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走进西藏征文参赛作品|李霞:西藏一瞥

西藏一瞥

印象拉萨
夏日,21点10分,内陆这时早已处在夜晚,而拉萨,天刚黑下来。
山峦,就在我窗外不远的地方黢黑幽立着。
从下飞机的那刻到所住酒店,眼前会处处出现山峦。事实上,西藏的山水都不缺少。看见山峦的同时,星罗棋布的湖泊也在视野出现,吸引着每位初来乍到的观光客。西藏的数百座雪山,成为其中巨大的天然水源,它们成其为风景,成其为饮用,成其为农业灌溉。并且,山水,在西藏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是人们虔诚的朝拜之物,谓之神山、圣湖。
同时,西藏历史的特殊性,对这座城市不由不加强起保护。每条街道上都有挎着枪带着警棍的警卫人员出现。尤其在布达拉宫广场,三步一哨,五步一岗,更为森严。
布达拉宫,以它的庄重和神圣吸引着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广场和广场周围,随处可见身着藏服边走边转经筒、嘴里念念有词的苍黑的脸闪过。更有三步一磕,通体着地的磕长头者,他们虔诚的举止,令自己肃然起敬。
在广场一侧一处湖水边,一群有老有少的男女藏民,他们每个人也在连续着这样的朝拜姿势。山、水的神圣在他们内心积聚的力量,足以让他们忘却辛劳和烦恼,只管把一份深沉的敬意连同身体一起托付给圣洁的佛祖,佑护自己今生和来世功德圆满、吉祥安宁。
这样的宗教仪式,是组成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且将这样一代代传递下去,不会停止。
有个三岁左右的男孩,藏民的孩子,也在学做旁边母亲的样子朝拜。相信他对这些还是懵懂的,但却让人们看到了这一佛教圣地幽眇的面纱一角。
在路边一处廊檐下,悬挂着一长排铜黄色经筒,打此路过的不管是藏族同胞抑或各地游客,都会不由自主将它转动起来。祈求响脆的声音和流畅的旋转,带给自己愿望的实现。
七月底的拉萨,也同内陆其他城市一样,绿树浓荫,河流潺潺,游人如织,一派惬意的夏日景象。如果只看这些,还真分不出是在哪座城市、哪处幽静景致。但这些的确是少不了的属于一座繁华城市的一部分。
但也感越走近拉萨,越不了解拉萨。
布达拉宫,西藏骄傲的象征、对外交流的一张明信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却对它,只有肤浅的了解。
跟随导游一路白宫红宫转,听她烂熟于心的关于一尊尊佛像、一幅幅壁画、一帧帧唐卡、一件件经典文物的讲解,感到脑袋处于无法完全理清的肿胀状态。接下来参观的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的大昭寺亦然。
之前没有做足的关于西藏历史的功课,让自己惶恐。但并不妨碍对它的震撼,和感受到的西藏宗教文化的广而深。它们由此深刻辐射着这个几乎全民信佛的族群,以及内心怀揣虔诚从四面八方前来朝拜的游客们。这是西藏的迷人之处之一。一半因为山水,一半就是它的人文宗教。
可以说,在布达拉宫,在大昭寺,在每一个拉萨街头,我们随处可见写满一脸沧桑的藏族老人右手转动经筒、左手捻动佛珠向着他们的目的地辛苦行进的景象。
早上,在车开往布达拉宫的途中,就见到了一群群去寺院、佛塔、佛殿、神山等转经道的藏民。这样一群人中,以老人居多。这些老人中,由于识字的人不多,大都不能流利地念诵经文,所以他们用转经轮、转经道来替代诵经和朝佛。每转一圈经轮,就等于念了一遍经。从左到右,转的圈数越多,表达的对佛祖的尊崇越多,越是不断接近靠拢着神圣。
他们所走转经道的每一步路程,厚重而悠远。
在布达拉宫峭立的台阶上,见到一位从山底一路匍匐向上磕长头的十岁小姑娘。她的朝拜姿势同任何一位虔诚的信教徒一样,走三步一立,口中边念诵经文,边双手合十在胸前,然后把双手移开,膝盖先着地,掌心朝下俯地,全身与地面平行,额头轻叩地面。之后起立,再重复同样的动作,一直以这样的方式向上攀登,用身体的丈量,表达对佛祖的敬仰。
