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城市老人想搬回农村度过晚年,为啥有人能回去,有人回不去?

很多城市老人想搬回农村度过晚年,现在有人说,主要是因为农村的风景很好,所以这些老人老想回去养老。事实上,现在住在城市的老人想搬回农村,并不仅仅是因为农村风景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这些老人有一种传统的“落叶归根”的心理。
我国古人说,“鸟恋故林,鱼思故渊”,“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世界上每个生命对故土都有深厚的依恋。动物如此,人也是如此,中国人更如此,中国农村出来在城市定居的老人尤其如此。过去人们把这种对故土的依恋之情称为“乡土情结”,现在被人们习惯称之为“乡愁”。
每一个从农村走出去的人,都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并不是说自己的家乡的风景有多美,才有回到家乡的想法,“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即使家乡的风景并不美丽,但在游子的心里,总是家乡的风景是最美的,不管有没有亲情,出门在外见到故乡的人就会感到非常亲近。这也是我国传统“乡土情结”的具体表现。
人越老,处在异乡的人就越“乡土情结”浓厚。很多人年轻时长期在外打拼,一旦上了年纪都有搬回农村家乡的冲动和想法。但是,不管怎么样,“想”的人很多,能够实现的人却比较少。也就是说,“想”是一回事,能不能回得去又是另外一回事。现在一些城市老人,以前出生在农村,人老之后,由于对城市森林的厌倦,想回到农村老家去养老,想要叶落归根,但是,他们能不能回农村去养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

