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于钳耳”与治耳聋
《黄帝内经》很难读,即使熟读多篇,读不出什么道道来,也很正常。这种痛苦的经历,想必大家与我的感受一样。
其实,读经只是一方面,品经,将经典当作茶一样来泡,把里面的汁慢慢的泡出来,就像老火煲汤一样,品味到其中的味道,才是学习经典、理解经典、把握经典的一把上好钥匙。
怎样泡呢?道经《玉枢宝经》就将此事用一句简短的话语讲完了,它即是“用道者知微”,不能光看大的方面,还得将细微的方面深入研究下去,将细微的方方面面都了解清楚了,才能有所得、有所获。
同样的话内经里面也说到过,此即是《灵兰秘典论篇》中所说的:“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 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 闵闵之当,孰者为良/ 恍惚之数,生于毫氂,毫氂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诀窍就在其中的微。所以《玉枢宝经》就将微的作用写得非常重要“能知微则慧光生,能知谨则圣智全,能知止则泰定安,泰定安则圣智全,圣智全则慧光生……”。
孙真人在其著名的《大医精诚》一文中也介绍了相同的学习经验,医学乃“极精极微之事”,这里面,不光包含了从医者临证治病需小心谨慎之外,还包含了,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要善于从微细之处分辨并领悟出经典的深刻含义。只有准确的理解并把握了经典的含义,才能创造方法解决问题。
翻开黄帝内经的《根结第五》篇,我们看到这样一段话“阳明根于历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怎样理解,慢慢泡茶吧!
阳明,指的是阳明胃与阳明大肠二条经,这是确定无疑的(有人认为阳明吸是指阳明胃,这是不对的)。根于历兑,是说它的发源地,是胃经的历兑穴,这也不难理解。结于桑大,桑大,即头部区域,有人说是头维穴,有人说是头维穴所处的一片区域,是穴也好、区域也好,并没导致什么悬念,总之,意思差不多吧。
“桑大者,钳耳也”,这句话有意思,基本上后人对此没有解释,古人似乎也不意愿对其解释,找不到!这个好玩,没有解释就可以天马行空,胡思乱想,反正,想错了也不用纳税,若是想对了呢?嘿嘿嘿嘿,那可是独家收获,绝对赚大了。
钳耳,用了一个耳字,这应该与耳有关,那钳是什么呢?是不是挟东西的钳子啊,嘿,有点像。看耳朵的形状,耳根一周,是不是往里收。如果用装米的袋子来比喻,它像不像一个布袋子装了米,上面的口子被绳子系紧了一样。你将米袋子被系住不装米的上面一截单独切开来看,像不像耳朵,哈哈,有点门道,像!像极了!
看来钳耳讲的是布袋口被绳子系紧的那一周啊!也就是耳朵与头相连的那一圈交接处!布袋用绳子系住的那一圈,如果用手来握住,我们的手,像不像钳子,它就是钳子。
想明白这一层关系,治耳聋似乎有办法了,耳聋,它应该不再是不死的癌症!
如果我的理解对的话,那桑大就不再是头维穴,也不是头维穴的相应区域!
这个钳字用得非常巧妙,一个钳字,将什么意思都说明白了,实在是佩服老祖宗的智慧。我们继续再微下去,你就会发现,结果就在其中。
耳朵的外部区域,像个被系紧的布袋子最凹陷处,那钳子挟的地方,哪里最紧,哪里最松?不用说当然是陷下最深的地方挟得最紧,陷下最少的地方挟得最松。陷下最多的位置是哪里呢,围着耳朵一周都看一下就能发现,耳后根部有一处陷下最深,就在翳风穴的上面一点,耳根部。
经文的解读完成了,剩下的,只是验证的问题了。去年武汉办班,正好来了一个学员,男性,42岁,自述右耳耳聋约有30年以上,在学习班上介绍他自己的情况,希望老师能帮他调理。我说好办,来,针几针就行,就在耳聋的同侧给他来了三针,一针耳后深陷处,一针听会,一针听宫,30分钟后取针,取针毕,学生告诉,听力恢复最少一半,由过去几乎听不到变成听力提高一半余,甚大喜!
耳聋,曾听在深圳工作的桐柏道医会嘉宾好友飞龙中医说过,说是很好治,比耳鸣好治多了,治好了不少,但不好意思无功受禄,所以不好去问人怎样治的,只得将其记在心中。一直以来,我感觉耳鸣好治,因为学生们按我的方法治好过不少,但耳聋却没真正治好过。这次按钳耳的论述治耳聋,取得这样好的效果,给我对耳聋的治疗信心大增。后来又治过几个耳聋的,其中有一个老者,男,78多岁,几十年双耳耳聋,根本听不到什么声音,是住在附近处的老农,按钳耳思路,针二次,老人家高兴的来告诉,能听到电视机的声音了。由于我出差,老农没来找过,只好天气暖和点再给老人家治治。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针灸方法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