而我们这些看来和他们处于两个生活空间、对佛教了解一知半解的游客,只能在一条条幽暗弯曲的宫内走廊静静穿梭,眼望精美的威严佛像、雕梁画栋,以投或多或少纸币的方式,表达着一份信仰和敬意,并虔诚许下心愿。
如今,时代正一页页翻过,迎来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不断续写的历史中,消逝和凝结、古老和现代、眼前和将来,都在留存和抒就着它该有的笔墨,使一个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城市不断散发出它的魅力。
拉萨的繁华商业街,同其他大城市一样,林立的店面装潢考究、气派和华美。与众不同的,每一个店门的一侧,都整齐划一斜插出一面大小合适的鲜艳国旗,在眼前一亮的同时,加深了对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视角及人文理念定位的印象。
马路上,放眼望去,在来往穿梭的各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中,不时有样式和图案都体现出一个民族特色的载客三轮车穿插其中。它们的流动,辉映着路边浓郁的藏式风格建筑,看上去个性和韵味十足。
大昭寺两边的八角街,更是将它的个性和韵味体现的淋漓尽致。货摊、商铺、手工艺作坊……那里无所不有、无奇不有,是拉萨的一个社会缩影,也是西藏民族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
说这些,一点也不为过。街上摆卖的商品,不仅有藏民的日常生活用品,还有很多让旅游者着迷的带有鲜明西藏特色的工艺品。大到如地毯、木雕茶桌、绣花帐篷、乐器,小到如藏刀、钱包、项链、手镯……令人称奇的,是走到一货摊前,见到一对牛角骨上雕刻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浮雕。作品想象之丰富、工艺之娴熟、制作之精美,堪称绝妙。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参观完大昭寺后正要离去,忽听一处楼下传来声声清凛嘹亮的歌声。以为是一场歌舞表演,但当循着歌声走去时,发现一群男女老少藏民在一处室内宽敞的地面上正边唱歌边利用手中一杆用来夼平地面的工具,引发出舞蹈动作。他们顿地而起,踏足为节。虽然其中没有任何伴奏,但却整齐有序,丝毫不乱。一拨停歇,一拨又起,配合协调、自然。这便是传闻中叫作“勒谐”的劳动的歌舞吗?随着清亮歌声的唱和,枯燥的劳动怎不会变得轻松和愉快。西藏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美誉,从这可窥见一斑。
禁不住端起相机,拍照数张。不多久,便有一小伙子上前伸出手来。我立刻会意,掏出一点钱算是观赏的小费。
——热情调皮的小伙子,一个新一代的藏族子民,透显出他和所面对的现代社会的完全交融。
走在拉萨的街头,徜徉于各色店铺和人群中,感觉到比之其他城市有种更为舒适的安全感。少多了一个异乡人所要小心防范的心理意识。这种意识很大程度来自于处处所见到的荷枪实弹的街头巡防员和威严站岗执勤的警察们。带头盔、身着迷彩服的他们,用认真、辛苦以及责任,担起这座敏感城市的护卫任务。
拉萨,容貌,在渐渐清晰、熟悉,却又需要颇费一番功夫参透。
旅途日喀则
在日喀则,又听到了狗儿的叫声。在西藏的几天,每到安静的夜晚,耳边便会传来它们的叫声。也许是佛教所倡导的众生平等光芒的照耀,狗儿在这儿是幸福的,得到的是更好的善待。无论家狗野狗,它们可以在任意一处地方走动或慵懒趴卧而不会受到攻击。它们亦是温顺和友善的,不会因为你靠近它便徒生敌意而警惕而狂吠。我曾走到一条躺卧在地似睡非睡的狗儿面前瞧它。它只是略一睁眼,随即又照样瞌睡过去。
