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播 | 明朝那些事儿(第七部大结局002)
作者:当年明月
播讲:孙 一
《明朝那些事儿》,网络连载历史小说,作者是当年明月,本名石悦,曾为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 ,2018年5月24日出任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 。2006年3月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一共7本 。
《明朝那些事儿》第六部《 日暮西山》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权。魏忠贤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与东林党展开对决。在外,援朝抗日战争后,明防御线转至辽东。没落贵族之后李成梁打蒙古、灭女真(努尔哈赤部落除外),成为一代枭雄,但却因努尔哈赤讨好他,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坚守孤城,最终击败努尔哈赤。
皇太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汉,好汉是不吃眼前亏的。
面对着城头黑洞洞的大炮,他决定,暂不进攻——谈判。
他主动派出使者,要求城内守军投降,第一次没人理他,第二次也没人理,到第三批使者的时候,赵率教估计是烦得不行,就站到城头,对准下面一声大吼:
“要打就打,光说不顶用!(可攻不可说也)”
皇太极知道,忽悠是不行了,只能硬拼,后金军随即蜂拥而上,攻击城池。
但宁远战役的后遗症实在太过严重,后金军看见大炮就眼晕,没敢玩命,冲了几次就退了,任上级骂遍三代亲属,就是不动。
皇太极急了,于是他坐了下来,写了一封劝降信,派人送到城门口,被射死了,又写一封,再让人去送,没人送。
无奈之下,他派人把这封劝降信射进了城里,毫无回音。
傻子都明白,你压根就攻不下来,你攻不下来,我干嘛投降?
但皇太极似乎不明白这个道理,第二天,他又派了几批使者到锦州城谈判,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了回应,守军说,你要谈判,使者是不算数的,必须派使臣来,才算正规。
皇太极欣喜若狂,连忙选了两个人,准备进城谈判。
可是这两位仁兄走到门口,原本说好开门的,偏偏不开,向上喊话,又没人答应,总而言之无人理会,只好打转回家。
皇太极很愤怒,因为他被人涮了,但问题是,涮了他,他也没办法。
皇太极度过了失望的一天,而即将到来的第二天,却会让他绝望。
清晨,正当皇太极准备动员军队攻城的时候,城内的使者来了,不但来了,还解释了昨天没开门的原因:不是我们不热情,实在天色太晚,不方便开门,您多见谅,今天白天再派人来,我们一定接待。
皇太极很高兴,又派出了使臣,可是到了城下,明军依然不给开门。
这批使臣还比较负责,赖在城下就不走了,于是过了一会,赵率教又出来喊了一嗓子:
“你们退兵吧,我大明给赏钱!(自有赏)”
就在皇太极被弄得几乎精神失常,气急败坏的时候,城内突然又派出了使者,表示谈可以,但不能到城里,愿意到皇太极的大营去谈判。
差点被整疯的皇太极接待了使者,并且写下了一封十分有趣的书信。
这封书信并不是劝降信,而是挑战信,他在信中表示,你们龟缩在城里,不是好汉,有种就出来打,你们出一千人,我这里只出十个人,谁打赢了,谁就算胜。你要是敢,咱们就打,要是不敢,就献出城内的所有财物,我就退兵。
所谓一千人打不过十个人,比如一千个手无寸铁的傻子打不过十个拿机枪的特种兵,一千个平民打不过十个超人,都是很可能的。
在这点上,皇太极体现出游牧民族的狡猾,联系到他爹喜欢玩阴的,这个提议的真正目的,不过是引明军出战。
但书信送入城后,却迟迟没有反应,连平时出来吼一嗓子的赵率教也没有踪影,无人搭理。
究其原因,还是招数太低级,这种摆明从三国演义上抄来的所谓激将法(三国演义是后金将领的标准兵书,人手一本),只有在三国演义上才能用。
皇太极崩溃了,要么就打,要么就谈,要谈又不给开门,送信你又不回,你他娘到底想怎么样?
