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书信,曾经的岁月

哦!岁月的脚步如此匆匆,三十年时光只是一晃,当年那个刚步入社会的懵懂青年已是年近半百。抽出里面的两页信笺,工整娟秀的钢笔字映入眼帘。读着信文,字里行间满是往日的温馨和情谊,令我感觉既熟悉又陌生,一股久违的甜蜜和温暖洋溢心头。睹物思情,曾经的书信岁月仿佛一下回到眼前,那承载了美好记忆的信件将我带回到曾经写信读信的幸福场景中。

这封信是我人生中收到的第一封女孩的信,这位同事信中写了刚踏入社会进厂务工的迷茫,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带给她的苦恼,也有新年祝福与祈愿。

“……我希望你珍视自己,把满腔热血付之于生活,我想信你会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物!在工作上,希望你能多帮助我。我是个极不成熟的人,对什么事都过于头脑简单,对自己期望也往往过高,什么事常常失败于此……我祝你长大,祝你独立,祝你二老永康,祝你兄妹进步……”

这封充满友谊的信是在春节前一天收到的,让我开心了好多天。她可是一个家在县城里的美丽女孩啊!给她回信很令我头疼,小妹积极给我出主意,帮我措辞造句,回信终在大年初三完稿。骑上车子一路飞奔到公社邮政所,花了一毛钱买了一个信封和一枚邮票,郑重其事地写好收信人地址、姓名,将邮票端正地粘贴好,三页的信笺折成长方形填入信封,封口涂一层浆糊用手按压好,好像担心信笺会掉出来似的。

正月初八,厂子开工上班,同事们都热切地相互问好交谈。她没有提到收信的事,我也就没告诉她,她的信带给我的快乐。当年的这位女同事现已是“有书”、“和书”两个平台的签约作者、百度阅读专栏作者、自由撰稿人,她的笔名叫“青衣”。

给女同事的回信,并不是我写的第一封信,第一封信是在四五年级时写给父亲的。记得在一堂有关写信的知识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给出门在外的亲友写一封信。同学们大都当即抓耳挠腮,全家人连同姥姥家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社员农民,没人在外面啊,那可怎么写呢!?与其说大家一致羡慕,毋宁说有几分嫉妒班里那个叫缨红的女孩。她不仅有一条漂亮的花裙子,还有她的姑姑在很远很远的北京,她是可以给姑姑写信的。当然,我也是可以给父亲写信的,那时父亲还在德州的一个乡下小学任教。写好的信放在大队部一张积了尘埃宽大厚实的木桌上,等那邮递员骑了屁股冒烟“突突”呻唤的电驴子来时带走。我也看到了那封收信地址是北京的信件,拿起来对着太阳照一照,也看不出写的啥子话。

因为恰好家中有一册书札文牍的普及读本,于是在给父亲的信中便大肆照搬和套用。记得开首写的是“父亲大人膝下,敬禀者:自违慈训,倏忽经旬,谨携飞鸿传书,叩问父亲康安……”接下来就是地道的土话方言了,“爷爷天天喝茶,茶汤酽得就像墨水,每晚上都要咳嗽一通。俺在自留地里找到一窝鹌鹑,弟弟又跟三秃子打架了,同学们的小人书都比我的多……”啰里啰嗦地居然写了满满的两页,不会写的字懒得查字典就用拼音。没有收到父亲回信,他在几天后回来了,停稳车子,从车搭子里掏出两本小人书,那是我眼热了好久的《岳飞传》和《呼杨合兵》。他也一改往日的严肃,用手轻抚了一下我的光头,就是这个罕有的亲昵动作让我鼻翼酸酸的。参加工作后,经常一两个月不回家,就通过书信跟家里联系。不经意间发现,父亲把我或小妹寄回家的信件都按时间顺序扎成一捆一捆的,收放在一个柜子里。那第一封写给父亲的信,他是不是也一直保存着呢?

大陆与台岛恢复通信后,邻居一祖辈老人忽然一天收到一封航空信,拿来叫父亲帮他读。我是第一次见到这么漂亮的信封,书写格式还是竖式,一多半的繁体字我也认不过来。父亲刚读了半页,那老人就涕泗横流了。老人那“战死”的胞兄并没有死,现在台湾,表示择机返乡探亲。一座低矮破败的百年老宅院坐落于狭窄逼仄的弯曲长巷的中段,那个飘落台湾的老兵,他的“遗孀”居住在里面,几十年里深居简出。也许,在老太太心中,年轻俊朗的丈夫一直活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邻居一家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快乐和期盼的神情。那座老宅院也仿佛一下有了生机,老太太说话的声音也提高了几分。老兵是在一个秋日的午后回来的,在村头就下了车,跪伏在村名碑前,老泪纵横。陪同他的是一个戴了一副近视眼镜的女孩,高挑的身材,笑着回答孩子们的问话,拿出奶糖分送给我们。那是他在台湾婚后生下的第二个孩子,那年她读大三。

“老兵的日子很不好过,做梦也想不到,这辈子还能回家看一眼!那么多的老兵没能等到这一天啊!”