入住日喀则。
这也是一天中行程的最后一站。
想起早上同样在漆黑中出发。三百五十公里的路程,需要提早进行。况且,除却午餐时间,途中还有两处要参观的景点。
汽车在群山环抱中行进。之前的藏北之行,大都在两边夹山中行进。而今天,当车开上蜿蜒的山路,看到被苍茫、壮阔、遒劲的群山所环抱时,便知晓了与之前的明显不同——盘山公路的出现。它把我们带到了仙境般的风景中。
七月底的西藏,正是旅游的好时节。丰盛但并不张扬的植被,就那样安静匍匐于一座座雄伟苍劲的大山之中。山连着山、山叠着山、山抱着山,就那样自然而然,相依相携。但分明又像一位艺术大师在画框中经过特意构图般和谐和震撼人心。人在山间走,便如在壮阔的画卷中游,所到之处,无不凝神惊叹,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这片高原地区具有如此的勾魂摄魄之美。
不清楚从拉萨开往日喀则的这条307省道何时修建、何时通车的。但有一点是确认的:构架连接的原因,除了实用,“美”的元素,也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震撼还是震撼。当我们走出群山的怀抱,翻过5030米的冈巴拉山口,远远地望到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海拔4800米的淡水湖——羊卓雍错时,我不由惊呼“太美了”。羊卓雍错湛蓝的湖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色块,平静无澜,在视野里无限展开,亦真亦幻。
常常所说水属柔,山属刚,但在这儿——在羊卓雍错,好似一切都被它的美感化而不知所措。连山也不例外,干脆与之不分彼此融合在一起。于是,水于柔静中带出舒展,山于阳刚中透出缠绵。那些山峦,我想再伟大的艺术家也恐难调出那么柔和、丰富又变幻多姿的色调。它们就那样亲昵地依偎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旷世图画。它的美,触目惊心。
美在吸引着我们步步向前。当我终于近距离靠近它,看到它如羊脂般清澈纯净的湖水,不禁伸出手来,让股股清凛的水在指间荡漾。
而湖边,由一年年来到又离去的一拨又一拨游客垒起的“玛尼堆”,就铺陈在面前任何一个地方。它象征着吉祥和安宁。一颗石子代表一遍经文的诵念,由它们垒砌的一座座玛尼堆,存放着每位游者恭敬的心。不由,也蹲下身来,拾起一块块或扁平或浑圆的石头,堆起一方玛尼堆。也便堆起了一座心愿堡。
——美丽的羊卓雍错,怎不会令人产生美好的祈愿。
车继续在移动。移过连绵的群山。只要我们不离开西藏,只要我们继续向前走,它就会一直出现眼前,一直继续移过。
7月底,正是油菜花和青稞成熟的季节。车行进的途中,走不多远,就会看到成片的它们出现在面前。尤其油菜花,它干净耀眼的鹅黄色点缀在一望无垠绿草茸茸的山野间,别有一番生机和韵味。
在进入甘孜县后,这种感觉更为强烈。在一座座极少有植被覆盖的浑韧的大山之前,若有那么一片耀眼的油菜花活泼泼铺展在那里,那么,大山的简约和油菜花的灵动相互辉映,便宛如一位多姿多彩的艳丽少女和一位铿锵男儿的相互面对,那种生动的情景,是会让人产生无限遐思的。
当车子终于到达历代班禅喇嘛的驻锡地——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时,已是下午四点三十分。
壮丽的扎什伦布寺,规模仅次于布达拉宫,是佛教的格鲁派在后藏地区的最大寺院。它在西藏的地位更与班禅联系在一起。是班禅四世之后历代班禅举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如果说,布达拉宫是达赖喇嘛的领地,那么,扎什伦布寺,便是班禅的领地。
