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究竟承留了什么秘籍?

编者按:

杨家传抄老拳谱“三十二目”,大体成稿于1868年-1892年间。其中《张三丰承留》一文,五言二十四句,共计一百二十字,一百二十来年来,几乎没有被正解过。从袁世凯幕僚宋书铭公开的《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中,就曲解“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句,把《答客难》的作者东方朔,误作为体仁践义,七十二岁见制于文王,辅佐武王的姜子牙。更没有人静下心去理解仙尊张三丰的“元善从复始”和“延年药在身”了。尤其是最后一句“水火既济焉,愿至戌毕字”中的“戌毕字”三个字,几乎成了照见“太极拳理论家”底裤的魔镜。二水居士遵循古训,将心贴在书册上,走入古人的语境,走进古人的内心,从古人所具备的知识库房里,逐句逐字,各找其着落,把《张三丰承留》解读成一篇太极拳的主旨宣言。

张三丰承留

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

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

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

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

授之至予来,字著宣平许。

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

虚灵能德明,理令气形具。

万载咏长春,心兮诚真迹。

三教无两家,童言皆太极。

浩然塞而充,方正千年立。

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

水火既济焉,愿至戌毕字。

《张三丰承留》,五言二十四句,计百二十字,假借仙尊张三丰之名号,将太极拳的文化溯源,上承至先天地而生的“易理”。由此往下,天地乾坤、伏羲人祖、尧舜禅让,代代相承,到姜子牙七十二岁,知遇文王,辅佐武王,再到孔孟微显阐幽,创立天地位,万物育的致中和之道。最后经过许宣平仙尊,“授之至予来”,到了“予”张三丰身上,开始倡导“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的性命之学,这其中还吸取了朱熹“理令气形具”的思想和王阳明“心兮诚真迹”的心学理念。儒释道三家,究其实,讲的都是性命之学,统而言之就是太极拳学。秉承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修炼者通过太极拳的行拳走架来体悟一气之流行,通过两人推手训练,来感悟阴阳二气之对待,从命功入手,来践行性命,让浩然正气充塞于天地之间,以此立天地之心,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进而达到修炼者自身的尽性立命,水火既济。这是一篇太极拳的主旨宣言。

天地即乾坤:日月为易。易理,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先天地而生,为天地母。赋予了天地以乾坤的属性:乾为天,天行刚健,自强不息。坤为地,地势柔顺,厚德载物。《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同样表达了这一观点:“盖未有天地,先有理。理为气之阴阳主宰。主宰理以有天下,道在其中。”

伏羲为人祖:伏羲氏,中华文化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创世之神,历来被奉作人文先祖。

画卦道有名: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绘制了八卦图,由此揭示了天体宇宙、世事万物原本无法用语言表达,却又生生不息的“道”。

尧舜十六母:舜将帝位禅让给禹,同时也将天下苍生重托于禹时,耳提面命的几句话,像是传统文化的火种盒,从此孕育了华夏文明的历程。舜帝说:过来,禹!当洪水警戒我们的时候,能兑现信诺,成功治理水患,只有你贤!勤劳于国,节俭于家,又不自满不自大,只有你贤!你不自夸不自大,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你争能。你不自吹不自擂,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你争功。我赞美你的德行,嘉许你的功绩,天将降大任于你身上了,你终将成为群后之首,苍生之父母。“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不能听信,独断谋划不擅用。不要宠爱群后君子,不用害怕苍生万民。苍生万民不会成为群后之首,何以被人拥戴?群后君子不可能象苍生万民,不会参与守邦!你要钦崇恭敬!慎重对待你的大位,尽心处理苍生万民所愿之事。倘若四海困穷,上天赐予你的福命就将永远终止了。我好话坏话都说给你听了,禅让给你的成命也就不改了。

其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儒家誉为“十六字心法”。道家也重视这十六字。“前天地者曰理,后天地者曰母”“有名,万物之母”,道家因此誉之为“尧舜十六母”。这十六字,仿佛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先天至精”,刹那点亮了华夏大地的“原始真如”。这十六字,是传统文化之“母”,是传统文化的火种盒,是华夏先辈的集体智慧,是历代圣贤承留在“云端”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文明的“集体潜意识”,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常续永绵的核心价值观。

