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戏杂弹(下) | 作者:芮永华

芮永华

京剧曲牌 柳青娘(京胡独奏) 音乐: 戏曲 - 戏曲电台

(上)

点击回读

(下)

人物篇
昆大班

蔡正仁,是官生、巾生、雉尾生、穷生皆能的小生演员,尤以大官生著称,有“小俞振飞”之美誉。代表作品有《长生殿》《见娘》《亭会》《惊变埋玉》等。上海昆剧团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

▼蔡正仁听沈传芷老师说戏

华文漪,主攻闺门旦,公认建国后最好的昆曲旦角演员,早年就享有'小梅兰芳'的美誉,获中国戏剧梅花奖。1985年被推荐为上海昆剧团团长。

1989年7月上海昆剧团赴美演出,华文漪及其他七名演员滞留未归,俞振飞曾写信劝华回来,并保她无事,无果。致使上海昆剧团元气大伤……。

90年代初,就不断有人自国内带口信给华文漪,“国内很欢迎你回去”。经过思想斗争之后,已拿到美国居住证(未入籍)的华文漪决定回一次祖国,回一次上海。上海有关方面得知此消息后,立即为她办妥了一切回国事宜,让其感动不已。

1996年9月,华文漪终于回到阔别七年的大陆舞台,并在北京参加了全国昆剧汇演,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荣誉奖,……

1997年在白宫获得美国政府最高传统艺术奖。

2006年岁末,苦闷的华文漪与丈夫苏盛义(京大班学员,工净行)联名向当时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写了一封信,表示对自己当年冒失行为的悔意。后回到上海,并应邀在纪念恩师言慧珠的演出活动中担任主演。但因为种种原因,依然没有回到上海舞台。之后应邀担任上海市戏曲学校闺门旦班的任课老师,教授她的成名作《断桥》……

计镇华,工老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1964年在上海青年京剧团主演现代昆剧《自有后来人》、《琼花》饰李玉和、洪常青,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岳美缇,初学花旦,后立身俞门,改行成为昆大班里“孤单”的女小生,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

▼岳美缇由旦转生,《牡丹亭·惊梦》戏照。

▼沈传芷为岳美缇授戏

▼1979年沈传芷老师与昆大、小班小生合影,“孤独”的女小生。

王芝泉,工刀马旦、武旦,在《挡马》中饰杨八姐、《盗仙草》中饰白素贞,有“武旦王后”之美誉,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爱人是京大班王啸麟。

梁谷音,其母亲1942年随一行乡民在浙东山区疲命逃难,在金华的山洞中生下女儿, 一声响亮的哭声划破拂晓天空,音旋山谷,母亲因此取名'谷音'。戏路宽广,正旦、花旦等均能应工,善于刻画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思凡·下山》是成名作,文革期间,青年京昆剧团解散,下放到上海化工厂当工人。1973年调至浙江省京剧团工作,1978年上海昆剧团成立,调回上海。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

▼梁谷音《思凡·下山》戏照。

张铭荣,工武丑,师从华传浩周传沧,能文能武,尤以武丑戏见长。善于挖掘和加工老戏,赋予新的生命力。饰演《偷鸡》的时迁从五桌之高翻下,落地轻巧,纹丝不动。饰演《盗甲》的时迁上到四桌上的椅子,做头手倒立的“椅子顶”,复以肩顶椅背,一手脱空成“单肩顶”。这些“绝活”都无人企及。1985年因两次受大的伤病后,停演从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

▼《档马》戏照,饰焦光普。

张洵澎,工闺门旦,《牡丹亭·游园惊梦》是其代表作。1978年起,应俞振飞邀请,回戏校当老师,获上海市“园丁奖”,成为戏曲教育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刘异龙,工丑角,唱念俱佳,文武兼备,表演诙谐风趣,嬉戏怒骂皆能入戏。1975年曾参与为毛主席录音录像组录制传统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