所幸的是,我们在参观到整个寺庙中最大的殿堂——措钦大殿时,恰逢他们的诵经布道时间。
先是由一位年长的喇嘛,拿着一杆大墩布,把经堂内外的地面擦拭一遍,以示对佛祖的尊崇和虔敬。之后,那些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轻喇嘛便赤脚在经堂外来回走动,大声诵念着经文。他们有的看上去并不太认真,会在念经的同时蹭蹭旁边伙伴的肩膀。甚至还有个小喇嘛,边念边对着游客露出嬉笑的神态,心思没有完全在经文上。
了解得知,他们进寺庙,要经过较为严格的选拔。选拔出的,有一年预备期。经过两轮考试后,成绩不及格的不能转为正式喇嘛。正式喇嘛的课程,要学完有关佛教的五部大论,才有资格申请参加一个学位考试,取得学位后就会有资格出任寺院总主持,主持重大佛事活动,并进而取得精修密宗的资格。
也得知,他们的生活,并不缺乏现代生活元素。平时,他们会养养花、下下佛棋,还会浏览报纸、听收音机、看电视等,甚至有时还会给朋友发送手机短信。这样来说,我似乎对他们在诵经过程中的些许不严肃有些理解了。就像一个学院的一群学生们,总会有调皮不太守规矩的学生出现一样。
大约在唱诵十分钟后,他们鱼贯进入到经堂,打坐诵经。
我们这些游客,这时才被允许进入大殿内观瞻朝拜。
在嘤嘤嗡嗡的庄严圣洁的诵经声中,我这个朝拜的游客,心中更是格外虔诚,在双手合十面对佛祖圣像时,眼里几乎涌出泪水。
在日喀则,你会发现,不管是在寺院还是在街头,身着红色袈裟的喇嘛随处可见。他们自然地融入在人群中,沉默而淡定。
这里,藏有很多至深的过往,需要被慢慢发现。
行走林芝
林芝,一个好听的名字。它的藏语意为“太阳的宝库”。也事实如此,极地天河雅鲁藏布江和蜿蜒湍急的尼洋河孕育了这里丰富的林木资源和峡谷资源。因此有中国藏江南之称。
许是眼中来来往往除了山还是山的缘故,“绿”的影像已经在大脑中变得麻木和迟钝。所以,今天的林芝一路,当同样巍峨但地表更为繁茂蓊郁的群山景色出现在眼前时,心中已平静了许多。就像我们了解一个人,相处久了,好奇和新鲜感消失,交流里开始有了理性成分的出现。
从拉萨到林芝,漫漫500公里的路程,感受至深的,不是海拔五千多米的米拉山口,不是清澈湍急的尼洋河,也不是卡定沟200多米落差的壮观瀑布。这些,似乎都是意料之中的情景,你只需准备去看、去接受。而旅途最美妙的心动,一定是那些出乎意料之外的景致。
当车进入林芝地区,有别于之前惯常看到的藏式民居的一种房子跳跃到眼前。在这里用了“跳跃”一词,是因为在郁郁葱葱辽阔的群山间,忽然就点缀出一片或点状的五颜六色来,特别引人注目。林芝地区的特色就先以这样让人印象深刻的形式出现在视野中。房顶样式,简约大方,以亭顶的形式斜檐而下。最主要的,是它颜色的醒目,有红、黄、蓝、绿、紫五种,而且都是鲜亮的那种,走不多远,就有那些颜色跳跃在一片广袤的绿色中,煞是好看。从导游那里得知,由于林芝比其他西藏雨量多,所以就建成了以利雨水流淌的亭式屋顶。原先,屋顶颜色统一成白色,但后来证明白色反射阳光的强烈损害了周围庄稼和植被后,就改成了现在的颜色。这倒一举两得,成就了山野间一道亮丽风景。
最有感触的,是在行进的川藏公路上经常遇到的装备齐全、骑着山地车行进的驴友。他们有的三五一群,有的两相作伴,有的独行一人。他们,吸引着我的目光。
进藏前,我曾经在决定自走还是找旅行社的问题上纠结过。一朋友建议自己坐火车到西藏,然后再找驴友结伴,自由行走,去一条属于自己的前行之路,像探秘阿里、墨脱等地。但终是没有这样的勇气。因为自己已不年轻。因为有些浪漫的想法需要付出代价。因为有些行动需要有现实支撑。
所以,我羡慕并欣赏所遇到的那些驴友们青春年华的任意张扬。更佩服他们的勇气。
川藏公路是一条国道,路面状况较好。两边的景色更自不待说。他们会边骑行边欣赏。在尼洋河边,就有驴友停下,拿出身边的相机拍下自己心仪的图片。不知道他们从何处而来,只知他们从相距并不近的四川开始进入这条318国道。
我们坐车尚感这一旅程的漫长,他们骑车而行,向着自己心目中的圣地行进,这除了勇气,还有更需要的毅力和耐力。