人心惟危,揭示了普天之下,黎民百姓生生不息的向善之心,同时也揭示了人心好立危墙,涉身犯险,贪得无厌的吊诡心里。人心,喜好向上。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类得以发展的原动力。人心之危,趋高涉险,在高而懼,懼而逾贪,贪欲无厌。道心惟微,微者,妙也。微者,隐形也。这天地乾坤之“道”,日升月沉,潮起潮落,春夏秋冬,生老病死,或者是股票的牛涨熊跌,正因为习以为常,微乎其微,人们往往对此熟视而无睹,甚至以侥幸待之。人心的吊诡在于,明明知道盛极而衰,否极泰来,还一味的去趋高涉险,贪欲无厌,而且越高越趋,越险越涉,越贪越婪,越索越勒。舜将将天下苍生重托于禹,耳提面命意义在于,作为管理普天皇土的CEO,必须清晰的知道人心是怎么回事,道心又是怎么回事。作为管理普天皇土的CEO,必须“惟精惟一”,集中精力,把一件事做精做好做透做到极致,从中去发现规律,去找寻“道”的法则。在不断的“理会”和“践行”的内修历程中,将自己对世事万物的认识能力,不断由“精爽”提高到“神明”境界。“危微之机,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危与微,风险的把控,须在世事万物将发而未发、预动而未动的端倪中,去观照和感触阴阳消长的机,这样才能“允执厥中”。

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这四句,因为遣词或韵脚所需要,依行文逻辑文辞应该调整为:七二乃文武,神化性命功。精一及孔孟,微危允厥中。

姜子牙承继了“尧舜十六母”这一华夏文明的火种盒后,他体仁行义,将性命之学推向了极致。他到七十二岁修成允文允武之功,受制于文王,辅佐周武王伐纣,一匡天下。后来,经由孔子、孟子等儒学圣人,加以微显阐幽,“尧舜十六母”,得以在《尚书.虞书.大禹谟》记载下来,业已成为历代圣贤治国安邦的方略和他们修身养性,性命践行的圭旨。

授之至予来,字著宣平许:因为遣词或韵脚所需要,依行文逻辑文辞应该调整为:字著宣平许,授之至予来。这一文明的火种盒,到了唐朝,仙尊许宣平曾以诗文名世,一直“授之至予来”,传承到了仙尊张三丰身上。仙尊张三丰以第一人称来叙述自上而下的“承”,之后经由他的承载,“留”与后世他的理解的心得。这是传统文化“承留”的意义之所在。

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因为遣词或韵脚所需要,依行文逻辑文辞应该调整为:元善从复始,延年药在身。

天地乾坤为大父母,伏羲为人祖,尧舜禅让,灯火相继,华夏文明的社会价值体系,其实是建立在“直面生死”的前提之下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鲁国叔孙豹如晋,向范宣子宣教“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三不朽”。“死而不朽”俨然是中华文明数千年生生不息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华夏先祖之所以能直面生死,在于他们内心深处另有“延年药在身”,在于他们内心深谙“死而不朽”,“元善从复始”之道。这是性命践行哲学的核心价值体系。

延年药在身:仙尊张三丰侧重和强调的是自己身上的“延年药”。这“延年药”在《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里有详尽的阐述:“前辈大成文武圣神,授人以体育修身,进之不以武事修身。传之至予,得之手舞足蹈之采战,借其身之阴,以补助身之阳”“身之阳,男也。身之阴,女也。然皆于身中矣。男之身,只一阳,男全体皆阴女。以一阳採战全体之阴女,故云一阳复始”“男子之身皆属阴,而采自身之阴,战己身之女,不如两男之阴阳对待,修身速也。”仙尊主张在行拳走架时,以自身的一阳真气与自己身中的七十二阴,互作採补。而在推手对待时,两人之间则能互作阴阳採补,且修身体仁的效果,愈加高效迅速。