▼华传浩传授刘异龙

方  洋,工昆曲净、红生。既有文净的嗓音和唱功,又有架子花脸所需的功架,擅演传统折子戏有《山门》、《嫁妹》等,是一位优秀的昆曲花脸艺术家。1975年曾参与为毛主席录音录像组录制传统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蔡瑶铣,修习昆旦,北方昆曲剧院一级演员。1963年回戏校担任助教,1965年调到上海京剧院《海港》剧组,任方海珍B角主演。1975年到1976年,参与为毛主席录制古诗词和传统戏的工作。后北嫁到北京,爱人马树铭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二胡演奏员。1979年起入北方昆曲剧院工作25年,《牡丹亭》、《西厢记》、《琵琶记》是其代表作品。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2005年10月30日病逝。

王君惠,兼长闺门旦、刀马旦。在“白蛇传”的“渡江 水斗”中演白娘子。

王英姿,工闺门旦,擅长“醉杨妃”、“游园惊梦”等折戏,后留校任教,评为高级讲师职称。

▼《醉杨妃》戏照

▼在戏校教授《醉杨妃》照

京大班

李炳淑,工青衣,1959年插班生,1961年在赴港演出的《杨门女将》中饰演穆桂英。文革中,调入《龙江颂》剧组饰江水英,名噪一时。艺术上宗法“梅派”,嗓音清亮甜润,唱腔委婉流畅,表演细致入微。文革后,在电影《白蛇传》中饰演白素贞。2005年,担任上海市振兴京剧促进会理事长。2006年,兼职戏校教授。如今李炳淑与女儿李炜、女婿以及外孙女住在一起,三世同堂、非常甜蜜。

▼《杨门女将》饰穆桂英

▼“艺术人生”拼图

▼家庭照

杨春霞,工旦行,嗓音清醇,扮相俊秀,师承名家,融会贯通,形成独到的艺术风格。1971年,调京参加《杜鹃山》创作,后调入北京京剧团《杜鹃山》剧组,主演柯湘,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已退居幕后,在上海西区一套近300平米的连体别墅里,和父母儿子孙女过着四代同堂的生活(儿子林晨、儿媳倪泓:第三届昆曲班,上海昆剧团的青年名旦,国家一级演员)。

▼与儿媳倪泓(昆三班学员,昆剧团青年名旦,国家二级演员)合影

齐淑芳,自幼受其嫂—著名京剧武旦张美娟的精心传授,文武俱佳,基本功深厚。尤其武功技艺得心应手,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火凤凰》、《三战张月娥》是其代表作。1961年在赴港演出的《杨门女将》中饰演杨文广,在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扮演“小常宝”。1988年滞留美国后,在纽约创建“齐淑芳京剧团”,多年来在美国巡回演出,推广中国京剧产生巨大影响。荣获美国传统艺术最高成就奖。

▼16岁时演出后与京剧大师梅兰芳合影,梅兰芳称赞她是“后起之秀”。

孙花满,主攻老旦。1961年在赴港演出的《杨门女将》中饰演佘太君,此后至1966年初,每年都为毛泽东演唱。代表作有《钓金龟》、《罢宴》、《岳母刺字》等。1969年起,任《龙江颂》剧组主要演员。1993年退休后,自己作词、请京剧院的琴师作曲,制作京剧唱段《我是中国人》,社会反响良好。

▼《杨门女将》中饰演佘太君

▼晚年家庭照

李永德,与李炳淑是戏校同班同学,一对梨园伉俪。上海戏曲学校开办京剧班的第一天,他便被录取,作为新一代的老生演员来培养。他自身的条件原很不错,加上学戏努力,毕业时已是全校的高材生之一。1961年在赴港演出的《杨门女将》中饰演采药老人。以后又同台演出过《二进宫》、《凤还巢》、《武家坡》,以及《白毛女》等。 六七年版首演《革命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中饰演杨子荣。排演《龙江颂》时,曾主演龙江大队党支部书记,演得相当到位,只是后来拍电影时,规定一号主角要改成女支书,这才有了后来'江水英',堪称“夫唱妇随”。

2004年病逝,年仅64岁。

▼家庭照

▼李永德的《文昭关》选段唱词:

朱文虎,先习青衣,后攻文武老生,1961年在赴港演出的《杨门女将》中饰演寇准,现代京剧《海港》中饰演马洪亮。

周云敏,工老生,1961年在赴港演出的《杨门女将》中饰演宋皇。《龙江颂》里饰阿坚伯。 六七年版首演《革命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中饰演少剑波。