在这条漫长的征途上,不期然还遇到了从四川阿坝州长途跋涉到西藏的朝拜圣徒。他们需要风餐露宿、朝行夕止,三步一拜磕着长头,用血肉之躯丈量出心中的朝圣之路。
整个行进的途中,我一直懊恼自己座位位置的缘故,无法抓拍到一些生动镜头,让遗憾徒留。只能任凭车速把自己带离,带往属于自己要去的方向。
此行到达的终点是林芝“八一”镇。在来到之前,我想象它是一处幽静又闭塞的地方。殊不知,结果,却截然不同。
它同内陆其他城市一样繁华。路上车辆川流不息,路边店铺林林总总。各个大大小小的店面,大都装修考究,或华贵气派,或玲珑精致,无不透露出这里生活水平的优越。
街上的行人,除了杂货市场多些外,其他地方并不多,但看出是悠闲自在的。只这点和其他城市的人来熙攘不同。来往的行人中,很少会看出藏人的面容特征。也难怪,这里虽是西藏,却是两千多米的低海拔,那种黝黑加高原红的面孔在这里不会出现。相反,不多时就会看到几位皮肤白皙的姑娘的闪过。在这里,只看人群、车流,分不出在西藏还是在内陆。也见两个八九岁的小孩子在我身边正进行山地车慢行比赛,旁边的台球馆内热闹非凡,数字影视城的放映正在进行,前方的德克士餐厅人满为患……
如若说较为明显的差异,是在建筑风格上。而且这儿最高的楼房也只三四层而已,大多是高敞的平房,但建造是精细的,无不彰显着藏族民居的特色。
另一特色,在拉萨、在日喀则,看到的路牌,大都以内陆各个省份或城市的名字命名:北京路、江苏路、上海路、青岛路……在林芝,有同样的情形:广州路、福建路、中山大道……由全国各地的省份出资援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祖国大西北这片热土,正以这样的形式表达着一腔盛情谢意。
走到一小区,眼前的几座居民楼又让我眼前一亮。许是以前没有仔细留意过,在我去过的城市中,没有见过如此漂亮的民居:鲜纯的色调、现代不失个性的风格、小区楼群整体的和谐统一、以及地面恰到好处的绿化设计。不由拿出相机,拍下一张。但回看照片时,却没有眼见的效果好。
低海拔、汉族人的面孔、洋气的楼房。林芝,让我感到像回到了内陆。
导游小朱
小朱,三十多岁的小伙子。喜欢我们叫他小朱或朱导。而有些团友,喜欢叫他朱朱。在日喀则两天的带团游里,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带团出发的前一天晚上,他电话通知早上到酒店接我的时间是六点四十分。但清晨,当我六点半在二楼正从容用餐时,接到了他已到的电话。我则自然反应说不是六点四十吗?话音未落就听他急辩:只是早到,通知一下。
匆匆塞几口就急忙拎起箱子往楼下奔。不管怎样,让别人等待,总不是一件心安的事。
我所住的酒店是他接的第一站。另外还要去接住在其他酒店的散客朋友。
朱导,起初的感觉,一个愣头愣脑的小伙子。
接完全部人员后,他上车只说了句因为起得早,大家先闭眼休息会儿,就不再说话,接着先行两手当枕头,趴在车前面的平台上打起了瞌睡。
大约一个小时不到的样子,他终于欠起身再次拿起了话筒。像是正式开始,出乎意料地热情和风趣并举作了自我介绍、两天的行程安排及各所需时间。然后告知我们,前方不远处的洗手间位置,让大家到时可以下车休息。
从那时起,我才开始真正认识他。
下车时见到了两个康巴人。于是他跟我们滔滔不绝地说起了与康巴人有关的一些逸闻趣事。发现,他的口才出奇的好。又很热情。
更加心悦诚服,是在再次上车之后。
大家都坐定后,他从要参观的历代班禅喇嘛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说起,然后西藏的历史、各典故出处、与之相关的风俗礼仪等娓娓道来。最主要的是他善于联系生活实际,讲解的过程自然和生动鲜活地插接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让人听得入神。