六十多岁的老兵双眸中充盈着泪光,这一双眼睛对村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柔和,也像一部录像机,要把目之所及通通摄录进去。遗憾的是,老兵所说的再次返乡不知何因没有实现,我是多么想再看一眼那个大学女孩,她带来的奶糖那么香甜!

初中时,偏爱语文,作文总不至于太差,由此便做了一回成人之美的事儿,就是帮一个男同学代笔写情书。那时男女生都不说话的,课桌上都划了分界线。这样并不能禁止男生们对漂亮女生的爱慕和暗恋,那位有胆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男同学就成为我心目中的英雄。一天下学后,他悄悄地跟上我,说出他的心事。我当时的表情一定是目瞪口呆滑稽得很,他的表情就可判定,他直视着我,双唇翕张几次也没发出声息。“你是不是也喜欢她?”他终于问出口,“我,我还不懂。”

就是在那封情书中,我的处女作情诗问世了——《酒窝》,“浅浅的一对,斟不下多少酒。无须品尝,看一眼就醉了!”

那个叫雁南的女生有一双漂亮的酒窝,便在信中写了这两句诗。这封信里,运用仅有的一点修辞手法,罗列了一堆矫揉造作的华丽词汇,署名时却没有发现写成了自己的名字。他看也不看一眼就紧忙的收起来折成一个心形,放入一个漂亮的信封内。几天后,他沮丧地叹气,“那天桥上等她,把信塞到她手里,她随手扔到了小河里,刚下了雨,一下冲没了影……真是一只骄傲的小孔雀!”他的不幸却是我的万幸,知道了信的下落,我悬着的一颗心才落了地。“没事儿,我再帮你写!”“不用了,二班的靳晓辉你认识吧,她给我写纸条了。”那就好,我内心是不愿意他喜欢雁南的。雁南一家在初三一开学就随着她爸爸调动去了外地,也就失去了任何联系。只是,她的一双好看的小酒窝偶尔还会在眼前闪一下。

真正的书信岁月要从1988年参加《星星诗刊》诗歌创作函授开始,完成了作业通过平信邮寄给辅导老师,老师将对习作的评点寄回。我算不得勤奋学生,如是一载后,共收到六封老师的回信。那时的青衣笔名娉婷,曾问过她为啥要取那样一个笔名,也是笑而不语。自忖,大概出自“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或是“婉约娉婷工语笑”,亦或“真娇艳,果娉婷,一段风流画不成”吧。想来,“娉婷”的笔名也确适用于她,裙裾飘飘,长发披肩,一身书卷气,平日读的多是古典诗词,还在练习书法。她的作业完成得质量高数量多,收到的老师回信自然也较我多得多。有几位辅导老师后来都成了国内著名诗人,他们当年的手写回信也倍觉珍贵。虽然自己在诗歌道路上没有发展,但是那一年的锻炼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购入的几本孙静轩、吕进、傅天琳、叶延滨等著名诗人的签名诗集见证着我曾经飞翔的诗心和梦想。

这期间,与同是《星星诗刊》函授学员的河南籍周波兄建立了书信交往。此后,书信往复数年,三十余封信按照时间顺序叠放,收纳于一个茶叶盒里,泛黄的信笺存储了太多青春印记。他参军服役、复员回乡、娶妻生女……他人生的每一步都在我的眼前行进着。我也知道,他的漂亮女儿叫了了,他释义为“有此一女,诸愿皆了”。了了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一个可爱的小天使在我眼前一天天长大。他的通讯地址和邮编早已印在脑子里,直到接连几封信寄出,不见回信,我便也不再寄信给他了。他曾说,他要离开贫瘠落后的家乡,去南方闯出一番新天地。我相信他是去了一个能实现他理想的城市,当然也就没法收到我的去信。二十多年了,不知这个曾经的优秀武警战士,年长我两岁的兄弟现在怎样了?他还在坚守生发于火热青春岁月中的诗歌梦吗?了了也该大学毕业了吧?