虚灵能德明,理令气形具:因为遣词或韵脚所需要,依行文逻辑文辞应该调整为:理令气形具,虚灵能德明。

理令气形具,虚灵能德明:心与物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宋明理学争论不休的大问题。朱熹认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论来只是一个心,那得有两样?只就他所主而言,那个唤作人心,那个唤作道心”,天人同体,在天谓之天心,在地则为地心,在人便是人心。就像是树木的“纹理”,在树木的果实之时,已经天赋在胚芽之中了。人心,是“气质之性”,是秉受天地而成者也。先天地而生的“理”,已经在人心“气形”形成时,就烙了“纹理”。只是人心,“生于形气之私”,难免就会受制于心本身的物欲之贪(心的本体,依然是物),诱之以利则偏,晓之以性命天理则正。所以,人心在秉受天地之气质时,只有明德,才是人心得诸天性的唯一途径。性本惟危的人心,只能通过道心和性理的教化,才能“气形具”,才能确保“原于性命之正”。被私欲蒙蔽的人心,只能晓之以性命天理,才能安详不危,才能洞明道心微微,才能察危微之机,洞彻世事万物之性理。

万载咏长春,心兮诚真迹:因为遣词或韵脚所需要,依行文逻辑文辞应该调整为:心兮诚真迹,万载咏长春。

心兮诚真迹,万载咏长春:王阳明以为,心之本体就一“诚”字,心诚则元善生,诚失则诸恶生。他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心,这个纯净的本体,杂念不生,邪念不长,恶念不滋,心之为净,此乃“心兮诚”也。所以“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心诚诚,则率性率真,善恶不生也。人心就像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包,原本就是一个天。自然是千秋万载,永葆长春的。

三教无两家:陶宗仪 《辍耕录》载“三教”云:“上问曰:三教何者为贵。对曰:释如黄金,道如白璧,儒如五谷。上曰:若然,则儒贱邪。对曰:黄金白璧,无亦何妨;五谷于世,岂可一日阙哉”。诚然,儒释道三教都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儒学的仁义,道家的思辨以及释家的因果,几已渗透到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液里,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集体潜意识”,就像是黄金、白璧以及五谷杂粮一样,滋养着我们的人格结构。

统言皆太极:无论是儒家的“存心养性”、道家的“修心炼性”,还是释家的“明心见性”其实都是在强调本体之“中”的重要性。儒家“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强调的就是“执中”;道家从老子《道德经》的“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欲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到《庄子.齐物论》的“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侧重的是“守中”;而释家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五蕴皆空”,强调的是本体之“中”,洞然而空的“空中”。本体之“中”,只有在明确了命门与三焦一原一委,一体一用之后,明确了人身的太极究竟在哪里,才能将“执中”、“守中”、“空中”,一一落到本体的实处,而非仅仅只是理论层面的说辞。太极拳,也由此成为以身体力行的方式,来承载三教无二义的中华传统文明的载体。

浩然塞而冲,方正千年立:《孟子.公孙丑上》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於天地之间”,孟子的“浩然之气”,为后世儒学者构建人格自我完善体系,成为儒家二千余年来的立身准则。

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太极拳,作为一门性命践行的哲学,以“浩然之气”立天地之心,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修炼者通过身体力行,尽性立命,常续而永绵。

水火既济焉,愿至戌毕字:因为遣词或韵脚所需要,依行文逻辑文辞应该调整为:愿至戌毕字,水火既济焉。

愿至戌毕字,水火既济焉:最后,仙尊张三丰以“愿至戌毕字,水火既济焉”句,为每一位太极拳习练者,呈现了最为美好的愿景:希望到了“戌毕字”之时,能够水火既济焉。夏正建寅,正月为寅,九月为戌。夏戌九月,“毕入于戌”,万物敛华就实,是个丰收的季节。人生的修炼,历经周天火候,也已心肾相交,戊己合圭了。就像是到了时序深秋,生命之树也已结了果实。果实,是大自然练就的“仙丹”。人作为生命体,练就“仙丹”之时,聚精会神,性命合一。一者,有物混成也,像是将修炼者的“精气神”人格结构,打包成一个“人格软件压缩包”,上传到了网络云端了。种子,一种新的生命体形式,得以继往开来,常续永绵。这便是性命践行,这便是此尽性立命。

粗略解读完《张三丰承留》,其实我们还能发现蕴含在文字背后的另一层面的一些“秘籍”:

