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漫谈】龙注河的枣树——“独一”

家乡一带,要表示唯一的人、事、物,常有人说:龙注河的枣树——“独一”。

在博兴县上了岁数的人中,这句歇后俗语,和语中的“龙注河”(今为县内最大自然村“龙河”)一样,很有名。龙河村,今属吕艺镇,又分为五个行政村龙一、龙二、龙三、龙四、龙五。村庄地处小清河北岸县内陆势最低、面积最大的大洼---龙河洼。

“一百多年前,村庄周围地势低洼,长年积水,芦苇丛生,名称水寨。村里的孩子去外村走亲戚,被戏虐为头顶茅髸(芦花)的孩子。”——《龙河村记》赵春颂主编。

书中又记:“清光绪二十四年,黄河决口,淹没村庄。据说,当年村里被大水冲得只剩下村里周云柳家的一棵枣树挺立水中,由此产生了歇后语‘龙注河的枣树——独一’。”

或许这是一句仅流传于家乡区域的俗语,但其社会历史背景却是广泛的。黄河水患,自古有之,岂止一省一县,一方一地,又岂止百年、千年?仅在近代,黄河三角洲地区,从光绪十年至三十年间就经历了四次黄河决口。这句来历已逐渐被后人生疏的俗语,是有史以来黄河流域无数黄患水灾的缩影;今天看来似乎多少有些轻松戏说的俗语语义背后,是当年黄泛区千百万灾民的血泪。

千古岁月,万里黄河,只有到了新中国,才消除了这大河大患,更变大患为大利,造福亿万人民。单从这一点看,那些热衷于崇拜三皇五帝,歌颂唐宗宋祖,赞美乾康盛世,却拿新中国建设中难免的错误现象,诋毁党的事业,诋毁人民领袖的人,不是狭隘无知,就是别有用心!再看当前的“新冠大疫”,如果不是今日国家强大,领导英明,不知还有多少国人遭祸殃。今日中国,为有史以来最文明、最强盛。

再回到俗语本身。这句家乡俗语的背后,除了反映当地历史上黄患频频,百姓屡遭灾害的社会背景,还关联着一个代代传承的优良村风。

龙注河庄大人多,周、赵、牟、崔四大姓氏为主,多姓杂居,但自古邻里亲睦,民风和善。据《龙河村记》载:“清朝咸丰三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北伐路过此地,见该村百姓亲热和睦,赐名“亲睦寨’。”

此述虽未见于正史,但亲睦一说,绝非妄称。把村庄冲得只剩一棵枣树的那次洪灾之后,就发生了验证龙注河人亲睦传统的故事。

洪水过后,浑浊的黄河水留下了厚厚的淤泥,原来沟塘湖沼众多的湿地,变成了一马平川的十里阔野。本属一家一户的田地、苇塘,多数被深埋在地下,没留下一点边际,那这大片的土地该怎么划分呢?要知道,自古民以食为天,土地历来是最重要的财富资源,更是土里刨食的庄稼人的命根子。古今中外,为争夺土地,闹出人命,甚至发生战争的,屡见不鲜。何况过去,龙注河,涝洼遍野,水多地少,面对突然天降的十里沃野,谁又不心动呢?因此,土地归属,成了考验庄民智慧,更是检验村风民情优劣的问题。

土地私有化时代,地产所有权,以地契为凭证,正如常言所说“私凭文书官凭印” 。然而旧时代,法纪混乱,民情复杂,契约文书,官私并存。盖有官府红印的,称“红契”,一般是良田上地。摊丁入亩,按地缴税,所以地亩数明确;但还有不少新开荒地,以及民间私自买卖的地产,为逃官税,只有没加盖官印的白纸私契,即“白契”,其中许多没有明确的地亩数。这样的地块也难免被淤泥掩盖;原先的水洼苇塘,类似山岭坡地,形不规则,面积难以丈量,即使有地契文书,也或许是只有个四至边界的记述,不像良田土地那样有确切的地亩数,淤成了平地,连个位置标记也没了;更有那原本无人要的众多荒塘深沟,水灾后也成了良田,同样存在归属的问题。

据博兴县烟草公司的滕守刚先生讲述,他听家里老人说,其祖上有老人见多识广,当年被龙注河庄请去帮助解决此事。

听滕守刚先生说,老人看到那些高地上还堆积着没被洪水冲走的苇草垛,就联想到,苇草的多少,与苇塘面积密切相关,于是提议,除了有凭有据地亩之外的苇塘,以各家苇草的多少,按亩产量计算地亩。