1、城市老人想搬回农村度过晚年具备的条件

现在社会,那些想搬回农村度过晚年的“城市老人”,当然不可能祖祖辈辈是城市居民的老人。城市原居民中的老人,包括原来是农村,后来城市扩容,失去村庄,变成城市街道的居民的老人,他们土生土长在这里,城市就是他们的故乡,没有真正的农村家乡可回去了。真正要回到农村的城市老人,是那些农村还有家的老人。
想搬回农村的老人,往往都有有传统的故土情结,有叶落归根的想法。而现在的农村,不是城市老人想回农村就可以回到农村,要受很多的条件限制。能回到农村必须具备以下前提条件:
一是从农村出来后,农村虽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依然还是乡村,乡村的性质没有变化。
过去的一些村庄,因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交通极不方便,已经实行了整体性的易地搬迁。还有一些自然村落,虽然不是整体性的易地搬迁,但是,改革开放后,村庄的人家陆续搬到其他交通便捷、生活条件好的地方去了,老村庄早就被荒草和树木遮蔽。
前些年,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些省份,曾经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因为考虑到孩子读书、就业等因素,县城的居民到省城或地级市城购房安家,乡镇一级的小城镇居民,有一小部分到省市大中城市购房安家,或其他沿海发达城市购房安家,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到县城购房安家。很多乡村人也就在小城镇购了那些到县城以上城市闲置房屋(价格相对便宜),虽然因家庭经济能力的问题,无法过上大城市市民生活,但能走出乡村,到小城镇生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也就因为如此,在名义上,他们还是原来村里的村民,实际上原来的自然村已经荒废,各种生活设置,如水、电、路等已经不复存在。
二是能从城市搬回农村的老人,大多还有自己的房屋,有的是自己修建的,有的是祖屋。如果没有了房屋,至少还有老屋场,可以修建居住的房子。
从城市回农村,很多老人都是对自己建的房屋,或者自己出生所住的祖屋,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感情,往往能够使自己勾起对童年、青少年时期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这就是我国很多人所具有的乡土情怀,抹不掉,割不断,还时不时在梦境一一展现。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房屋,也没有了建房屋的老宅基地(按照农村过去的习俗,绝大多数农村人对这种传统的老宅基地是有认同感的),想搬回到农村去养老,是肯定搬不回的。
没有地方住,借房子住,不现实,租房子住,也不现实。农村人家的房屋不是现在新建的农家乐,属于经营性场所,只要出得起钱,随便你怎么住。农村的民居有很多的风俗禁忌。回农村养老,其最后的结果肯定是要在农村“送终”,“养老送终”通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平常所说的“养老送终”,就是既要负责老人的生前事,又要负责老人的身后事。因此,回到农村养老的老人,还有一样东西少不了,那就是农村有自己家里的祖坟。
三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堂兄弟、家族或亲戚依然在农村居住,也就是说,根还留在农村,回农村养老,问题不大。
现在农村长寿的老人比较多,七八十岁的老人,自己进入了老年期,到了养老的时候,却依然还要赡养高龄父母。这些高龄老人通常来说,他们有很强的传统观念,思想比较守旧,不愿意离开农村。有的老人生病后,连医院都不肯去,唯恐自己在外面有不测,进不了屋(农村很多地方习俗,有在外去世的老人“冷棺不进村”、“冷棺不进屋”的说法)。按照农村传统说法,老人哪怕年纪上了九十、百岁,不在家里断气,就不能算是“善终”,不算是有福气的老人。
我们村里有好几位这样的高龄老人,儿子都是城里退休老工作人员,家在城里,为了伺候父母回到农村。他们把高龄的老父母送走后,因为习惯了农村生活,就再也不肯回城里,而是在村里养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高龄孝子,因老父母在世,精心照顾和陪伴父母,弘扬了农村传统孝道文化,在村里起到了表率作用,深得村里人的尊重。平时,村里一些人家发生家庭纠纷、宅基地纠纷、邻里纠纷等,都要请他们去调解。他们懂法律,懂政策,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由于他们在村里各方面的表率作用,他们说的话在村里非常管用,人们都非常信服。这些人被一些文人墨客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新乡贤”。现在农村缺少的就是这种退休回乡养老、能够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乡贤”。
一些有兄弟、堂兄弟、家族或亲戚的老人,回到村里养 老,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做足了准备。有一些老人在尚未进入老年时,他们就有了回乡养老的打算。有的人建了独立的房屋,或者与兄弟合伙修建了房屋,回家就有地方可住。有的以资金支援的方式,重点扶持一位兄弟,或者堂兄弟,或者家族中的一人,或者亲戚中的一人,修建房屋。他们事先约定好,房屋的产权归村里的兄弟、堂兄弟、家族或亲戚所有,房屋建好后,留出房间给他们养老,自己百年后,房屋归产权人所有。
比如,我们邻村有一位在外省工作的老人,十多年前在家里建了一栋漂亮的楼房,委托其侄子管理并无偿使用,五年前,老两口因为年纪原因,身体每况愈下,回到老家,由儿女出钱,他们侄子照顾。两年前老两口相继去世。老两口的儿女在城里有房屋,不可能回家住,顶多也就是每年的清明节回家扫墓时住几天,或者逢年过节回家探亲住几天。他们所建的房子依然由侄子管理和无偿使用。这样,老两口实现了落叶归根的愿望,而他侄子不用花大笔资金建房,同样可以住现代化的楼房,两全其美。
四是农村人进了城后,想再回到村庄里,村里人对“城里人”是否还有认同感,能否接纳“城里人”。
这是一个在农村被经常谈论的话题,总的来说,就是一些农村人进城以后,在平时对村里人的态度如何,对村里公益事业是否热心,给村里人留下的总体印象如何。
有的人进城后,依然与村里人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比如,人情事务上的来往从来没有中断,村里的公益设置建设积极参与,尽了村民的义务。这些人进城后,依然被视为村里人,也充分得到村里人的认可,人老了后,搬回村里也就受到村里人的欢迎,村里人自然不会另眼相看,家里有事也会主动上门帮忙。
有的人进城后,就像是断线的风筝,与村里人没有任何来往,村里的公益设置建设,从来没有出钱出力。村里有人联系他们时,他们说的话很难听,做出一副今后万事不求人的样子。这种人进城后,他们把村里人淡忘了,村里人也把他们淡忘了,认为他们与村里脱离了关系,只能说村里曾经有个这样一个人或一户人家。还有一些人,走出村庄到城里后,瞧不起村里的人,显得非常高傲,自认为高人一等。偶尔回到村里,遇到长辈或者长者也不打招呼,别人主动与他们打招呼,他们做出爱理不理的样子。这样就给人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没有了乡亲的认同感,等到人老了想回家乡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以前对乡亲做得太过分了,自己想回去也回不去了。