就这样,他倚在大巴内前方专门为导游解说而设的靠垫上,不间歇讲说了将近两个小时,让大家都不由不佩服他语言的功力和知识信息面的广博。
也许有人认为一个好导游的素质就该如此。但是,若一个导游在博闻强记外,还能做到灵活机智诙谐幽默,让周围的人一直倾听下去而感觉不到任何累,这实在不是一件易事。可小朱做到了。
有了前面他的热情周到和智慧作铺垫,所以接下来对他所介绍推荐的两日游里三个另外交费的项目,大家都有了积极响应。
一团友的简短评价,概括了大家对他的印象:我们往外掏钱,却感觉舒服。
他的种种优点,也体现在做事上。在帕拉庄园,为了能减少排队时间早一点让我们上楼参观,他快速地领我们走到一停滞不前的队伍前面,然后利落地从口袋中掏出一盒烟递给了在其中协调秩序的比他还年轻的一位小伙子手里。那小伙子也倒爽快,没怎么推辞便放到了口袋。
尽管如此,还是在等,因为没有腾出解说员。小朱就急了,催促小伙子:拿着别人的钱财要干活啊。还不等小伙子开口,他先自行扯开嗓门向楼上喊了起来:扎西,快出来接客咯!惹得我们都笑起来。接着,他又私下悄悄跟我们讲,楼上不让拍照的地方尽管拍,有什么事我去打招呼,甭管。
虽然,我们最终还是根据讲解员的要求没有去拍,但也从中窥探到小朱他性情豪爽大方没有遮拦的一面。
这也体现在另外一件事上。在参观藏獒基地下车前,他大声允诺请我们吃西瓜,参观完到卖西瓜的棚底找他。果真如此,我们参观完去那儿时,他早在等待了,旁边一堆切好的西瓜。
他让团友们放开肚子吃,没有限制。连旁边抱一小孩不是我们团的一游客也被他的豪气感染了,拿起一块吃将起来。
完毕,算账,最终消费了他一百五十元钱。
以真诚换真诚,这不是每个导游都能做到的。
在去用午餐前,他告知我们团餐除了米饭,还会要求在每桌添加一份馒头。这对生活在北方习惯吃馒头的游客,无疑是欢迎的。
不管这是否会多收他餐费,但这份细心和周到是令人感动的。
他一一带给我们的好感,让我们迅速拉近了和他之间的距离,跟他说话也变得无拘随意了许多。
他说话做事也自然愈加放得开,举手投足间俏皮又不失稳重。
在车上,他往往在拿着话筒正郑重跟我们讲解一些事情的兴头上看到他会突然将手一挥,示意司机师傅方向的及时调转。还会提醒司机瞅准时机赶到另一旅游车前面,嘴里大声嚷着:有一个和咱们抢用餐时间的家伙,赶上他。若后面的车又赶超前面,他会对着那辆车上的导游举起食指,迅速大幅度划出两个叉叉动作表示他的不满。当然,他解释说,都是很熟悉的同行,互相之间很了解,所以不会介意这样放肆的举动。我们都以此打趣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啥事滴水不漏。
一路行走的气氛,就这样以他处处的有趣言行变得轻松和愉快。
在谈起对佛教的认识上,他联想起了把父母从四川老家接到拉萨自己身边的一件往事。他的孝心和深刻认识让人动容。最后他情不自禁朗诵起了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之后,他不无肯定得出结论说,一个对待父母好的人,他就不会坏到哪里去。
这话,我们都信。
这个看起来活得极其放松洒脱的小伙子,让我们窥见了他深沉的一面。
以及,也会有的低沉时候。
在第二天从日喀则回拉萨的途中,他忽然沉默一阵对旁边的司机又像对自己说,等九月份带团不忙的时候,要到阿里或墨脱去,把身上的一些肮脏洗一洗,净化一番,修整好再回来。
他说,阿里和墨脱,质朴和纯净的地方,能带给心灵圣洁和美好……
导游小朱,我们懂他,但又似乎没有完全了解他。
但知道,他活得很精彩。
作者简介:李霞,女,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小品文选刊》《四川文学》《朔方》《广州文艺》《滇池》《文学港》《回族文学》《大地文学》《福建文学》《厦门文学》《青海湖》等刊。有作品被收入年度选本。获奖多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