虽然不是龙河人,但我觉得滕守刚先生的说法合情合理,因为按常理,这么多年后,一个不关任何名利的故事流传,是不会空穴来风的。

后来,向龙河村周景孟老师询问,得到庄里退休村领导周树秀老书记的回复是:“曾听老人们说,那时请了外面的一个明白人给分的地。”这就和滕守刚先生说的吻合了。

庄里至今还传说:这个明白人,到坡里走了一趟,就知道全庄有多少亩地。

清代田土的计量规制,基本沿袭明代。《明史·食货志》载:“凡田以近郭为上地,迤远为中地、下地。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二百四十平方步)为亩,亩百为顷。”所谓“步”,乃是古老的长度单位。以此长度制作的丈量工具“步弓”,其尺度等同另一种丈量工具“杆子”。清代,博兴境内,一大亩为七百二十平方杆,也就是七百二十平方步。杆子是直条的木杆,而步弓则是弯弓状。之所以叫“步”弓,又因其是模仿人的跨步而制作。跨度即尺度,在清代为营造尺五尺,约等于人左右腿各迈一方步,故谓之“步”。因此,人们也会直接用迈方步丈量的办法,来约计长度或面积。由此推断,滕老先生不但想出了以苇草产量估算各家原有苇塘面积的巧妙办法,还用“以步丈量”的方法,估算出了新淤土地的面积,以便计算划分。

由于事隔久远,详细的分地方案,现在已无人知晓。例如,在封建制度下,丁男、丁女是否有别?老人、孩子是否相同?等等。庄里上些年纪的人也只知道那时,有的一家分几个“名字”,或几家分多少“名字”。据周景成老师讲,这“名字”应是土地分配方案的面积单位。听周树秀老书记说,一个“名字”为大亩二亩二。现在分析,这一个“名字”,大概是“几个人人均所分土地亩数的和”。那么由此简单理解,一个“名字”假定是五个人均分地亩的和,那一个十口之家,就分两个“名字”的地;一家三口,一家两口,那这两家就共同分一个“名字”的地。

之所以“用几个人均分地亩之和”为一个分配单位,而不以人均地亩为分配单位,推测原因,可能是以较大地片为单位,一可以减少丈量环节,降低分配难度。二可以避免因划分过细,类似“一秤进,千秤出”,而导致总地亩和人均单数之间的误差。

至于把地亩单位称作“名字”,大概是分配过程中,把所有按“几个人人均地亩之和”丈量好的,二亩二为一方的地片,对应人口数,分配到家家户户。为了分配有序,一个单位的地片,记在一个人的名下,写在纸上,或记录存档,或抓阄排序,认领地片。这样,与人名关联了的地亩分配单位,就成了一个个的“名字”。

所谓“名字”,也许不是随意的称谓,而是古老法律术语“名田”的民间通俗叫法。名田,即“以名占田”,是在国有土地上进行的一种均田制。是把土地登记在私人名下以确认其私有权。是封建政权对私人占有土地以有条件的认可。按封建法律传统,“其地有草者,尽曰官田”。从这层意义上看,当时除了有地契的田地、苇塘为私人地产外,原先无主的荒塘湿沼,淤成了平野旱地,其性质应为不属个人所有的官田。因其在龙注河地界,官田私化,分归于民,合法合理。推断滕老先生懂法知律,或者有官府背景也未可知。

自然状态下的家庭人口结构,必定很少是一家正好分到一个或几个整“名字”的地。大多数家庭是互相结合到一个或几个“名字”中。同一个“名字”之中各家土地的再划分,也可能就以这个记名的人为主,自行解决。由此降低了总组织者的劳动量和分配难度。并且,如果按人均亩数丈量分配,可能因划分次数多,而可能出现的总地亩和人均数之间的误差,也因此得到了合理分化。可见滕老先生足智多谋。

虽然当年具体的分地细节,现在已无从知晓,但从龙河庄历史上的众多流传轶事中,向来没有因淤地分配引发重大纠纷的传闻来看,当年的土地划分是很顺利的。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可能有一个万全之策,因为其中的问题是明摆着的,除了前面所列,再如,有的人家的苇草可能冲走了等。滕老先生虽多谋善断,也不一定能做到万全。之所以顺利无争地划分好,自然离不开村民相互谅解礼让。一句话,如此重大难题的解决,除了滕老先生的智慧,最重要的还是仰仗村民亲睦,乡情醇厚的风气。

现在乡人们依然记忆犹新的那些后来的众多事实,也证明了龙河庄人,具备足以承受起十万亩沃野天赐的优良村风。

听周景成老师讲,其祖父传唱给子孙们一句歌谣:“叮叮当,叮叮当,两个‘名字’在官荒。”透过歌谣,仿佛看到那时,春光秋野之中,悠悠牛铃声里,分得土地后的庄民怡然劳作的祥和情景。百年来,龙河村民,和睦相处,辛勤耕耘,把这用曾经的苦难换来的天赐良田,经营成了博兴最大的丰产粮仓。自此民殷村富,成就了农业主产时代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戏言用“涝雨和蒜”“卷子(馒头)打坝”的龙河村人,是出了名的豪爽大气!最典型的是合作化以后,约占乡镇四分之一人口的龙河村,几十年一如既往地承担了全乡镇二分之一的公粮任务,便是龙河人醇厚民风的客观体现!这种“龙江风格”,在博兴县大概也是“龙注河的枣树---独一”。