▼在《龙江颂》里饰演阿坚伯

陆伯平,工小生,在校期间曾获1959年上海市第一届青年演员会演表演奖。主要作品有《四郎探母·巡营》、《罗成叫关》等,在《白蛇传》中饰演许仙。

▼《白蛇传》中饰许仙

朱玲妹,专攻青衣,师从杨畹农,1961年在赴港演出的《杨门女将》中饰演柴郡主。后回校执教。

▼《醉酒》里饰杨贵妃剧照

▼给青衣组上课

高  青,初专攻花旦,得荀慧生、李玉茹亲授,1961年在赴港演出的《杨门女将》中饰四夫人。校长俞振飞曾评价她是“戏校京剧班的高才生”。

▼高 青的《红娘》选段唱词:

音大班

朱文龙,专修京胡,以青衣戏见长,和京大班朱文虎是两兄弟,后留校任教,国家一级演奏员。(爱人是昆大班的王英姿,子朱浩忠幼年在戏校学戏,如今朱浩忠也成家了,娶的是昆大班刘异龙的女儿,同班同学刘佳)。

蒋阿炳,主修京胡,以老生戏见长,上海京剧院京胡主要伴奏员,参与样板戏及新编古装京剧唱腔的音乐创作,京剧院正高级职称,国家一级演员,后移民英国。

▼给孙花满吊嗓练唱

林鑫涛,京大班杨春霞爱人,主修京二胡,毕业后在中国戏曲学校作曲系进修作曲专业。参与样板戏及新编古装京剧唱腔的音乐创作,先后就职于上海青年京昆剧团、上海京剧团、北京京剧团和中国京剧院。卒于2006年2月20日,享年67岁。

▼朱文龙(右一)、林鑫涛(左一)练琴

▼2010年10月29日,林鑫涛先生落葬在至尊园内。

顾氏三兄弟

老大顾兆琪、老二顾兆璋、老三顾兆琳同在戏校学习,顾氏家学渊源,其母亲顾景梅是戏曲大师梅兰芳的弟子。他们三人以后在各自的专业行当里功成名就。

▼母亲顾景梅拜师梅兰芳合影(1950年)

顾兆琪是音大班的,上海昆剧团首席笛师,自幼俞振飞指点和许伯遒名师亲授。

叶剑英赠印章“仙笛”,曹禺称之为“昆曲笛王”。琵琶大师卫仲乐说:“兆琪吹出来的笛声的笛韵,有箫的味道。”这可以说是昆笛的要领,因为昆笛不同于民乐里的曲笛,韵味、气息没有火气,手指搭在笛身上,非常软,像猫指。

他在戏校时养成一个习惯,凌晨三四点钟起床,默背一个小时的谱子,再补一个回笼觉。

由此背谱才华日渐展示,成为他的一块招牌。由于他对乐谱了然于胸,在舞台上,遇到演员或者乐手出状况,方便圆场。他是乐队的帅才,演出之前对身后的乐手最常说的话是:“跟牢点啊!”谁要是犯错,保管即刻就会挨他的瞪视,所以但凡由他主笛,乐队的成员都心存敬畏。

“文革”时期调入《智取威虎山》剧组,他爱好哼两句,自诩嗓音酷似童祥苓。不料这样随便喊喊,不想还派了用场。童祥苓饰演的杨子荣,在打虎上山的那段过场,时间非常紧张,要把解放军的军装换成土匪的衣服,紧接着奔跑亮相,然后是一大段的唱。正好那个段落笛子没有伴奏的任务,结果“穿林海”的那头一声,在某一个阶段,其实是由顾兆琪代唱的,给童祥苓一个喘息的间隙。

1986年第三届上海戏剧节,司笛昆剧《借茶》、《活捉》,获主笛奖。曾于1991年首度应水磨曲集昆剧团赴台讲学,1992年随上海昆剧团赴台公演。著有《顾兆琪笛子精粹33首》(中国昆曲音像库)、《兆琪曲谱》。

