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露天电影

我看的第一场电影,是在剧场上演的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影片内容已经模糊,只记得小姑娘被恶霸地主用开水烫坏了眼睛,剧场里怒骂声、哭泣声此起彼伏。母亲抱着我,我看到她眼圈发红。散场了,一些人走着还余恨未消,对影片中的坏人恨得咬牙切齿。

那时我也就二三岁,只是依稀记起。父亲在县宣传队工作,有时带我们来县城到大礼堂看戏、看电影。以后渐渐长大,看电影基本是在农村看露天电影。那时候,放电影全部是由大队承包,一部电影今天在这个村演、明天在那个村演,放映员赶着一头驴骡驾着马车走乡串村,到了哪里都高接远送,好吃好喝,好不风光。

放电影前,有的是大队下通知,有的是靠消息“灵通人士”口头传播,不管怎样,哪个村放电影很快就家喻户晓。露天放电影都安排在晚上。下午,所在的村庄就在学校操场或生产队打粮晒粮的场院里埋上柱子,或在两棵树之间,上面横上一根木头扎好架子,等着挂荧幕用。孩子们放学后,饭也顾不上吃几口,都跑到场地里去占空,把石头或小板凳放到靠前的位置,有时因为一个空位还会你争我抢,甚至吵起架来。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为了让外村的亲戚一饱眼福,也让人捎信,出现了“搬闺女、叫女婿、亲家婆你也去”的场景。

好容易盼到天黑,放映员才茶足饭饱来到场地,先把荧幕、喇叭挂在架子上,再做一道重要的步骤,那就是发电。农村电很不正常,往往深夜才会来电,放电影就要自发电,这是重要一环。选择场院比较僻静拐角处,以免发电机响声影响看电影。发电机、线盒、电源线铺好顺好,用一根短绳子缠在发电机轮子上,用手使劲一拉,发电机顿时“隆隆”响了起来。这时,放映机前的灯立刻亮了起来,看电影的孩子们一阵欢呼雀跃,场院里开始沸腾了。

放映前要对光,就是电影的光线和荧幕要冲准,需要反复实验几次。在光线对照荧幕的时候,几个心灵手巧的哥儿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通过手势表演,用幻灯光线模拟出惟妙惟肖的动物形象,特别是小兔子的姿势,耳朵上下左右摆动,引起在场人们的夸赞。故事片放映前,一般要先放一些新闻、科教类的纪录片,人们称之为“假演片”,顾名思义就是假的不是正片,也有的说叫“加演片”,意思是加上的意思。

七十年代中后期,电影开始出现彩色的故事片。战争片子最受青少年喜爱,像《闪闪的红星》,将主人公爱憎分明、机智勇敢、不畏艰险、纯洁质朴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潘冬子成了当时孩子们的偶像。中老年人也喜欢看反特片,如《黑三角》等,看电影也有亲者快、仇者恨的感觉,人们的情感和故事交织在一起,说看戏的是傻子,的确不是虚构。当“好人”遇到危险时,人们总是会问前后左右已到别村先睹为快的“万事通们”怎么样了,那可真是扣人心弦。当得知能脱离危险,心里才有一丝安慰。当听说遭遇不幸,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这不是替古人担忧吗?这才是“入戏”的感觉呢。

正看着起劲儿,电影要换片子了。此时人们又议论了起来,大有擦拳磨掌,要找“坏人”算账的想法。电影散场后,人们没事在一起聊的还是电影的场景,这也许是余兴未尽吧?虽然就是那么几部电影,大家也是反复看了若干遍,台词都记得清清楚楚,但每次放映总是人头攒动,说起来总是津津乐道。我比较喜欢看的电影是《甜蜜的事业》《瞧这一家子》,这样充满喜剧,又催人奋进、激昂向上的片子,既令人捧腹,又让人憧憬美好的生活。看了《咱们的牛百岁》《喜盈门》这些接地气的电影后,由大队包电影的时代过去了,票房电影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

大约1979年,邹平影院正式落成,在当时算是比较高档的剧场,分上下两层,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了院名。剧场既能放电影也能作戏剧舞台,功能比较齐全。学校组织看电影《苗苗》,我第一次进影院,看到整齐的座椅、宽阔的舞台、两边霓虹灯引人注目的标牌,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上初中时,我还写了一篇邹平影院的说明文,曾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之后记得一批批优秀影片上演,《保密局的枪声》《知音》等等更是一票难求,电影院周围也随之产生了一群票贩子。到了《少林寺》等武打片横空出世,电影院更是异常火爆。这时候,宽荧幕、立体声电影也进入观众视觉,电影事业达到了空前高峰。