1989年,我上班后的第二年,一个发小参军去了,跟他的通信直到他退伍回乡才中断。信中,谈人生谈理想,也谈共同的偶像——费翔,交流对同一本书的读后心得,对同一热点事件的认识等。得知他在读《红楼梦》,便把自己绘制的书中人物关系图复印了一份给他寄过去。“成百上千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人都蒙了。有了这张图表,读起来就方便多了!”他也在北京旧书摊淘得《稼轩词编年笺注》寄给我。我俩谈得最多的还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故乡的贫瘠闭塞,故乡的一些陋习和故乡中的父老乡亲。当时那么的豪气冲天,都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故乡的面貌。几十年过去了,确也有了很大改变,但那是经济社会变革的作用。我与发小沦落为失能的看客,眼见一些寄托着美丽乡愁的风物被摧毁灭失,我连一声呼喊也发不出来。那一刻,我是那么的无助孤独忧伤!

1992年我又重新做起了文学梦,写一些小散文,也便认识了许多本县或外地的文学爱好者,与他们联系交流沟通请教也都是写信。在信中,我们相互倾诉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交流学习心得体会。那些或天然去雕饰,或富有哲思的文字,常能引领我进入另一种境界。字若其人,文如其人,展读其信,如面对一个个良师诤友,如邂逅一个个素昧平生的知音,如置身一弯的清溪涧边……我尽可以从中得到启迪,受到教益。而每次回复完信后,都会感受到一种倾诉后酣畅淋漓的轻松与释然。那时写信,不知不觉间,洋洋洒洒五六页,两三千言挥笔而就,尚觉意犹未尽。而今手机电话普及,联系更加便捷了,但相互联系的更少了,有时电话接通,却又感觉无话可说。没有了等待,没有了念想,亲情友情也变得空乏苍白。

特别怀恋不期然中有信件翩然而至的美好情境,熟悉的字迹一下温暖了你的心田,陡增许多亲切感,于是等信便成了一种幸福的期盼。纸质的信文带着鲜活的气息,承载了友谊的文字也变得沉甸甸。于是迫不及待的打开来,快速的通读一遍,得暇再仔细地咀嚼字里行间的种种情愫和气息。被信文的内容左右着个人的情绪,为他(她)的工作受奖、学习进步而由衷的高兴,也为他(她)的烦恼而忧愁。

可否想一下,我们都有多长时间没有收到手写的纸质个人信件了?我们又有多久没给别人写过信了?QQ、E-mail、手机、微信等等现代通讯工具的应用,早已取代了原始的纸质信件。即使相隔万水千山的两个人,瞬间可见其人可闻其声,翘首以盼的等那鸿雁飞临的情景再也无处复寻了。从另一种意义来说,减少了纸张耗费和邮递环节,起到低碳环保的积极作用。但是,毕竟,人们的日常生活失去了一种鲜活滋味,还是有几分遗憾的。

恐怕现在的年轻人连一般的写信格式都弄不明白了吧!那时的手书信函还是颇为讲究的,丝毫马虎不得。书信历史悠久,几千年中其格式也几经变化。时至今日,按通行的习惯,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即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称呼,也称“起首语”,是对收信人的称呼。正文通常以问候语开头,问候语之后,常用几句启始语。如“久未见面,别来无恙。”“近来一切可好?”“久未通信,甚念!”之类。问候语要注意简洁、得体。接下来便是正文的主要部分——主体文,即写信人要说的话。这一部分,动笔之前,就应该成竹在胸,明白写信的主旨,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若是信中同时要谈几件事,更要注意主次分明,有头有尾,详略得当,最好是一件事一段落,不要混为一谈。结尾,正文写完后,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习惯上,它被称做祝颂语或致敬语,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在书信最后一行,署上写信人的姓名。日期用以注明写完该信件的时间,写在署名之后或下边。如是在旅途中写的信,还要加上自己的旅次。

就这样子,一个人坐在书桌前,直到附近市场里的鸡鸣划破夜的帷幕,才发觉自己呆愣了几个小时。信封上的邮戳日期穿过二十余年的时光,让所有的过往一下清晰,一幕幕,如电影般在眼前闪过。那些记录着情感的脉络与纹理的书信,有如飞过沧海的蝴蝶,在记忆的桑田里翩翩起舞。那些力透纸背,记载了青春印痕的悲欢故事一下鲜活起来,是谁在信文中的一声喟叹惊醒了我的酣梦?