2007年4月19日因患肺癌去世,享年67岁。

▼“艺术人生”拼图,

▼《顾兆琪笛子精粹》专辑、《兆琪曲谱》封面以及曹禺李玉茹的提词。

顾兆璋是60年级首届武功师资班的,先在上海青年昆剧团任职,后返校任教,担任过“昆三班”的班主任。

在《戏曲艺术》《中国戏剧》《艺术百家》等刊物发表《筋斗释名》《抄功杂谈》《戏曲筋斗的产生与形成》《王芝泉与南昆武戏》《南昆中的武戏》系列文章,出版《戏曲筋斗及南昆武戏初探》。

▼顾兆璋编撰的《戏曲筋斗及南昆武戏初探》

▼顾兆璋论文:《王芝泉与南昆武戏》拼图

顾兆琳是昆大班,成绩最高,国家一级编曲、非遗文化传承人。

以小生开蒙,转行老生,最终情定作曲。师从俞振飞、沈传芷、郑传鉴诸大家。后长期投身教学,曾任上海昆剧团副团长、上海市戏曲学校常务副校长。

从八九岁起,顾兆琳每个星期都要跟母亲顾景梅造访梅(兰芳)公馆,一半是家庭影响,一半是天性使然,戏曲和音乐成为顾兆琳从小到大一以贯之的喜好。

据俞振飞回忆:梅兰芳特地指着顾兆琳向他介绍说,这是顾景梅的小儿子,不错,言语中“似有嘱我(俞振飞)关照之意”。

顾兆琳曾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戏曲作曲,对昆曲音乐的继承整理,对昆曲音乐有了更深层面的认识,在保持格律规范的同时,更能对其有所发展。

几十年从事昆曲唱腔音乐研究和创作,由他担任唱腔整理设计的新老作品数不胜数。并参加大型昆曲工具书《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昆曲精编教材三百种》及《顾兆琳昆曲唱念示范》编写。

顾兆琳始终认为:“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变化,流行的,时尚的,专门讲钱的,消费的,都在说昆曲应该怎么搞怎么搞,这些东西并没有干扰到我。到现在还这么认为,昆曲不可能像越剧、像黄梅戏、像现在流行歌曲一样,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的东西,它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它的欣赏层次只可能是社会各人群中间有传统文化修养的那一部分人。期望普罗大众都来喜欢昆曲,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责任是必须守住、保持它的格调,保持它属于古典文化的精髓与精神,保持我们中国精神层面上的一片绿土。”

2019年06月病逝于墨尔本,享年76岁。

▼晚年照

▼顾兆琳主编的《上海戏曲教育论文集》

昆二班

张静娴,师从朱传茗,主修闺门旦。国家一级演员,获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7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在昆剧团里,上有大班“压”着,下有小班“赶”着,能甘于寂寞,苦心修练,终于脱颖而出,成为昆二班的姣姣者、昆剧团里的当家旦角。后期,参与创作新编历史昆剧《班昭》,并成功饰演班昭而广受好评。多年来积极推介昆曲进校园,取得较好社会效果,被评为民进上海市委会先进个人及民进全国先进个人。

▼年轻时《牡丹亭》剧照

▼饰演的《班昭》照

京二班

方小亚,修武旦、刀马旦,文武兼备、技艺精湛,国家一级演员。1966年从戏校毕业进入《智取威虎山》剧组,后随剧组并入上海京剧院。在京剧电影艺术片《白蛇传》里饰演小青,受到好评。参加新编神话京剧《盘丝洞》的创排,1989年演出《盘丝洞》成功饰演女儿国国王和蜘蛛精,表现突出,荣获上海市首届戏剧表演艺术“白玉兰奖”的“主角奖”。2017年1月25日因病在上海浦东仁济医院逝世,享年70岁。

▼获1980年百花和金鸡奖的京剧电影白蛇传中饰小青影照

▼饰演《盘丝洞》蜘蛛精

赵国华,工武生,国家一级演员。擅长猴戏,在京剧《盘丝洞》剧中,饰演孙悟空宝剑出鞘等一系列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南派武生特有的魅力。在文化部评选的保留剧目大奖中,成为上海唯一入选的作品。

