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光迪留美考试经过——梅光迪杂写之三

第720期

留美考试经过

——梅 光 迪 杂 写 之 三

徐艾平

《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梅光迪毕其一生所塑造的君子生涯中,其“厚德载物”一面,或稍显不足,这从其与胡适、吴宓乃至竺可桢的交往,均可见一斑。但“以自强不息”,则当之无愧。

1910年仲夏,完成复旦公学的卒业考试后,梅光迪便约一二友人北上,应清华游美肄业馆(1911年改称清华学堂)第二批游美之试。在北行的海轮上,巧遇胡适。两人自去秋相识以来,虽接触不多,却已引为同道,这次在海轮上偶遇,彼此均惊喜过望,由是议论渐畅洽,而交益密。但后来却因一场“白话与文言”的争论,造成学术史上一公案,却是两人始料所未及。当意气风发的少年早已墓木成拱,那些沸沸扬扬的往事一一尘埃落定,由今看来,彼此的争论,却不过观念相异而已,绝不关涉德行与品格。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且说梅光迪参加的这次考试,是继上一年度考试后的第二次考试,人数较上一年度略少(据史料记载,1909年首次游美考试,应试者630人,最终取47人)。在1910年的这次考试中,应考者400多人,包括了胡适、赵元任、竺可桢等。

7月21日初试(也称首场考试),因清华学堂尚未竣工,游美学务处便借用西城力学胡同的法政学堂讲堂作为考场。首场考试考国文和英文两门,平均成绩及格者均允参加复试,计272人。在这272人中,第一名傅骕,第二名朱进,胡适列名第十,赵元任列第二十四,梅光迪排名三十六,竺可桢第一百三十七。

复试考三场,7月26日第一场,上午考代数、平面几何,下午考罗马史、希腊史,德文或法文;27日第二场,考物理、植物、动物、生理、化学、三角;28日第三场,突遇大雨,延至29日考试,科目有高等代数、立体几何、英国史、美国史、世界地理、拉丁文。

如此繁复的考试,足见当年取得留美资格之不易。

经过复试,胡适、赵元任、竺可桢、傅骕、朱进等70人被录取,胡适列第五十五名,梅光迪不幸落榜。

留美考试向为难事,而少数人中榜、多数人不第,实为情理中事。不过,对于矢志“必为天下第一等人”的梅光迪来说,落榜却是难以接受的事实。

为了接受更加新式、更高质量的教育,安徽高等学堂预科毕业后,1908年,梅光迪考入上海复旦公学就读。二十世纪初的上海,早已成全球闻名的东方大都会,其洋气十足的做派,对年轻人以及望子成龙的家长们,都是不小的蛊惑。宣城距上海不远,有水路可通,梅藻先生又望子成龙心切,因此,在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的情况下,依然把儿子送到上海深造。在复旦公学的学习,由于课程设置中西并重,且许多科目用外语教学,因此,两年多的学习,梅光迪不仅英语水平大大提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思想观念发生重大改变,出洋留学成为其努力奋斗的目标。

正当梅光迪们加意学习西洋语言文学,务求出国深造之际,机会来了。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用这笔钱帮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按照双方协议,在中国创办清华学堂,并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曾以幼童留学美国的梁诚,此时正担任驻美公使,他利用和罗斯福等美国政要的关系,多方斡旋,促成了国会法案的尽快实施。

1909年的考试,如前所述,应考者达630人,最后录取了47人。47人中30人来自对外开放度高、经济发达、民办及教会学校普遍的江浙两省。对于在上海就读的梅光迪来说,这无疑是个更加有利的信号。

但人生幸与不幸,一时一事颇难断定。从梅光迪考试、放洋、学成归国,以及后来再度赴美任教哈佛,又应竺可桢之聘执教浙大,最终病逝山城贵阳,何为幸何为不幸,实在一言难尽。

不过,这次考试的落榜,虽令其绝望,却又留下一丝希望。游美学务处除了将前70名录取外,对自71至213名的143人,则录为“备取生”,并将其与各省咨送的第一格学生(15-20岁)184人,同年二月在北京招考的第二格(12岁-15岁)正取学生116人、备取学生25人,共计468人,全部作为即将建成的清华学堂第一批学生,按照中等科、高等科分级上课,其中高等科学生经三个月学习培训后,即行参加下一年度留美考试。

清华学堂终于落成,原游美肄业馆更名为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定于宣统三年(1911)三月初一日。开学前,经过美国医生的严格检查,38人体格不合格,其余430人,300人分入中等科,130人(皆为备取生)分入高等科,梅光迪列名高等科中。

然此事梅光迪并无知晓,收拾完之后,即离京返沪,并从已经卒业的复旦公学搬出,寄居环球学生会中。由于“都中某馆尚无消息,明春能否入都尚不可靠”(致胡适函),梅光迪陷入深深的焦虑中,只能在与胡适等人的通信中,一抒胸怀,聊取慰藉。不久,悻悻返回故乡西梅村。

经过一段时间的焦灼等待,终于接到清华学堂高等科入学通知,将于来年(1911)农历三月初一日(阳历3月30日)正式开学。迫不及待的梅光迪, 刚过了新年,正月里就来到北京,提前做考试准备,志在必得。

开学前一段时间在京的游历已不可考,但从其开学当天致胡适的信可知,二月底始入校,开学前举行的分班考试,多门不及格。他在开学当日(1911年3月30日)致胡适的信中写道:“近日考试分班,至昨始毕。迪有多门不能及格,今岁西渡无望矣。”沮丧心情溢于言表。但毕竟尚有几个月时间准备,即使再压力山大,仍保持着足够的闲情逸致。他继续写道:“校中规模极其恢廓。校址在清华园,端王故居也,令人对之生沧桑之感。园中小丘蜿蜒,松柏苍翠,夹以荷池,每一登临,心怡神适,真修学佳地也。”

对于这一用求和之款、奇辱大恨所得之校,他希望当政者能切实办好,否则,“真无人心者也”。

1911年的考试,6月23日—29日在清华学堂举行,分入高等科的130名学生均参加考试,另从中等科中遴选4名优秀学生参加。考试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各占50%的计分方法,按得分高低,取63人赴美,包括了中等科4人中的王庚和甘纯启。梅光迪以第四十四名入选。

这一场艰难的留美考试,历经数年准备,两度征战,终告结束。按照美国开学时间要求,游美学务处抓紧进行一系列准备,包括学生置装、剪发等十分琐碎的事项。在做好出国各项准备后,本年8月7日,这批共计63人的时代骄子,由上海登轮,经日本、檀香山一路驶向美国。

梅光迪,一个日后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开始崭露头角。

(作者系宣城市文联主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