编后语

此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龙河村周树秀老书记周树杰老人、周景孟老师、周景成老师的热情帮助,深表感谢。囿于水平或调查不深等原因,相关内容若有失实、失误,恳请知情人士指正,权作抛砖引玉,还原历史真相。

作者:刘东辉,博兴县吕艺镇刘官村人。教师,爱好读书,关注民俗。

(0)

相关推荐

  • 《滕国古城》20.10.27

    滕文公问政之地,<滕文公问>(滕文公问孟子)20.10.28   滕文公问政之地,<滕文公问>(滕文公问孟子)20.10.28               滕文公问政之地,&l ...

  • 下刁村庄介绍

    巢湖北部,东黄山脚下,为传统农耕之地.在这丘陵平原间,有处古村落,传说这里古时曾枣树成林,迁居到此先祖移民,辛勤劳作,世代传承,在巢北形成较有影响力的姓氏. 走进苏湾 有个地方叫下刁 巢湖北部,苏湾镇 ...

  • 古代俗语“有钱不买河边地,有钱不娶活汉妻”,啥意思?

    中国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从遥远的古代到至今仍然有许多的至理名言流传下来.在古代有这么一句俗语"有钱不买河边地,有钱不娶活汉妻",大致意思就是有钱买土地的话一定不能买靠近河边 ...

  • 散文|李奶奶院里的两棵枣树长高了不少,只是再也见不到李奶奶了

    文/邢桂珍 八十多岁的李奶奶,是生产队的"五保户".她裹着小脚,喜欢戴丝绒帽子.核桃壳似的皱纹刻在沧桑的脸上,手背趴着虫子一样的青筋,笑时露出一颗无依无靠的门牙. 老伴去世后,无儿 ...

  • 老家情怀│漫话龙注河

    在黄河下游,在黄海之滨,在山东省博兴县的小清河北岸,有一个绿树掩映.古朴文明的村庄,它的名字叫龙注河. 它不仅有一个优美的名字,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从前,东海里一条巨龙,看到海洋动物相互残杀,十分 ...

  • 历代名家注杜诗,金圣叹独开一法

    宋代是杜诗学的兴盛时期,从这时起杜甫被尊称为"诗圣",杜诗被视同"六经".人们对诗歌本质.功能.价值及创作主张的论述往往集中于对杜诗的分析和评论上.同时,对杜诗 ...

  • 美图 | 相遇龙游河,邂逅春之美!

    龙游河的魅力在于, 任意一场邂逅,就足够美好. 龙游河的春天,是如此醉人: 春光明媚,春风和煦,春色旖旎,春花绚烂-- 在这里,你不用刻意去寻找春天的足迹, 因为目之所及,满是春. 春天给龙游河涂上了 ...

  • 诗人样本||子皖:龙 眠 河

    7 12-2018 作者简介: 唐杰,中国致公党党员,笔名子皖.1963年生,安徽巢湖人,大专文化(双学历)企业管理.经济管理专业:1980年参加工作,30多年来一直从事企业高层管理工作.1986年开 ...

  • 龙则河酿酒语录,说透了中国白酒不为人知的秘密

    编注:龙则河,首届中国名酒大师,第六届国家白酒评委,国家一级评酒师,高级酿酒师,全国酱香白酒技术标准委员会委员. 01 现在大家都说酱酒好,好在哪里?有一种说法是酒里面含有金属硫蛋白,这是不对的.酱酒 ...

  • 中国名酒大师龙则河:无限接近飞天茅台是龙酱的目标

    龙则河,首届中国名酒大师,第六届国家白酒评委,第六届和2010届贵州省白酒评委,全国酱香白酒技术标准委员会委员,酒中工匠·龙酱酿酒师. 在香.味.风格上,无限接近飞天茅台,是酒中工匠·龙酱这款酒追求的 ...

  • 何国彩│黄梅三渠有条龙惜河

       风景区牌楼 黄梅正在努力打造旅游强县,多处开发旅游景区资源.其中在停前镇三渠村开发的龙须河风景区将是人们期待的一大旅游亮点.    三渠村即原三渠舖,清代以前有个名叫陈三渠的外来人在此地落户安家 ...

  • 农村俗语“宁肯房前有条河,不可房前有废地”,啥意思?在理吗?

    导读:农村俗语"宁肯房前有条河,不可房前有废地",啥意思?在理吗? 农村关于房屋的俗语老话是特别多的,这也很容易让人理解,农村向来把修房建屋当作人生的一件大事.修建一个好的房屋,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