1991年获全国中青年京剧电视大赛表演奖及上海文学艺术中年演员奖。

王思及,京二班拔尖的“小老生”,得余派传人张文涓老师亲授,学校寄予厚望。不幸毕业后患严重溶血性贫血,只好弃演从教,把对京剧的热爱倾注到培养接班人身上,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大量的余派唱腔教学经验,培养出王珮瑜、姜培培等新秀,王佩瑜的日益成长以至于大红大紫,总算代替他实现了舞台梦想。同时也使自己成为余派造诣精深的专家。2008年3月20日逝世,享年63岁。

摘录两段王思及的教授心得——<余派教学的点滴体会>

(1)我从事京剧老生教学多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切感到以余叔岩的余派来对学生进行开蒙、打基础效果最好。这并非是我个人的门户之见,而是有着一定的理论依据的

众所周知,谭鑫培是清末名震四方的须生泰斗,他的演唱风格对后辈老生演员是有巨大影响力的,可以说当时是“无腔不学谭”。但谭鑫培的艺术毕竟有着京剧初创时代的特殊轨迹,而余叔岩则全面继承了谭鑫培的艺术精髓,并在谭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把京剧老生的唱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他的艺术追求更趋于工整、平和、中正,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从而隽永而成规范。自余叔岩之后,几乎所有的老生都无不受到余派艺术的影响,尽管于个人嗓音条件不同,有的后来转入其他的流派,抑或自成一家,但他们在唱腔身段的学习上都把余氏捧为范本,就好像是王羲之的帖,后世的书法家都去竞相临摹,这就充分显示了余派的艺术力强大的生命力。

有资料记载文革后,一些研究京剧的专家曾在北京召开会议,把当时有影响的各个流派的京剧老生演员的唱片一一比听,历时2周,结果一致认为余叔岩的演唱是最科学和最有学术价值的。就是用当今的艺术水平去衡量也是后人所不及的,可谓是传统京剧中的精品。著名戏曲研究专家吴小如先生在《谭鑫培和余叔岩的歌唱艺术比较》一文中就明确指出:“余叔岩的歌唱艺术,确乎不同凡响,我以为其成就是超过了谭鑫培的……从而既成为谭氏衣钵传人,又成为发展、变化了谭氏的一个新艺术流派的创始者。”

(2)在我的众多学生中,目前成就较高、影响较大的是王珮瑜,她也是文革以后戏校培养的第一个女老生。她以前是学老旦的,后来跟范石人先生学了一些老生戏,范先生把她推荐给我,希望能让她接受正规的训练。那时王珮瑜已经14岁了,年龄偏大了些,但我发现她的素质条件非常好,便极力向学校推荐。经过各方努力,终于破例招收了她。在教王珮瑜的时候,我就始终抱着以余派打基础的理念,她的开蒙戏就是余叔岩的《搜孤救孤》。选择这出戏给她开蒙,我是动了一番脑筋的。《搜孤救孤》是余派名剧,它的唱腔平实、典雅、大方,唸白工整,还具有相当的难度。是很好的打基础的剧目。这出戏我曾受到余派名家张文涓老师的亲授,颇有心得。

余叔岩的戏虽好,可惜留下的唱片并不多,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幸喜的是得到余叔岩真传的孟小冬在1947年曾有整出《搜孤救孤》的实况录音,可以说这出戏是最能体现她的艺术成就的。她晚年还有些在家教唱的录音资料,这些珍贵的资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的范本。

我在教王珮瑜这出戏时,本着“取法于上,得乎其中”的思路,尽量以余本人为准,如果有余叔岩的唱片就按余先生的唱法去教,没有余叔岩的就按孟小冬的唱法教,在教学前自己先仔细揣摩余、孟的录音,认真备课,力求所教的唱腔规范、中规中矩。后来,事实也证明我选择这出戏来给王珮瑜开蒙是明智的。2002年我陪王珮瑜到北京参加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参赛剧目就给她定了《搜孤救孤》这出戏,她以纯正的余音、规范的表演在50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位居第一,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许多喜爱她的戏迷票友甚至称她为“小冬皇”。我对珮瑜说这是咱们沾了“余”的仙气。