其实赵率教是有苦衷的,他本不想耍皇太极玩,可是无奈,谁让你来这么早,搞得老子也走不掉,投降又说不过去,只好等援兵了,可是空等实在不太像话,闲来无事谈谈判,当作消遣仅此而已。
正月十六日,消遣结束,因为就在这一天,援兵到达锦州。
得到锦州被围的消息后,袁崇焕十分焦急,他随即调派兵力,由满桂率领,前往锦州会战。援军的数量很少,只有一万人。
六年前,在辽阳战役中,守将袁应泰以五万明军,列队城外,与数量少于自己的后金军决战,结果一塌糊涂,连自己都搭了进去。
六年后,满桂带一万人,去锦州打六万后金军。
他毫无畏惧,因为他所率领的,是辽东最为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这支由辽人为主的骑兵训练有素,并配备精良的多管火器,作战极为勇猛,具有极强的冲击力,成为明末最强悍的武装力量。
在满桂带领下,关宁铁骑日夜兼程,于十六日抵达塔山附近的笊篱山。
按照战前的部署,援军应赶到锦州附近,判明形势发动突袭,击破包围。
然而这个构想被无情地打破了,因为就在那天,一位后金将领正在笊篱山巡视——莽古尔泰。
这次偶遇完全打乱了双方的计划,片刻惊讶后,满桂率先发动冲锋。
后金军毫无提防,前锋被击溃,莽古尔泰虽说很憨厚,打仗还算凑合,很快反应过来,倚仗人多,发动了反击,你来我往几个回合,不打了。
因为大家都很忙,莽古尔泰来巡视,差不多也该回去了,满桂来解围,但按目前形势,自己没被围进去就算不错,所以在短暂接触后,双方撤退,各回各家。
几乎就在满桂受挫的同一时刻,袁崇焕使出了新的招数。
他写好了一封信,并派人秘密送往锦州城,交给赵率教。
然而不幸的是,这封信被后金军半路截获,并送到了皇太极的手中。
信的内容,让皇太极极为震惊:
“锦州被围,但我已调集水师援军以及山海关、宣府等地军队,全部至宁远集结,蒙古援军也即将到来,合计七万余人,耐心等待,必可里应外合,击破包围。”
至此,皇太极终于知道了袁崇焕的战略,确切地说,是诡计。
锦州被围,援军就这么多,所以只能忽悠,但辽东总共就这么多人,大家心知肚明,所以忽悠必须从外地着手,什么宣府兵、蒙古兵等等,你说多少就多少,在这点上,袁崇焕干得相当好,因为皇太极信了。
五月十七日,他更改了部署。
三分之一的后金军撤除包围,在外城驻防,因为据“可靠情报”,来自全国四面八方(蒙古、宣府等)的援军,过几天就到。
六万人都没戏,剩下这四万就可以休息了,在明军的大炮面前,后金军除了尸体,没有任何收获。
第二天,皇太极再次停止了进攻。
他又写了封信,用箭射入锦州,再次劝降。
对于他的这一举动,我也无语,明知不可能的事,还要几次三番去做,且乐此不疲,到底什么心态,实在难以理解。
估计城内的赵率教也被他搞烦了,原本还出来骂几嗓子,现在也不动弹了,连忽悠都懒得忽悠他。
五月十九日,皇太极确信,自己上当了。
很明显,除了三天前和莽古尔泰交战的那拨人外,再也没有任何援兵。
但问题是,锦州还是攻不下来,即使皇太极写信写到手软,射箭射到眼花,还是攻不下来。
这样的失败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皇太极决定,改变计划,攻击第二目标。
但在此之前,他打算再试一次。
五月二十日,后金军发动了最后的猛攻。
在这几天里,日程是大致相同的,进攻,大炮,点火,轰隆,死人,撤走,抬尸体,火化,再进攻,再大炮,再点火,再轰隆,再死人,以此类推。
五月二十五日,皇太极再也无法忍受,使出最后的杀手锏——撤退。
但他的撤退相当有特点,因为他撤退的方向,不是向后,而是向前。
他决定越过锦州,前往宁远,因为宁远,就是他的第二攻击目标。
经过审慎的思考,皇太极正确地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条严密的防线,锦州不过是这条防线上的一点。
所有的防线,都有核心,要彻底攻破它,必须找到这个核心——宁远。
只要攻破宁远,就能彻底切断锦州与关内的联系,明军将永远地失去辽东皇太极决定孤注一掷,派遣少量兵力监视锦州,率大队人马直扑宁远,他坚信,自己将在那里迎来辉煌的胜利。
五月二十八日,皇太极抵达宁远。
一年前,他的父亲在这里倒下,现在,他将在这里再次站立起来——反正他自己是这么想的。
当他靠近宁远城的时候,却看见了一幕奇特的场景。
按照惯例,进攻是这样开始的,明军守在城头,架设大炮,后金军架好营帐,准备云梯、弓箭,然后开始攻城。
但这一次,他看到的,是整齐的明军——站在城外总兵孙祖寿率军,驻守西门,满桂、祖大寿率军,驻守西门,其余兵力驻守南、北方向。宁远守军共三万五千余人,位列城外,准备迎战。
现在的袁崇焕,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人,他相信,凭借自己的实力,可以击败纵横天下的后金骑兵,不用龟缩城内,不用固守城池,击败他们,就在他们的面前,用他们自己的方式!
皇太极的神经被彻底搞乱了,这个阵势已经超越了他的理解能力,于是他下达命令,暂停进攻,等等看看先。
看了半天,他明白了——这是挑衅,随即发出了怒吼:
“当年考太祖(努尔哈赤)攻击宁远,没有攻克,今天我打锦州,又没攻克,现在敌人在外布阵,如果还不能胜,我国威何存?!”
