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专栏 | 陈忠明:扬州武城巷的厨师学校

江南

·专栏

主编:蒋新民   /   副主编:紫珊瑚

责任编辑:小西   积健为雄

主播:欢子

特邀评论:徐为富

文 :陈忠明  / 图:堆糖

我的手机有这样一个微信群,群名为78黄埔一期厨师。群内人都已进入退休模式,怀旧变成了日常工作。最想念的是40多年前扬州武城巷内的小武城巷。现在天南海北的微信中,念叨最多的是当年的武城巷今天是啥样的?有在美国的,有在日本的,有在欧洲的,有在北京的,有在南京的,有在深圳的,有在海南的,随即就有人贴出了照片。是这些天在北京电视台饮食栏目频繁露脸的蒋应荣君特南下扬州回访武城巷摄下的靓影。

1979年代的扬州,市中心还是围着人民商场转。本皆1978年秋入学拖延数次开学的扬州商业技工学校通知开春后报到入学。活力四射的年轻人七拐八转才找到校址——大武城巷内的小武城巷。

这巷位于广陵路(当时改名为东方红路)中段南侧,是一条宽2米、长100米的南北向巷道,北通广陵路,南通丁家湾,巷内高墙深院。在巷中部东侧还有一条东西向、四五十米长、东端不通的小武城巷。近来看晚报,说扬州小武城巷内有“听雨书屋”,可那时我们没有听说过。

一条长长的石板路,像悠悠岁月,一眼看不到头似的,流淌着浓郁的中华文化基因,具历史感和沧桑感。古墙依旧,古风依旧,不管革命风暴如何洗礼,高墙深院内蕴积的内涵永不消褪。学校是借用一大户人家前后两进的二层楼和一食品厂的二层废弃厂房办学,进出的空间很狭窄,进去后别有洞天。居然能容纳87名男同学的住和教学所需。当然,没有操场没有活动室没有图书室,教室只有一个,87人分两班教学,一个班在校上课,一个班到扬州市的五家饭店实习,一周一调换。开学典礼是借中百一店的礼堂,由评话大师贾祥骥来一段“扬州三把刀”评话开场,声情并茂,有情有趣。扬州当时出过国的两位厨师黄万琪、郑道宽介绍做厨师的体会和在国外大使馆工作的经历。当时国家口号是实现四个现代化,走新长征的路。武城巷的厨师学校学习目的,学好烹饪,做新长征的好后勤。

学校集中了当时饮食公司的最佳烹饪大师教学。王春林、汪有才、杨玉林、王立喜、陈春松、薛泉生、石顺明、李长生等,理论课老师有王镇、张延年,外语老师李冷玉等。限于当时条件,烹饪教学只能烧煤球,学生要生煤炉,由值日生负责,从周一生煤炉至周六封煤炉。现在根本不可能了,也没有必要了。学生洗漱用热水,全部依赖茶水炉,即老虎灶,学校在井字形的院内一角支起了老虎灶,聘用一周姓师傅专门操作。没有食堂,学校归属于扬州市商业局,商业局的机关食堂设在新胜街,新胜街食堂,就成了我们的学生食堂。我们要走十多分钟的路才能用餐,但新胜街食堂的饭菜质量和低廉的价格使我们这群年轻学生没有任何怨言。在计划经济时期,商业局的机关食堂价廉物美,在今天看来真是一种幸福。最好吃的是大锅的斩肉,一个斩肉才一角八分钱,炒菜价格多是一角钱左右。当年的价格在今天看来恍若隔世。食堂吃饭的人真多,当时扬州是以人民商场为市中心,集合了各种业态的商业,各商场商店职工的中餐基本上都在新胜街食堂,有紫罗兰理发店,亨德利钟表店,中国照相馆,人民商场,新华书店,光明眼镜店,诚德布庄,五交化公司,前进自行车商店,春生洗染店等,还有非商业系统的人用餐,这些人要通过熟人每月交三元代伙费才能用餐。我们是学生,要一日三餐,早餐和晚餐主要提供我们用餐。这一路也有很多小吃店,有如意园、翠花春、乐今园等,供应油饺子肉包子,但我们囊中羞涩啊!

我们见证过东方红路(广陵路)的车水马龙,人流涌动,日本电影《望乡》在苏北电影院放映时,真是一票难求,从早放到晚,场场爆满。经过电影院门口,可以用人头攒动、水泄不通来形容。

当时厨师学校虽然偏于陋巷,但学校还是有名气的,全国各地都正酝酿开办烹饪学校,纷纷来武城巷的厨师学校取经。最有名的是东北的唐克明,1903年生人,汉族,江苏扬州人。精通宫廷菜,宫廷御厨、满汉全席传人之一。1958年,敬爱的周总理到东北视察,吃了唐师傅做的菜,并知道了他过去的身份,高兴地说,过去给"皇帝"做饭,现在要为人民做饭。要培养徒弟,把祖国宝贵的烹饪艺术传下去。从此,唐师傅牢记总理的嘱托,积极创办辽宁省厨师进修班,主动担任教师,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技术。唐克明来武城巷的厨师学校讲授关于满汉席宴会知识并亲自操作做示范菜。

当年一部美国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是我们每晚的精神享受。学校购置了十七吋黑白电视,做了个电视柜,每天由专人放映。当时的班主任老师尽心尽力,鼓励我们早晨长跑。张延年老师每天很早到校,将每个学生叫起来长跑,出小武城巷右拐进大武城巷右拐进广陵路右拐至泰州路右拐至南通路右拐至渡江路右拐至苏唱街左拐至大武城巷。也可以反向跑,扬州的大街小巷枝枝蔓蔓总是相通的,通过跑让我们浸染于扬州的烟火味的情境之中。记得还搞了一次元旦长跑比赛,为了不影响市民的生活,开始时间为早晨五点,就是沿着以上线路,迎接1980年代的到来。

武城巷的厨师学校1980年代秋迁到了西门街的灯泡厂。这时来了一位女同学,87个男同学里突然混进了一个异性,犹如往一桶黄鳝里投进一条泥鳅,表面平静,内里蠢动。听说是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亲孙女,为了到英国,特学习烹饪,好办签证。小茅个头高挑,容貌秀美,大多数同学不敢直视。她被分在一班,可把二班的学生羡慕死了。后来又来一男学生插班,分在二班。这个叫陆玉贵的新同学,是为了要继承叔父的遗产。他叔父在美国开餐馆,学习厨师。2009年我曾至美国,他开车接我,我特拍照留念。

武城巷的厨师学校1981年代迁到牛大汪,又迁到扬子津 ,再迁到临港新城中心地带,成了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北望高旻寺、南眺扬子江、西依古运河、东临凤栖湖,按5A景区标准建设,集萃扬州园林精华,校园即公园、建筑即景点、情境即学境,是四十多年前的我们做梦也想不到的。

2020.12.1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