▼在《打渔杀家》中饰演萧恩

▼王思及特邀张文涓老师观看王珮瑜专场演出留影

王思及“赌”赢了!如今老师舞台上的“圆梦”,正由其弟子在完成。

音二班

金乐华,工昆笛。后入上海京剧院,改行长期从事京剧音乐的作曲、配器和指挥工作。国家一级作曲,京剧院乐队指挥。其作品曾获得“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文华新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剧目等奖励。

▼许百遒先生与他昆音二班的八位弟子 。左起第二金乐华。

▼金乐华指挥京剧院乐队排练

岁月悠悠,韶华逝去,黄金岁月,盛况不再。在经历了50多年的曲折坎坷之路后,大班二班的同学们都让出“跑道”......

俞振飞在1982年题赠上海昆剧团一首《减字木兰花》:

“行云回雪,几度沧桑歌未歇。

大好河山,碧管红牙海宇宽。

盛时新响,应喜后来居我上。

老健还加,愿作春泥更护花。”

为了留住昆曲的良辰美景,为了京剧的姹紫嫣红,三班、四班的小辈们仍将奋斗不止。

而在共和国的文艺戏曲史中,则记下了这拨同学当年演绎的浓墨重彩的风云故事!

小花絮

其实,大班二班离我很近,有好几位就在身边。

本人是在闸北区老北站的均益里长大,我家住均益里的北弄(天目东路85弄),有3位住南弄(安庆路366弄):

音二班的金乐华住在3号里,有时我穿过南弄到安庆路去,经常有悠扬笛声从底楼金家的窗户飘出。金乐华和我二哥时有交往,记得《琼花》上演后,他曾借剧本给我们研读揣摩,里面有一段二胡伴奏谱至今我印象深刻,还能哼上一段。上世纪90年代,二哥到福州路的天蟾舞台看“狸猫换太子”,金乐华是京剧院乐队指挥,开场前走出乐池经过观众席时遇上了,唠了些家常后才回到乐池。

音二班的周文凯,住南弄口的过家楼上,是我二哥的小学同学,59年受他哥哥怂恿报名,考入戏校,主攻大锣和唢呐,毕业后曾留校任教;

昆二班朱关荣,家住安庆路368号二楼(南弄隔壁),街面房,底楼是“朱永兴成衣铺”,他家后门是开在弄内第一条横弄里的,毕业后入上海昆剧团当编剧,93年创作昆剧剧目《上灵山》及《红娘子》编剧人。

京二班赵国华是我要好同事吴某某的连襟,经常听吴说起赵是如何身手矫健、猴戏功夫了得,就是在平时也会手舞足蹈,露两手轻功,摆出个猴子的特有姿势。

还有一位是音大班的武克安,弹得一手好三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越剧院,后为家庭团聚,改行支内到安徽东至上海小三线化工厂工作。75年~76年期间,我和他在“上海后方基地第一期文艺学习班”相识,一起排练,然后到基地下属各厂巡演,我拉板胡、京胡,他则弹奏三弦压阵,为人乐观幽默,待人真诚,琴艺精湛,深受大家喜爱,可惜前些年已作古。

▼上海后方基地文艺小分队集体照,第三排右三武克安,右四本人。

注:部分图片取自戏校五十周年纪念册《姹紫嫣红开遍》

谢谢赏读!

(完)

2021年2月

来源:“芮永华”的美篇

(0)

相关推荐

  • 温如华:辛宝达的承上启下

    辛宝达"纪师收徒"海报 温如华艺事感知录 (76) 辛宝达毕业于河北戏校,比我年小半岁,但参军的时间,却比我了早了两年.师妹周月华与其结缡,几十年来,二人相濡以沫,育儿弄孙,白头偕 ...

  • 人物 | 校长张军

    作为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张军即将迎来自己的新学期.校长张军,入戏已深. ,时长 01:13 张军寄语新民晚报读者 人生的点位排列,很有些意思.至少,对于张军来说,的确有意思-- 12岁,进了 ...

