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诗坛]张俊芳的散文诗《桥》(外二章)

白云涂抹,隐去天的蓝。
浅浅阳光,柔软光线。
棕色布帽,寻一分清凉。
几个人,石拱桥上而过,成为背景。
我从桥的另一端,跚跚而来。
傍边的树,等待着。
我却没看一眼,只望脚下的路。
因为,我还在桥上行走。
我不想跌倒,成为桥的往事。
为什么?
非要桥,非得架桥。
没有桥,也有它的好啊。
此岸,彼岸。隔溪,隔河,隔江,甚至隔海。
让思念,或爱,可以昼思夜想。
不需要牵手,彼此相望着,相望着。
情会多深远?蕴含的相思,绵绵无绝期。
在遥远的时光,甚至更久远的年代,很少有桥。
张继的《枫桥夜泊》,依傍的桥,在那时,寥若晨星。
于是,诞生无数唐诗宋词,吟诵此岸,或彼岸,千年的期待。
人间从此,遥望明月,思念故人,直到地老天荒。
如今,苍茫大地,随处见桥。
跨溪,跨河,跨江,甚至跨海,连通此岸彼岸。
缩短距离,浓缩空间。
相隔的时光,坦露于朝夕。
翘首以盼的日子,远去。
苦思冥想的岁月,无存。
匆忙间,遗失多少缠绵悱恻的爱。视频话语,忘却海誓山盟的思念。
但这并非,桥的罪过,人们只剩下遐想。
月亮之上的鹊桥。是否,此岸,眺望彼岸?

看花

黄色的花,紫色的花。
鹅黄,乳白,嫣红,缀满枝条。
柔软阳光下,素雅,清艳。
站着,抚着花树,仰望。
花像沉静的孩子。
此刻,也许它累了,倦了。
静静的,睡着似的。
风,也解风情,隐匿自己的翅膀,不再鼓动。
阳光渐渐明媚,暖暖融融。
一幅看花图。看花的人,心思,心绪。
或许,在眼前。也许,在遥远的地方。
青海湖,浩渺,苍茫。
湖边的草地,多彩的花,清清悠悠。
瘦瘦的茎,撑起几瓣白色的朵儿。
凉凉的风,轻轻的吹拂。
花儿似这里的主人,召唤着,远道的人,领略高原的风光。神秘,悠远。
看着这花儿。心,沉静,不言。
雅鲁藏布江河谷,暖湿的风,沿着河谷,呼啸而来。催开两岸的桃花。
一棵棵,一片片,盛开着,绽放着。
从河谷,向村庄,向原野,向山坡,一路怒放着。
遥望着,遥望着,令人心驰神往。
人,喜欢看花,特别是高原河谷的花。特别是怒放的娇艳桃花。
喜欢一个人,静静的看,慢慢的看。
不慌不忙,花间悠闲走动。
或站在花下,怔怔的望着。彼此心照不宣,互不惊扰。
当然,月色下的花,更迷人。
曾在恩施峡谷,皓月当空,清辉袅袅。
凭栏看到一株花树。
月色朦胧,花儿朦胧,看不清花容月貌。
正因如此,在看与似看之间。
淡去挣扎的奢望,一种清澈的情致,弥漫。
仿佛与己无关。
只有此时的寂静,在心田的一个地方,慢慢的沉淀。
淡淡的满足。

扁豆的味道

老家屋后的篱笆苑里,扁豆的藤蔓。
爬满,缠绕在竹竿,枯树,瘦小的短木条上。
这些竹竿,枯树,短木竖着,横着。
独支的,捆绑的,形态多样。
浅绿,或绿紫相间的扁豆。或露,或隐。悬挂着,斜躺着。
甚至藏在叶子下,难以发现。
小时候,自家菜地的一角,依着一棵树,母亲种几株扁豆。
记得开着紫色的花,结着紫色的豆。
曾提着一篮扁豆,融融月色下,与母亲一道,趁天色未亮,赶到镇上去卖。
那时,扁豆的味道,炒着吃,有涩涩的感觉。
扁豆爬在高处,人手够不着,需用凳子或梯子。
低处的,可随手摘。
用竹箕装着,盛着。
新鲜的扁豆,味道甜甜的,蕴含一股清香气。
土灶,柴火,配刚摘下的青椒,炒着。
缕缕雾气,从锅里冒出,香辣味四散。
逸出门窗,老屋外,香气飘飘。
一家人,围着四方的矮桌,津津有味的吃着。
那味道,嫩鲜,香甜,叫人难忘。
城里人,一般吃不到的。
这味道,只有乡村有,只有自己家里有。
自己种的,就是不一样。
一生中,吃过,尝过无数味道,但大多容易忘记。
有的味道,一辈子,难以忘怀。
如这自家种的,扁豆。

张俊芳,笔名云英。湖北鄂州人,生于20世纪六十年代,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湖北省书法协会会员。在《星星》《散文诗》《中国诗歌》《中华文学》《长江丛刊》《湖北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散文诗,诗歌。入选多种散文诗刊(集)。出版散文诗集《蹚过心灵的那片海》《舍不去的等待》《无燕归来》《门与窗》。诗集《断梅无蕊》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