真是一个又不幸又幸福的女人啊!

医生查房的时候,加床的二女儿对医生说:“其实,昨天120到俺家时,俺妈已经基本恢复正常了,俺爸担心下半夜再出现意外,所以决定还是来医院检查一下。既然没有增加新的病情,俺们今天就想出院了。”

医生表示同意。

加床病人的儿子去办理出院手续了。加床病人的丈夫发愁地对女儿、儿媳说:“刚才问过护士站了,昨晚用过的那种移动床被其他病人租用了,咋把你妈弄到车上去呢?”

我灵机一动:“大叔,用我家的轮椅吧!”

说完,我把折叠起来倚靠在角落里的轮椅展开:“你把阿姨抱到轮椅上,给阿姨身上盖一床棉被,保准冻不着。”

加床病人的丈夫和女儿对我又是一番感谢。

我说:“客气什么。大家相互帮助是应该的。谁也不愿意生病住院,但是碰上了,就是缘分。再说,帮了你们,我也觉得开心。”

母亲躺在床上,看着我的一举一动,脸上露出赞许的微笑。

加床病人的儿子回来了,咧着嘴说:“住了一个晚上,就输了两瓶液体,抽了一个血,居然花了一千多!”

加床病人的丈夫说:“不多不多。只要你妈没啥大事,这点儿钱咱不在乎。”

一家人收拾好东西准备走了。临走,病人的丈夫对我说:“俺把老伴放到车上,然后把轮椅给你送回来。”

此时,姐姐已经来病房了。我说:“干脆,我把你们送到车上去,然后我自己把轮椅推回来,省得你们再跑一趟。上下楼怪麻烦的。”

“那多不好意思啊,已经够给你添麻烦的了。”儿媳说。

“没关系,我就当出去散散步。”

说完,我从大女儿手里拿过暖瓶和脸盆。

从四楼乘电梯下来,病房楼到门诊楼的大门口还有一段几十米的距离。病人的丈夫推着轮椅上的妻子,笑着对我说:“闺女,你跟我们一块下来,是不是怕我把轮椅带走,不还给你了?”

我笑着回答:“大叔,你可真聪明,一眼看透了我的心思。”

“别见怪啊,闺女,大叔我就是爱开玩笑。”

“没事儿,大叔,我也喜欢开玩笑。你长年伺候病人,那么辛苦,还能保持乐观、幽默的个性,真是难得!我很佩服你呢!”

加床的儿子知道了我的职业,说:“你们当老师的,素质就是高啊!”

我摆摆手:“素质高低未必和职业有关。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对对对!”一家人异口同声。

把加床病人送到车上,我与这家人挥手告别。

我默默祝愿生病的阿姨能保持现在的身体状况,病情不再恶化,让儿女们有一个完整的家。我祝愿大叔健康长寿,能陪伴妻子走过漫长的余生。我也提前嘱咐过病人的子女们,一定要孝敬自己的父亲,他太不容易了!

42床的故事

42床的病人是我的母亲。母亲八年前突患脑中风,从此,右侧身体瘫痪。母亲平日在家的时候,她的左手扶着拐杖,能在光滑的地面上行走(左脚往前迈一步,右脚在地上拖行,几乎不能离开地面)。但前几天,母亲的左脚突然也不能动了,所以赶紧住院治疗。幸运的是,经过几天的治疗,母亲的左脚能迈步了。但是她的身边不能离开人,因为有时她的左腿发软无力,如果旁边没有人及时搀扶住她,她就会摔倒,后果不堪设想。

平日里,主要是父亲照顾母亲的日常起居(给母亲穿衣服、帮母亲刷牙洗脸、给母亲睡前洗脚、按摩等)。我们姐弟四人(我调动工作后,只能周末回去)负责买米买菜、炒菜、洗衣服、打扫卫生。不过我们四人没有具体的值班表,分工也不明确,谁有时间谁过去,完全本着自主、自愿的原则。

父亲这几年心脏一直不好,打算今年春天住院,安放心脏支架。父亲最近感冒发烧,在家输液好几天了。父亲的身体越来越瘦弱,伺候母亲明显力不从心了。母亲出院以后该怎么办?父母的养老问题如何妥善解决?我们暂时还没有答案。

作者:马士红,山东无棣人,高中英语教师,文学爱好者。

(0)

相关推荐

  • 陪护窥见的现实

    这段时间,宋小妮的老母亲跌倒了,导致两节腰稚骨损伤,这下惨了,痛得老人家嗷嗷大叫,到医院治疗期间,几个子女轮流陪护.平时很少到医院的宋小妮一下子在母亲的病房里陪住了好几天,这才惊奇地发现,原来,医院里 ...

  • 浊木:病房琐记(四)

    病 房 琐 记 河南三门峡  浊木 七八天了.身边的病友们一个个先后离开了.虽然连名字也不曾相知,晚上却梦见了他们. 人去床空.现在能看到的是那些从大厅走过来又走过去的更加陌生的病友和他们的陪护亲属. ...

  • 七绝.病房杂吟

    (九十一岁老母亲偶感肺炎,由于疫情期间,我从南山赶回,照料床前,转眼逾一周了.眼见一天天好起来,盼早日出医院.) 时近清明欲断魂,母亲染疾侍频繁. 年逾九十身虽弱,尽孝床前枉恼烦.

  • 【年选征文.小说】林晚||岁月含情

    审核 /编辑:肖龙                           总第418期 一 当我真正意识到母亲老的时候,她已经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 那时候她七十多岁,之前我们家一如既往地在母亲的打理下, ...

  • 21.4天,和死神和平相处

    死亡这件事,是没有答案的.要有,它是要教活着的人好好活着. 文 /何寒秀 编辑 / 斯问 第五季<奇葩说>有一个辩题:假如能看到别人的"死亡时间",该不该告诉他们? 正 ...

  • 返哺情深——病房里的两个故事

    一位中年妇女食管破裂,儿子辞去工作,全职照顾.手术后病人虚弱又烦躁.一次查房我对她说:"你儿子照顾得很好",她叹口气:"哎!工作都丢了",一旁的儿子平静地说:& ...

  • 看病是一种相遇(十)

    那一年国庆节,我恰好在急诊上班.那种忙碌已经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成为人生的一个永远的注脚. 从早上接班开始,病人就非常多,并且病种多样.一直忙到了中午.到了晚上六点接班,病人更是蜂拥而至.上午已经收住 ...

  • 王慧骐 | 病房里听来的故事

    病房里听来的故事 南京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东方明星>月刊主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 ...

  • 戴智生 | 意外死亡

    意外死亡 老太太右臂骨折,住在中医院外科病房里.她伤势明显好转,人却突然死了,十分蹊跷. 病房三张床,仅住了她一人.清晨五时左右,值班医生安排急诊患者入院,发现老太太倒在床底下,已无生命迹象. 家属接 ...

  • 王祖芳:在医院的三天三夜|散文

    姜广富:浅论诸葛孔明|随笔 文/王祖芳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多年来,母亲虽然血糖偏高,但一直未曾服药,硬是凭借顽强的毅力,靠禁食很多美味来控制的.血糖也配合母亲的苦心,一直没有抬头.可今年情况突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