科技的发展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也实在记不清书信是在具体的哪一年退出人们的生活的。不知怎么的,就想起了欧阳修的那首词中所写的,“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渐行渐远渐无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书信已变得遥远而又陌生。曾经那么亲切的手写书信,已消失得近乎无影无踪了,写信读信的幸福时光也永远被定格在记忆的深处。

渐行渐远的,或许不只是书,还有情。

作者:马士明,字千里,号剑琴居主人,山东滨州无棣人。人社部SIYB创业指导师,教育部中央电教馆认证“中华传统文化高级教师”,滨州市红十字会星火义工,无棣阳光社工,终身学习倡导者。爱好美食、驴行,亦习茶道。读书涂鸦自娱,偶有文字散见部分省市报刊。

(0)

相关推荐

  • 咱们村‖想起手写书信的岁月/唐剑雨

    责任编辑亚静 晚饭后,和妻子散步.华灯初上的街头显得有些凄冷,天寒地冻的日子,行人都步履匆匆的奔向属于自己的那处灯火. 在街头的拐角处,有一只绿色的邮筒孤独的坚守在那里.估计有多年没有使用和维护了,邮 ...

  • 用情书写,见字如面

    封面题词:林赤莹 近日读<傅雷家书>,忍不住想起了那个见字如面的美好时代来.翻箱倒柜,找出尘封已久的一摞书信,文友的,蓝颜的,闺蜜的,朋友的,近百封. 冬夜里,打开书信,当年那一张张温暖鲜 ...

  • 藏在家书里的精神世界

    几次搬家,丢失了一些财物,尤以书籍和书信最多.最可惜的是那些父母亲写给我的书信也即家书. 家书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亲子教育形式.家书作为窥探人们内心世界的一面窗户,向我们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千情万象 ...

  • 见字如面,怀念远去的书信时光

    怀念炊烟 朗诵:荔枝FM主播  初六    特此致谢 见字如面 早段时间看了几期综艺节目<见字如面>,该节目是通过演员读书信的方式展示历史和人物情感.由于琐事缠身,看的不多,记忆深刻的是其 ...

  • 记忆中的纸质书信

    记忆中的纸质书信 □骈国华 当你打开手机.电脑,给家人.同事.朋友发短信.电子邮件,或打开电子邮箱收看他们的邮件时,你是否还会记起当年给你至亲至爱的人写纸质书信以及等待回信时的那种心情呢?尘封的往事一 ...

  • 建筑可阅读|“车马很远、书信很慢”的岁月,镌刻在这栋大楼里

    从苏州河水缓缓流过的四川路桥上向北望,看到的第一幢建筑就是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它不仅见证了百年邮政业的历史沧桑,更是中国目前仍在使用的规模最大的邮政大楼.今天我们一起回到车马很远.书信很慢的年代,来阅读 ...

  • 建筑可阅读:“车马很远、书信很慢”的岁月,镌刻在这栋大楼里

    从苏州河水缓缓流过的四川路桥上向北望,看到的第一幢建筑就是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它不仅见证了百年邮政业的历史沧桑,更是中国目前仍在使用的规模最大的邮政大楼.今天我们一起回到车马很远.书信很慢的年代,来阅读 ...

  • 【记忆】建筑可阅读:“车马很远、书信很慢”的岁月,镌刻在这栋大楼里

    从苏州河水缓缓流过的四川路桥上向北望,看到的第一幢建筑就是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它不仅见证了百年邮政业的历史沧桑,更是中国目前仍在使用的规模最大的邮政大楼.今天我们一起回到车马很远.书信很慢的年代,来阅读 ...

  • 袁宝霞作品《怀念书信的岁月》(备选作品)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作家驿站"关注我们!          <作家驿站>欢迎您!        本平台为:        <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文学 ...

  • 宝塔山的见证——探寻中国共产党的延安岁月

    宝塔山的见证——探寻中国共产党的延安岁月

  • 他们,惊艳了岁月 | 志·青春

    他们 曾在不同领域呕心沥血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他们 也曾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用青春奉献祖国 五四青年节之际 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 追寻他们的青春模样 来源:央视新闻

  • 古今诗意,碰撞出岁月的灵感

    十二,是个奇妙的数字, 一天有十二个时辰, 一年有十二个月, 每十二年轮一次生肖 -- 十二,是一个轮回 在一年十二个月里 让古人的诗词,遇上现代诗 是一种怎样美妙的体验呢?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 ...

  •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留风尘,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是网络爆火的诗句,很多人都喜欢它!它是人生逆旅中默默赶路人的心境,留给世人无限况味的的人生禅意.或许有些人不以为然,而当你仔细品味诗中的意境和禅意时,突然就蓦然释怀了,人活一世,一生境况概莫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