  • 上戏75周年校庆明信片系列之莲花路校区

    莲花路校区地处闵行区,包括戏曲学院.附属戏曲学校 戏曲学院 2002年,原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市舞蹈学校并入上海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舞蹈分院挂牌.2005年,戏曲学院正 ...

  • 君豪 :靠把老生,危矣!

    余叔岩<镇潭州> 靠把老生指既能扎硬靠又能动刀枪把子的老生行当,如能演唱工戏,则可称为文武老生.至于能翻"吊毛",走"抢背","硬僵尸&q ...

  • 【侃京剧】 “老三届”的女老生和女小生

    1950年8月,北京的<新民报>上刊登了一则招生启事,戏曲实验学校首次向社会招收新生.条件大致为年龄10-13岁,五官端正,口齿清楚等项.几天以后又在同一报纸上登出一项重要说明," ...

  • 君安随笔——致敬爱的小芳老师

    君安送给小芳老师的话 " 时间真是过得飞快的,去年的今天我在做什么呢?倏然一年光景就这样过去了.去年,2019年,真是非常繁忙的一年,系列纪念老师尹桂芳一百周年诞辰的演出和活动把我的时间都排 ...

  • 京戏杂弹(上) | 作者:芮永华

    京剧曲牌 柳青娘(京胡独奏) 音乐: 戏曲 - 戏曲电台 (上) 引子 我是一个京戏爱好者,算不上戏迷,皆因小时候受父亲的影响. 父亲酷爱京剧,是永安公司的老职员,但凡公司要搞点喜庆娱乐活动,都会化妆 ...

  • 老北站,难忘的儿时记忆(下) | 作者:芮永华

    Lao 老 BeI 北 Zhan 站 难忘的儿时记忆 芮永华 (上) 点击回读 (下) 本篇讲的是老北站及周边的前世今生. 还是先从天目东路说起. 天目东路东起河南北路,西至浙江北路.在19世纪九十年 ...

  • 老北站,难忘的儿时记忆(上) | 作者:芮永华

    芮永华 本篇是我对儿时故居的回忆,它是写给我自己.我的家人.邻居,以及同学.伙伴看看的. 闸北区天目东路85弄的均益里,是我的出生地(出生于1949年).从小学.中学.中专,一直在那里生活二十多年.1 ...

  • 【远方•安宁有约】山东《秋天的北方》作者•陈永华

    秋天的北方 文/陈永华 秋天的北方 我深爱的地方 湛蓝的天空 悠闲的白云 清新的空气 山间的牛羊 还有远处高唱着牧歌的姑娘 似乎还在诉说着那段遥远而美丽的故事! 秋天的北方 我眷恋的地方 南飞的大雁 ...

  • 熬茶 • “傻饭” • 羊杂汤(作者:马沛华 • 杨炫 • 魏铃吁)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家乡的熬茶."傻饭"与羊杂汤,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心底里的乡念. 马沛华 : 熬茶 作者简介 马沛华,来自青海省西宁市,就读于中央民族 ...

  • 天津小白楼杂忆(二)大沽路食品公司 作者:苏华

    漫步于小白楼大沽路上,往北走,经过曲阜道.市妇联.市委花园,来到了大沽路食品公司的旧址,它已于2007年拆掉.往日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大沽路食品公司从解放前就有,人们叫它英国菜市,它是天津市最大 ...

  • 张冲演义第一回(下):黑松林空手退大贼(作者 杨永明)

    泸西东山,茫茫苍苍,海拔2400多米.南部熊山,郁郁葱葱.熊山西部,松林深处,张云鹏家--一所独立的四合大院,大门头上石碑刻有"大夫府第".1906年, 清政府迫于革命形势的压力, ...

  • 【远方•安宁有约】贵州总社 《怀念母亲》作者•方先华

    参赛详情请点击 关于远方诗歌文化传媒和中国远方诗人协会联袂隆重举办首届"远方杯"全国诗文大奖赛的公告 怀念母亲 文/方先华 妈妈,转眼您离开我们快一个月了,多想能在梦里见到您,您为 ...

  • 泉城万象 作者 刘国华

                  泉城万象           作者      刘国华          在一个城市住得久了,就会对它的方方面面有更多的了解.就像对一个人,相处久了,会对他的脾性有更深刻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