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冰教授谈谈 — 统计腭瘘率的几个科学问题

腭瘘率顾名思义,腭裂术后发生腭瘘的几率。这是许多治疗中心的对腭裂手术效果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大都以较低的腭瘘率佐证腭裂手术成功率。

虽然,腭瘘率并非腭裂手术成功率的主要标志,正常语音恢复率正常上颌骨发育率才是腭裂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我已有专门的文章进行详细的阐述,在此不再赘述,但我仍然想说说腭瘘率的统计方法问题。

腭瘘

理论上,腭瘘率的统计方法应该很简单,就是术后腭瘘发生人数除以腭裂手术病人数,但实际统计起来绝非如此简单。

1

统计时间

术后什么时间发生的腭瘘数算作上述统计时的分子?

是出院时发现的腭瘘?还是术后半年发生的腭瘘?

或是更长时间以后发生的腭瘘?

2

人数统计

以发生腭瘘的病人数除以实际回来复诊的病人数,还是除以手术的病人总数?这二者可能相差2-3倍,甚至更多。

为此,我们查阅了国内以腭瘘发生率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全部论文。真可谓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其中有以术后出院为统计腭瘘发生率时间点的,也有以术后3个月为统计时间点,还有术后半年为统计时间点的,更多的是把各种时间点发现腭瘘均统计在内的作法。腭瘘发生率分母的统计方法也各式各样,既有手术病人数,也有复诊病人数。

这使我们感到问题的严重性,第一它表现在这项指标的不一致性或不科学性显而易见,第二需要尽快建立科学统一的腭瘘率统计方法,才有助于自我评价并促进学科的发展。

鉴于我国腭裂术后病人复诊率不够高的现实,建议建立:

1

“复诊腭瘘率”

即复诊患者中发生腭瘘的病人数除以复诊病人数。

2

“最小腭瘘率”

即复诊病人中发生腭瘘的人数除以手术病人总数。

3

“腭瘘确诊时间”

均以术后半年或以上为起点。

这样可规范统计各单位腭瘘发生率的可比性和自我评价的标准。

医疗模式和研究离不开国情,只有结合国情开展临床研究,才能正真造福于病人和提高自身医疗水平。

爱心修复 笑语新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