八十年代末,随着电视冲击,观众对电影的热情开始降温,看电影成了“鸡肋”。不过那时找对象、谈恋爱,电影院则是必去的场所。当两人有那么点“意思”时,可以约着去看场电影,电影院在楼上还开辟了“鸳鸯座”,供两人一起说悄悄话儿。听说一哥们儿约好和女友看电影,但是整个过程只顾看电影,没有和女友说一句话,当然也就吹了。

进入新世纪,电影业不再辉煌,电影院也成了“两元超市”。近些年,数字电影开始出现,特别是春节期间一些纯娱乐片上映,从网上可以订票,听说看电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吸引了部分年轻观众。看电影的确方便多了,而能看的娱乐节目也是不胜枚举,但却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

不知为什么,每次回老家,我总是在当年放电影的地方驻足。虽已物是人非,但总是瞟上几眼,那些心底的故人往事似在眼前回放……

作者:吕品,山东邹平人。先后在企业和机关从事宣传工作,现供职于邹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0)

相关推荐

  • 回味童年,到乡村看一场露天电影

    下午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条消息,说晚上在博罗龙华镇宁和村放映露天电影<红海行动>,一时勾起了我的童年回忆.于是,约上三五好友,下班后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露天电影之行. 宁和村位于博罗县龙华镇的 ...

  • 露天电影

    人生有各种欲望和需求,归根到底是追求物质满足和精神富足.精神需求,对不同时代和不同人群而言,表现形式和形态会多姿多彩.任何国家任何时候,乡村相对于城市,文化生活都显得单调,有的甚至匮乏.我国改革开放初 ...

  • 李中军 | 露天电影

    露天电影   我的童年生活是在乡下老家度过的,那时,人们拿台半导体收音机,听段评书.广播剧,已是享受.我也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小喇叭"节目中,度过快乐的童年.只有,等到村内放 ...

  • 露天电影,童年美好的回忆

    露天电影,童年美好的回忆    作者:李桂英 晚上回家看到小区里好不热闹,过去一看,才发现是在放电影,这可真是一种久违的情感,我不由地想起儿时看露天电影的情景来. 那时只有逢年过节在乡政府所在地的&q ...

  • 老照片:回忆那记忆深处的露天电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没有比看露天电影更令人兴奋的了.那时候,看电影去呀!决对是一句振奋人心的号召,一早上消息就悄悄地传出:晚上某某村放电影呀,广播里没宣传,群众又没电话,却像主席的话儿一样传遍四方.晚饭 ...

  • 青春记忆:农村露天电影

    七绝 青春记忆(三首) 作者:刘文才 总编:慢半拍 主编:高山流水 执行主编:咖啡的味道 (一)寒假打线蛋 寒假少年多运动,毛头小子见输赢. 棒轮线蛋齐呼唤,不晓高低怎返程? (二)  开社员大会 社 ...

  • 农村露天电影的集体记忆

    我是90后,来自农村,露天电影视我小时候最快乐的事情,也是那个时候在农村最大的娱乐项目. 村里每逢家人办喜事就请放映队在晚上7点固定时间放映,拉上幕布,放上片子.小时候被老妈催促着早早去吃完饭洗好澡洗 ...

  • 【散文】蒋建春/露天电影,记忆里的乡愁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网络版 蒋建春 露天电影,对于现在的孩子,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但大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尤其出生在农村的孩子,对露天电影一定不会陌生.那时侯人们的 ...

  • 故乡的记忆:故乡的云及露天电影【散文】

    作者简介 李跃峰,笔名(网名)山野俗人,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66年10月,酷爱文学.是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江山之星.曾在国家各级报刊发表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多次.其中,中篇小说<梁燕妮> ...

  • 【灵璧记忆】别了,露天电影

    别了!露天电影 文/胡桃夹子 下午看到一个放映师傅在供电所门口拉银幕,我就走过去搭讪.经过交流得知,是"打击电力犯罪"宣传的专场,先放一个宣传片,然后放映<百团大战>.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露天电影

    乡村记忆――露天电影 文 / 晏金宝 几天前,村里面放了两晚上的电影.由于天气太热,我在房间里闷的慌,走出来透透气,顺便来到了村委会前面,电影正在放映中.具体放映的是啥片名,因何放映?不得而知.空旷的 ...

  • 隐藏在竹林深处的野奢民宿,晚上还能看一场露天电影

    今天说的这家民宿位于莫干山,准确的说是位于莫干山竹林深处,在院子里面有特别空旷的庭院,可以看到一整片无遮挡的天空,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晚上在安静的山里看一场露天的电影,在民宿外面的花园里架着一张超大的 ...

  • 童年的记忆:露天电影

    〓 第 1674 期  〓 文|周胜利   编辑|王成海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文化生活十分枯竭.演几场<晋剧>那是老人们的奢望:看一场<二人台>小戏,是年轻人们的热切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