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舒:打口带
这回团聚,闲谈中母亲不经意地说:家里还有你很多磁带啊,还能听吗?哦,那些磁带!那些曾经的心爱之物!那些已经废弃的却还被母亲仔细收藏的儿子的痕迹!我沉顿了片刻,缓缓地说:扔掉吧!占地方!要知道那不是仅仅几盒磁带,那是堆摞成山的音乐的尸骸啊!
俗话说败家不等天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败家方式。在别处极简的人必定在某个点上成为败家之人。
还在上学的时候,就是一盘ABBA的带子把我带入到了欧美音乐的台阶前。再加上有一次到位同学家看到整整齐齐码放的宝丽金百代等盒装专辑,才体会到原来音乐可以这么听。大学毕业伊始,刚刚有工资拿的我迫不及待开始买各种磁带。那时候国内真的欧美的音乐好少,只有经过官方引进来的诸如迈克尔杰克逊、菲尔科林斯、蒂芬妮、宠物店男孩等非常Pop的普及版本,除此外就是各种拼凑的经典金曲和选辑等等,音质之简陋,装帧之粗糙在现在看来都令人发指,可是在当时的我已经是如获至宝。不知道从那部香港电影中听到的英文老歌,可能是《以吻封缄》吧?一下子喜欢上了这类六十年代的腔调,固执地认为这种音乐才是值得保留下来的经典。不过还好这仅仅只是进阶的一个小梯子,接着又开始在市场上发现了更多地题材,更多的形式,比如打口带。
我猜现在很多孩子不可能明白何为打口带,也不会明白打口带这种音乐对当时的爱好者意味着什么。也科普一下吧:所谓打口带,成熟的欧美音乐市场一种版权制度的副产品。唱片公司在制作音乐专辑的时候,会根据市场的情况多出品一些数量,但由于跟歌手是按照实际的销售数量结算,因此在一张专辑卖得差不多了后,多出来的部分就要销毁掉,不做结算的部分。但是这销毁却有点名堂,这些磁带不会被虎门销烟一样丢到粉碎机里粉碎,而是在侧面轻轻地切割一个小口,然后按照低廉的价格甚至以废碎料的名义销售到欧美之外的地方,比如中国。既然成为打口带,说明在欧美已经热卖过了,而且未必是主流歌手的专辑。但是这也有个好处:总有些人喜欢非主流,于是一些地下乐队甚至丑闻缠身的乐队,倒在本土之外的地方找到了知音。其实时间对于当时的中国不是个问题,因为接触欧美音乐的人往往通过官方渠道买到的音乐更加滞后,因此到打口带里淘宝成为非常考验眼光和财力的一项任务。当然,通过倒腾打口带也使得为数不少的人发了财!毕竟这只是按份量称进来的货色,转手卖到六七块钱一盘,有的稀缺品种甚至几十块!要知道老子当年的月奖金才十来块钱,买不了两盘!为此老子不得不抓紧给厂子写些技术改造合理化建议啥的,赚点零花钱,外加上去各种报纸上码点儿小豆腐块,稿费就都乖乖地奉献给了磁带贩子了!
当然,找到当红乐手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不过枪花、皇后这些老NB贩子的作品还是有的,更有红辣椒甚至后来名声大噪的涅盘都在此初识,那时候柯特还没挂呢。很多乐队根本叫不出名字来,却提供了相当有趣的一些音乐体验,当时最喜欢的还是一套各种颜色的专辑,叫做《A VERY SPECIAL CHRISTMAS》,非常有趣。
时过境迁,打网络发轫,盒带的黄金季节就算过去了,慢慢地听歌的渠道变得多样了许多,打口带早就变成了一个特定时代的记忆浪花,可是现在想起来,却仍旧觉得如此亲切,黑色的基带掂在手里,彷佛就能明瞭其中音乐的好坏,(音乐也是有份量的!)感慨唏嘘啊。
关注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