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越活越“寡”

作者:哲学君
来源:哲学人生网(ID: zxrsnet)
清代学者颜元有一个著名的修身“三寡论”:
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寡欲以清心。
古人认为,人生在世应当净化自我,做到寡身、寡言、寡心,从而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深以为然。
人至中年,曲高和寡。唯有淡若清风,方能自在安宁,活得超然洒脱。
- 1 -
寡而不孤,是一种自由
几年前,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朋友曾向我倾诉。
他总是感到烦恼焦虑,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不知道该去哪儿,也不知道该做什么。
于是只好呼朋唤友热闹一番,也算是一群孤独患者的狂欢了。
可是久而久之,他却发现:
即使身在人群中,这种孤独感依然像毒液般侵入内心,无法褪去。
朋友的经历,让我想起了书籍《独处的充实》中的一个理论:
如何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自我呢?
就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他一个人待着时,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诚然,现代社会中的匆忙和喧闹,才恰恰暴露了人们内心的孤独与焦虑。
当我们学会不依靠外界的刺激和娱乐来麻痹自己,才真正解除灵魂的枷锁。
记得陈道明在《杨澜访谈录》里说过,自己一上酒桌应酬就感到煎熬。
除了不爱酒以外,更多还是因为他真的觉得没什么好说的,尤其和那些醉到神志不清的人。
后来,无论什么人约他,他都干脆推掉不去。
即使闲来无事,他也更愿意一个人呆在家里,弹弹钢琴,读读书,享受独处的时光。
很喜欢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的一句话: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人到中年,和而不群。我们喜欢独处,但并不孤独。
就像一百多年前,哲学家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的小木屋里独居两年多一样。
朋友们认为他一定孤独吧,可梭罗却觉得怡然自得。
梭罗说:
“即使是与最优秀的人相处也会使人厌倦,而在独处时,我做回了自己。”
生命本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
无论你赶赴多少热闹,跻身多少繁华,终将要脱下伪装,学会与自己相伴。
不迎合,不迁就。真切地感受聆听内在的声音,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由?
- 2 -
沉默寡言,是一种修行
最近,在梁实秋的《浮生若梦》中看到一个有趣的记载。
北宋时期,文臣刘器做事很有一套,每每有人来探望,他都不开口,有时候整整一天都没有一句话。
来客倦怠了想辞去,刘器也不应允。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刘器却答:
“能终日矜持端庄地坐着,而不东倒西歪打哈欠,这样的人,一百个当中难觅一二。而能够做到的,必定是贵人。”
梁实秋看到此记载后,想起一位沉默寡言的朋友,于是他有意要考察朋友的定力。
后来,朋友来看望他时,二人对默而坐,不交一语。
他递一听香烟,对方便接一支;他献一杯茶,对方便品一口,自始至终没说一句话。
而那次造访,梁实秋一直都无法忘怀。
两人既没有什么可说的,也没有离去的必要,一切都自然发生,自然结束,可谓是一场最惬意的交流。
周国平在《安静的位置》中写道:
比起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人,有时更喜欢和不爱说话的人待在一起。
那种“不用听废话,更不用逼自己讲废话的感觉,让人心情舒畅。
人生起伏跌宕,阅尽千帆才终于明白:
沉默,是人生最好的武器,也是最好的解药。
之前,在一本书中看到,作家贾平凹生平不喜多言。
最初是因为他不大会讲普通话,所以他更喜欢安静的听人讲话。
后来有一次,他同一位朋友去北京,朋友虽会讲普通话,但却有些口吃。
那天,正巧有一个同样口吃的路人上前问路,朋友一言不发,直到路人走后,朋友才解释道:
“人家也是口吃,我要回答了,那人以为我是在模仿戏弄。”
这次经历给了贾平凹极大启发。至此,他才明白:
原来,真正的会说话,不是善于言谈,而是适时沉默。
就像作家王小波所说的:
“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人生过半,经历过世事的纷繁复杂,才愈发懂得了沉默的乐趣。
而我们也终将学会让浮躁的心沉淀下来,以柔软舒适的姿态面对一切。
- 3 -
清心寡欲,是一种丰富
曾经听阿尔及尔地区的人说,他们当地有一种猴子,非常喜欢偷吃农民的大米。
后来农民根据它的特性,发明了一种捕捉方法。
他们把一个葫芦型的瓶子系在大树上,并在里面装满了猴子最爱吃的大米。
这种瓶子的设计,刚好可以让猴子把爪子伸进去。
但若想抓大米出来,则完全不可能,除非它能克制自己的欲望。
而这种猴子却十分贪婪,往往到第二天早晨,它都会死守在瓶子周围。
这让我想起了导演北野武的一句名言:
“人这种东西啊,不管外表修饰得多么光鲜亮丽,剥掉一层皮后就只剩下了一堆欲望。”
其实,每个人的前半生都像那只无法挣脱欲望的猴子。
人至中年,品尝过世间百态后,才终于理解:
生活真正的丰富是朴素与节制。
音乐人李健凭借《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等节目爆红的时候。
很多商演和广告都找上了李健,但他却拒绝了一切活动,躲起来了,专心做音乐。
有人说李健难得,拒绝名利。
但他却说:“我不是拒绝名利,只是不想让名利消耗对生活的热情。”
一直以来,李健都是娱乐圈的一股清流。
任凭外界如何浮躁喧嚣,他都始终过着低调宁静的生活。
很多人不知道,李健曾经是水木年华的一员,但在水木年华最火的时期,李健却淡然退出。
他说:“所有的音乐都是动次打次,很燥,很喧嚣。我就想做一些比较安静的音乐。”
于是,他远离名利场,在一片麦田的郊区里写下了《风吹麦浪》。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半生已过,宁静致远。
我们终将学会清除内心的杂念,感受这人间的至味清欢。
杨绛先生曾经说过: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到了一定年纪后,就会明白:
寡身,才有欢愉;寡言,才是智慧;寡心,才懂拥有。
余生不易,愿你我都能学会向内探索,摈除繁杂,与心灵深处的自己对话。