其一,《张三丰承留》由易理开启天地乾坤,伏羲人祖,自上而下列数至“尧舜十六母”、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精一及孔孟”,乃至唐朝许宣平,最后到“授之至予来”的仙尊张三丰,为了诗句遣词或韵脚所需,前后序列稍有颠倒,但不影响文意。此节含义与《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中“自上至先师,而上溯其根源,东方先生,再上而溯始孟子,当列国纷纷,固将立命之功,所谓养吾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一节,系由“先师”张三丰出发,由下而上,逆流追溯源流。两个阶段的太极拳老拳谱在这两节文字上,文辞各异,却义理相同。只是《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将太极拳由此上溯到东方先生,其实是误解了东方朔《答客难》一文所言“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的这位圣贤,并非指东方先生自己,而是指“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的姜子牙姜太公。此等错讹,可证《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成稿,或应在《张三丰承留》之后。由此也可证,在《张三丰承留》成文之时1868年-1892年间,北京杨家的太极拳从学者,已经有许宣平与太极拳的传闻了。

其二,佛教输入中土之后,本土的道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或称老子化胡,或称三教合一,始终处在相对主动的态度来应对文化的冲突。而儒学者,始终处在入世辅佐君王的正统地位,对于老佛之说,颇多排斥。朱熹《中庸章句》序云:“吾道之所寄,不越乎言语文字之闲,而异端之说,日新月盛,以至于老佛之徒出,则弥近理,而大乱真矣”。一些在仕途不得意的儒学者,往往会游历于山水间,游离于佛道之间,或跳出三界外,或游戏于红尘间,多率性率真之论。这些言辞,动辄直指人心,“则弥近理,而大乱真矣”,成了朱熹心头之患。元明之后,程朱格物诸说显露支离破碎之流弊,陆象山的“切已自反”、“发明本心”、“天之所以予我者,非由外铄我”的思想开始直接触动儒学者的内心。做人治学,无须向外四处寻觅,最根本的是发明人人固有之“本心”,这为阳明心学的兴起,铺垫了基石。阳明先生以“良知”来包装陆象山的“心”,并借此来构筑他的“心学”大厦。他在《答陆原静书》中说:“良知之体暾如明镜,略无纤翳,妍媸之来,随物见形……佛氏曾有是言,未为非也……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他的“明心反本”,直接让儒学者走入了佛学的“明心见性”之路上来。明季腐儒崇尚心学,或作“无善无恶”的“良知”说,或作“事事无碍”的“率性”说,或作“无所不为”、“随类现身”的“方便”说……王船山、顾炎武等人于是直接将明亡之责,归咎为阳明心学。尽管朱熹力辟老佛之说,在戴东原看来,他的观点,依然是脱离不了老庄佛学的影子,他批驳朱熹“老庄释氏尊其神为超乎阴阳气化”,而朱熹则是“尊理为超乎阴阳气化”,朱熹“以理为气之主宰,如彼以神为气之主宰也,以理能生气,如彼以神能生气也”。《张三丰承留》中,“三教无两家”,以及《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里的“予知三教归一之理,皆性命学也”、“三教三乘之原,不出一太极。愿后学,以易理格致于身中,留于后世也可”等等,显然已经没有了清初王船山、顾炎武辈的亡国之痛。且已糅合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也糅合了力驳朱熹的戴东原的“知觉运动”理论。此谱理学理论的此般斑驳错综,又以仙尊张三丰为“形象代言人”,文辞处处所透出的复兴儒学价值观及礼制纲常制度的伟大理想,显然是儒学者在面对传统文化遭受西方文明的蹂躏时,所做的激励抗争,反映了清朝社会转型时期,西学东渐,东学式微时的无奈。

其三,“水火既济焉,愿至戌毕字”句,其中“戌毕字”三字,扒尽了很多太极拳理论家的脸面。他们不知“戌毕字”三字出典,纷纷将“戌”字,或校勘作“成”、或校勘作“戍”或“戊”,以强作解人。以《中国炼丹术金丹液的模拟实验研究》《周易参同契通考》闻名的孟乃昌教授,干脆将“戌毕字”三字,擅自改作“成毕学”,貌似一场盛大的大学毕业典礼了,一粲!其实,“戌毕字”典出班固《汉书.律历志》:“孳萌于子,纽牙于丑,引达于寅,冒纤于卯,振美于辰,已盛于巳,U布于午,昧暧于未,申坚于申,留孰于酉,毕入于戌,该阂于亥”。夏正建寅,九月为戌。时序九月,春华秋实,“戌毕字”,指的是“毕入于戌”的季节,万物敛华就实,时物毕成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