2、城市老人想搬回农村度过晚年所遇到的阻力

现在有一些城市老人,有的是户口迁出,在城里成家,但家里还有房屋。还有一些城市老人,在农村房屋、山林、田园都有,还有一部分的户口依然在农村,具备回农村的所有条件,但是,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回农村养老之路阻力重重。这些老人可分为三大类型。
一是早年参加工作后在城里成家
这些人都是通过招工招干、参军和考大学,参加工作,户口转为当年的城镇户口,即“农转非”。在老家农村,有的参加工作时间早,村里除了只有祖屋外,户口迁出后,山林、田园都不有了;还有一些人参加工作迟一些,自己在家里建了房屋,但是也没有了山林、田园。他们成家在城市,子女出生在城市或外地,在城里工作,或者谋生,在城里有房有户口,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妻儿没有在家乡生活过,对家乡的感情不深。因此,这些在城里生活的老人,想回到农村生活,会遇到层层阻力。
来自老伴的阻力。俗话说:“老伴老伴,老来作伴”,“年轻夫妻,老来伴”,人到老年,需要人陪伴,老年夫妻互相关照,时刻相伴。一些想回农村养老的老人,两个老伴各有各的想法,一人想回农村,但另一人却不同意,想回农村的老人也只能是“空想”,一种愿望而已,很难实现。毕竟大多数老年夫妻,比起到哪里养老来说,都没有两人生活在一起重要。
来自子女的阻力。农村生活各方面条件与城市有差距,尤其是医疗条件方面,乡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肯定没有城市大医院好。人老了身体衰老了,小毛病不断。子女担心父母回到农村后,一旦身体有毛病,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给耽误了。再说,城市与农村相距太远,子女各有各的事业,各有各的家庭,平时就很忙碌,经常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奔波,非常麻烦。他们担心照顾不到父母,没有父母与自己住在一起那么方便(即使在城市父母单独住在一起,相距也不会很远,很多往往就在一个小区)。因此,子女强烈地反对,让一些想回农村养老的老人无法回到农村。通常来说,这些老人,只有部分老人死后才能实现落叶归根的愿望(还有一部分老人,因为子女怕清明扫墓不方便,死后墓在当地公墓,回不了家乡)。
二是随子女进城居住的城市老人
通常来说,这些老人并不是真正的城市老人,他们一直生活在农村,把子女培养出来,子女在城市就业,或者在城市创业,他们就成为城市新市民。随着子女生儿育女,他们被子女接到城市照看孙子孙女。当孙子孙女长大后,他们的任务彻底完成了,人也变老了。这些老人有的不想拖累子女,依然回到农村养老。子女的阻挡也没有用,他们习惯了农村生活,认为农村才是他们真正的家。但是,有的子女则也不让父母回到农村,想法父母辛苦了一辈子,应该留在城市养老。有了子女真心挽留,父母即使有回农村的想法,因为顾虑比较多,最后下不了决心,也就留在城市里。
三是改革开放后进到城里购房居住,如今变老的城市老人
改革开放后,很多三十岁以上年富力长的农村人,走出农村到城里谋生发展,很多的人都获得了成功,在城市有了产业和房产,争得了一席之位。几十年过去后,如今这些人因户口依然在农村,他们虽然居住在城市,很多人在村里也修建了新房屋,早就有了打算,老家的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与村里的联系并没有因为住在城里而割断。这些人当年都是拖家带口进城,如今很多人已进入老年,到了养老的时候,他们中的小部分人把产业交给子女打理后,依然回到农村生活。
然而,有很多人因为从村里出来后,就很少回到村里,与村里的来往也不多,想回农村养老的路并不平坦,面临很多复杂的问题需要处理,一些老人想来想去,不得不打消回农村养老的念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