皇太极认为,不打太没面子,必须且一定要打,但有人认为,不能打。
所谓有人,是指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换句话说,四大贝勒里,三个都不同意。
虽说皇太极是拍板的,但毕竟是少数派,双方陷入僵持。
于是皇太极说,你们都回去吧,我再考虑考虑。
三个人撤了,然而没过多久,他们就听见了进攻的号角。
对这三位大哥级人物,皇太极还是给面子的:至少把他们忽悠走了再动手。
一向只敢躲在城里打炮的明军,竟然站出来单干,实在太嚣张了,他再也无法遏制自己的愤怒,率全军发动了总攻。
很多时候,愤怒者往往是弱者。
三位贝勒毫无提防,事已至此,只能跟着冲了。
但当他们冲到城边时,才终于发现,明军敢来单干,是有原因的。
皇太极发动进攻,是打过算盘的,骑兵作战,明军不是后金军的对手,放弃拿手的大炮,偏要打马战,不占这个便宜实在不好意思。
袁崇焕之所以摆这个阵势,是因为他认定,关宁铁骑的战斗力,足以与后金骑兵抗衡,但更重要的是,他也没说不用大炮。
皇太极认为,当双方骑兵交战时,城头的大炮是无法发射的,因为那样可能误伤自己的军队。
袁崇焕知道这一点,但他认为,大炮是可以发射的,具体使用方法是,双方骑兵展开厮杀时,用大炮轰后金的后继部队。
换句话说,就是引诱皇太极的骑兵进攻,等上钩的人差不多了,就用大炮攻击他们的后队,截断增援,始终保持人多打人少。
在大炮的轰鸣声中,满桂率领骑兵,向蜂拥前来的后金军发动了冲锋。
一直以来,在后金军的眼里,明军骑兵很好欺负,一打就散,一散就跑,一跑就死,很明显,眼前的这帮对手也是如此。
但自第一次交锋开始时起,自信就变成了绝望。
首先,这帮人使用的不是马刀,而是铁制大棒,抡起来呼呼作响,撞上就皮开肉绽,更可怕的是,这种大棒还能发射火器,打着打着冷不丁就开枪,实在太过缺德。
而且这帮人的精神状态明显不正常,跟打了鸡血似的,一点不害怕,且战斗力极强,见人就往死里打,身中数箭数刀,依然死战不退。
在这群恐怖的对手面前,战无不胜的后金军,终于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经历——崩溃。
当后金军如潮水般涌来的时候,满桂知道,胜利的时刻到了。
关宁铁骑是一群不太正常的人,他们和以往的明军骑兵不同,不但是因为他们经过长期训练,且装备先进武器三眼火铳(即当枪打,又当棒使),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是既得利益者。
根据袁崇焕的原则“以辽人守辽土”,关宁铁骑的主要成员都是辽东人,因为根据以往长期实践,外地人到辽东打仗,一般都没什么积极性,爱打不打,反正丢了就丢了,正好回老家。
而对于关宁铁骑来说,他们已经无家可归,这里就是他们唯一的家。
但最终决定他们拼命精神的,是袁崇焕的第二条原则:“以辽土养辽人”。
和当年的李成梁一样,袁崇焕很明白,要人卖命,就要给人好处,在这一点上,他毫不含糊,只要打仗就给军饷,此外还分地,打回来的地都能分,反正是抢来的,也没谁去管,爱怎么分怎么分,更有甚者,据说每次打仗,抢回来的战利品,他都敢分,没给朝廷报帐。
这么一算就明白了,拼死打仗,往光明了说,是保卫家园,保卫大明江山,往黑了说,打仗有工资拿,有土地分,还能分战利品。
国仇家恨外加工资外快,要不拼命,实在没有天理。
因此每次打仗的时候,关宁铁骑都格外激动,所谓保家卫国,对他们而言,绝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因为踩在脚底下那块土,没准就是他自己的家和地(地契为证)。
所以这场战斗的结局也就不难预料了,关宁铁骑如同疯子一般冲入后金骑兵队,大砍大杀,时不时还射两枪,威慑力极大,后金军损失惨重,只能收缩等待后续部队。
而与此同时,城头的大炮开始怒吼,伴随着后金军后队的惨叫声,宣告着残酷的事实:他们的攻击已经失败。
皇太极并没有气馁,死人嘛,很正常的事情,死光拉倒,把城攻下来就行。
在他的指挥下,后金军略加整顿,向宁远城发起更猛烈的进攻。
战斗持续到中午,在关宁铁骑的强大冲击力下,后金军损失极大,却依然没有退却。
然而就在此时,皇太极得知了一个让他震惊的消息。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