正能量∣成就每个人的生命有所不同
关注我们,和百万人共同成长
(0)

相关推荐

  • 独处,是一个人最难得的修养

    文 / 文惺 有人曾说:"未被占据的空间和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未被占据的时间具有最高的价值." 周国平也曾说:"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 独处,是一个 ...

  • 《西游记》里孙悟空的一首诗,道破了人生辛酸,人不如猴

    导语:<西游记>里孙悟空的一首诗,道破了人生辛酸,人不如猴 我们在看名著的时候,能发现书中有很多诗词,这是在影视剧中体会不到的,在<西游记>这本著作中,除了光怪流离的神仙打架外 ...

  • ​夜读 | 人生,有两件事最难得

    名家画廊 | 陆抑非(1908年-1997年),江苏常熟人,是中国现当代杰出的画家和卓越的美术教育家. 所谓的幸福,不过是内心看待世界的角度. 人生在世,有两件事最为难得. 一是知足,二是感恩. 知足 ...

  • 人到中年,越活越“寡”(深度好文)

    作者:哲学君 来源:哲学人生网(ID: zxrsnet) 清代学者颜元有一个著名的修身"三寡论": 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寡欲以清心. 古人认为,人生在世应当净化自我,做到寡身. ...

  • 人到中年,越活越“寡”(通透)

    来源 | 有书( youshu925) 作者 | 有书曾小鱼 人到中年,半生已过. 年青的稚气逐渐褪去,留下的是岁月涤荡后的沉稳与淡然. 梁实秋在<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中写道:"中 ...

  • 人到中年,想要越活越年轻,请逼自己养成这些好习惯

    其实每个人都很害怕衰老,对于女人来说,过了三十岁之后,更是害怕提及年龄,巴不得一直停留在青春的岁月里. 可是时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该经历的都是要经历的,只是有的人能够及时调整心态,永远不放弃对生 ...

  • 人生, 是一个越活越寡的过程

    点击加载图片 -01- 人生,就是一个越活越寡的过程. 很多人感叹:越长大,越孤单.身边朋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往. 作家苏岑说过:"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若他们走进不了你内心,就只会把你 ...

  • 人到中年,不说“五话”,越活越顺

    你的命不好,往往是你的嘴不好.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祸害别人的话,其实也是祸害自己的话. 作为中年人,应该为自己加油鼓劲,不能沮丧地活着.做一个心中有光的人,那么生命就会灼灼放光. 人到中年,不说这& ...

  • 鬼谷子:人到中年不甘平庸,背会二句口诀,越过越好,越活越顺!

    人到中年,应该活得洒脱:不想做的事,就拒绝:做不到的事,别勉强:不喜欢的人,就远离:不喜欢的话,就不听.人生有限的时间,无须用来讨好别人,而是应该善待自己. 春秋战国时期的传奇人物鬼谷子,就曾经隐居避 ...

  • 人到中年,会越活越“抠”(很现实)

    文|凌小麦 写最暖心的文字,治愈孤寂的心,关注我,温暖你. -01- 年纪越大,经历的越多,所要顾及的事情越多,胆子也就变得越小. 也许,在到这个年龄之前,自己都没有想过,对未来无所畏惧,在某一天竟然 ...

  • 人到中年,想要越活越开心,这个建议请你收好

    人到中年,想要越活越开心,这个建议请你收好

  • 人到中年,要舍得扔掉2样东西,否则会越活越糟糕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过一句话,在30岁之前要玩命的做加法,要去尝试,但是到了30岁以后,就要学会做减法. 为什么到了30岁以后要做减法呢? 因为在30岁之前,我们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