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经方学员来稿选登—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口臭案
谢某,女,26岁,2016年10月17日因口臭迁延不愈就诊。
一诊:患者近一年来口臭,素喜辛辣,如方便面、麻辣烫、串串等。体型中等,黑而体弱,口臭、口干、口不苦、口渴、纳少,稍多食即容易腹胀,大便偏干,量少,小便正常,舌质红,苔黄厚,左右脉均细略弦。
分析:患者口臭,口干,不苦,口渴、舌质红,苔黄厚,喜食辛辣,胃火炽盛;纳少,多食即腹胀,为湿热阻碍中焦。
辨证:胃火炽盛,湿热阻焦。
处方:清胃散加减
生地黄15g、当归各10g、牡丹皮15g、黄连6g、升麻12g、广藿香20g、云苓20g、薏仁20g、滑石18g。4付,冷水浸泡30分钟,煮沸30分钟,煮两次,分3次喝完,每次200毫升。嘱患者饮食忌辛辣,以清淡为宜。
二诊:11月12日。自述服药后一周口臭略减,现口臭较前更甚,不可近人。鼻塞、流清涕,口干、不苦、口渴欲饮、纳少,稍多食即容易腹胀,大便偏干,量少,小便正常,舌质红,苔黄厚,左右脉均细略弦。
分析:时方未收效,不妨改变思路,改用经方治之。根据患者口臭、口苦为主诉,想起“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但觉得患者没有呕吐、胸胁胀闷等症,心生犹豫,又想起《伤寒论》关于小柴胡汤应用的条文中有“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便诊断为少阳证,患者又见口渴,此证可见于少阳证,无法确定口渴一证的属性,患者欲饮、大便偏干,素喜辛辣,考虑为阳明腑实证。鼻塞、流清涕,考虑为太阳表证。
辨证:太阳阳明少阳合病
处方:小柴胡汤、白虎汤加减。
柴胡根15g、太子参15g、黄芩10g、生姜三片(厚大如1元硬币)、大枣20g、黄连6g、石膏20g(先煮)、荆芥15g、苍耳子15g、辛夷15g、甘草6g,1付,煎煮与服药方法同前。
三诊:11月13日。口臭、口干、鼻塞流涕均减轻,饮食稍增,偶咳嗽,二便、苔脉基本同期前。
分析:太阳表证减轻,去荆芥、苍耳;主症减轻,表明辨证方向正确,石膏增至25g;仍咳嗽,考虑患者喜食辛辣油炸,加桑白皮15g。
处方:柴胡根15g、太子参15g、黄芩10g、生姜升片(厚大如1元硬币)、大枣20g、黄连6g、桑白皮15g、石膏25g(先煮)、辛夷15g、甘草6g,2付,煎煮、服药方法同前。
四诊:患者表示自觉口臭减去大半,口干基本消失,鼻塞流涕、咳嗽基本消失,大便较前通畅,唯舌苔黄厚不退,脉诊基本同前。苔黄厚考虑湿热,予川木通10g,车前草30g,去桑白皮、辛夷。
处方:柴胡根15g、太子参15g、黄芩10g、生姜升片(厚大如1元硬币)、大枣20g、黄连6g、桑白皮15g、石膏25g(先煮)、川木通10g、车前草30g甘草6g,2付,煎煮、服药方法同前。
2付药服完后,患者诉口臭消失,大便较前通畅,没有之前臭秽,舌苔明显消退,呈现薄白苔。笔者也未闻到其口臭之气。
点评:在门诊上治疗这些常见病,往往容易陷入惯性思维,比如本病案,笔者首先想到以清胃散治疗,时而有效时而无效,此时不妨调整思路,跳出圈外,另辟蹊径。《伤寒论》、《金匮要略》载方共计280方,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依辨证论治的原则而化裁出一系列方剂。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如何学习经方,如何学习后世诸多名方,这个问题令诸多初学者大伤脑筋,邓文斌老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与思索提出了广义经方学,以六经统御后世名方,思路新颖、返璞归真,确为后学者提供了一个进阶的路径。
【作者简介】
杨学明,男,广义经方学员,1984年出生,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杏林春堂国医馆医生。执业中医师、硕士研究生、中医、西医双学位、国家中级按摩师,崇尚治病求本、用药审因、标本兼治,潜心研究历代中医经典著作善于总结古人经验,并结合当代人群特殊生活习惯及体质,形成自己的诊疗风格,疗效确切;坚持学古参今,精通现代医疗检查方法,充分运用中医、西医的优势为患者谋求最大利益。
擅长范围:专攻肝炎、脂肪肝、肝硬化、慢支炎、肺气肿、哮喘、冠心病、儿科、男科、妇科常见病、疼痛科、癌症中晚期的中医治疗。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