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被“儿子”刺痛:我跟他没什么好说的
前段时间大火的电影《流浪地球》有个片段:
吴京饰演的刘培强在太空请求“呼叫直系亲属”,21岁的儿子刘启愤怒拒绝:“跟他有什么好说的!”
▲电影《流浪地球》图片
对此情节,刘启的饰演者屈楚萧解释:“他不是要求更多,就是想要陪伴而已。”(电影里,吴京饰演的父亲刘培强为执行任务17年没陪伴儿子刘启,导致儿子产生怨恨。)
吴京则说,刘培强这个角色,让自己产生了很强的失落感。
他时常想到自己好久没有回家,错过了太多儿子成长的瞬间。他也害怕有一天,孩子进入青春期,和他走得越来越远。
众所周知,吴京这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变。
从前他是拼命三郎,现在只要没有工作他就主动陪伴孩子。妻子谢楠的微博上,有很多他和孩子的温馨画面。
即便这样一位主动陪娃的爸爸,还是担心自己的陪伴不够。因为他了解孩子对爸爸陪伴的渴求,而陪伴越多,孩子才越有安全感,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也越大。
最近,被一个韩国综艺节目吓到了。
节目中,主持人问了孩子一个两难问题:“富有但忙碌的父母和贫穷但顾家的父母,你选谁?”
一个小帅哥说:“我选有钱人当父母,如果没有钱,即便再顾家,因为穷,留下的都是不好的回忆。”
真是字字戳心。但这只是节目效果,现实生活中,孩子会怎么选呢?
《奇葩说》节目组做过一个测试,先是让几个孩子挑选最喜欢的玩具,然后问孩子:“玩具和爸爸陪你一天,你选哪个?”
孩子们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爸爸,“爸爸平时陪我的少,我想让他陪我。”
许多爸爸误以为管孩子是妈妈的事,自己参与不上,只需要把钱拿回家就好。事实上,对孩子来说,爸爸的陪伴,妈妈代替不了,物质也搪塞不了。
爸爸的陪伴,是对孩子一生最好的馈赠。
著名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如父如子》,刻画了两位爸爸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一位爸爸叫良多,是职场精英,每天都加班,很晚才回家。
他几乎没有时间陪家人,他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把孩子送进私立小学,上昂贵的面试补习班。
这样的家庭,物质丰裕,令人羡慕。
但儿子庆多和爸爸的关系并不亲密,也没有爸爸期望的那样优秀。
他不喜欢弹钢琴,也无法赢得比赛,但为了满足爸爸的期盼,一直坚持练琴。
爸爸周末不能带他玩,他静静拍下爸爸的照片,当做陪伴。
当知道出生时被抱错,要换回原来的家庭时,他也只是缩在被子里,无声地隐藏情绪,顺从地接受安排。
他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和懂事,让人心痛。
而《如父如子》里另外一位爸爸,即庆多的亲生父亲斋木养育的另外一个孩子琉晴却不一样。
▲相比左边低头胆怯的庆多
右边琉晴却显得更开朗
斋木开着小小的电器店,天性乐观,他认为,父亲是无人能替代的工作,愿意把时间慷慨地花在家人身上。
他会陪着儿子琉晴一起玩耍、一起泡澡、一起吃饭谈天。虽然经济上不富裕,但生活却很丰富。
与庆多相比,被抱错的琉晴性格爽朗,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做出顺应内心的行动。
换回庆多的家庭后,琉晴非常不适应。在“向流星许愿”的游戏里,他坦然说出“要回家”的愿望。
最后,付诸行动一个人勇敢地回到斋木的电器店。
《忙碌的爸爸也能做好爸爸》一书提到,爸爸的陪伴能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与尊重,帮孩子建立勇敢、乐观、自信的品格,让孩子拥有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小时,孩子被爸爸好好地爱与陪伴。
长大,孩子才足够自信,勇于迎接成长路上的挑战。
爸爸的陪伴,是孩子一生最温暖的底色。
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是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无数的研究表明,爸爸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英国的纽卡斯尔大学对17000个英国婴儿进行了11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经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比更少与父亲相处的孩子聪明。
奥地利心理学会对100个成功人士进行调查,发现其中80%的人成功的原因来自于父亲的陪伴和教导。
为什么父亲的陪伴对孩子的影响力这么大?因为父亲的陪伴方式和母亲不同。
被爸爸陪伴的孩子,语言能力发展更快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调查了92个家庭,发现母亲在照顾和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更倾向于使用孩子熟悉的词汇,而父亲则更多地使用孩子陌生的词汇和更复杂的句子。
被爸爸陪伴的孩子,健商和情商更高
心理学家罗斯帕克跟踪调查了美国加州390个家庭,发现母亲跟孩子玩的方式更模式化,孩子的兴奋度较低,父亲则更倾向于带孩子玩激烈的运动,比如摔跤、捉迷藏等,并由此教他们如何协调自己的身体以及控制情绪。
被爸爸陪伴的孩子,更独立
爸爸不会事事都替孩子做,更愿意让孩子自己去做。爸爸和孩子的互动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被爸爸陪伴的孩子,格局更大
著名投资家巴菲特在接受采访时说,“父亲是我人生最好的礼物。”
他回忆,父亲对他既有言传,也有身教。
小时候做错事,父亲并不责备他,而是给他信心和鼓励。
他热爱读书和投资,也是深受父亲影响。10岁时,他第一次在父亲办公室读到投资类书籍,此后,在父亲的鼓励下,他把办公室的书看了个遍。
弗洛伊德说过:“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在心理认知上,母亲代表家庭,父亲则象征这社会。
父亲能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向外探索,帮助孩子建立规范和规则,形成高度的自我认同和自信。
爸爸的陪伴,能让孩子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学会借助自己的力量茁壮成长。
有爸爸陪伴的孩子,人生有更多的可能。
爸爸的陪伴,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曾经看过一本书,叫《爸爸军团》。
该书作者是美国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布鲁斯·费勒,当他的生活如日中天之际,被确诊患上骨肉癌。
这意味着,他无法作为双胞胎女儿的后盾,陪伴她们长大。
他决定,在撒手人寰前指定6位男性好友组成“爸爸军团”,代替自己做女儿的人生指导。
他和爸爸军团一起,列出了由爸爸传递给孩子更有效的10个财富:
做个行者,不做观光客,敢于追求未知的挑战;
永远做真实的自己,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遇到危险时,要接纳恐惧感,让它为你的目标服务;
……
他还写下了一些希望陪伴孩子完成、能塑造孩子品格的事情:
不定时探讨一个话题,聆听她们的倾诉,解答她们的问题,告诉她们身为人父的想法和考虑,给予孩子有力的引领;
偶尔小奢侈地宠爱孩子,送一些新奇可爱的礼物,让孩子明白自己一直有人爱,也值得被爱。
为什么一定要找6位爸爸来做这些事?因为有些事,爸爸来做更有效。
爸爸的陪孩子聊天,可以给孩子人生方向和格局;
爸爸带男孩冒险,可以给男孩勇气和创造力;
爸爸对女孩宠爱,让女孩更自信,未来婚姻更幸福;
孩子的成长,需要妈妈温暖的怀抱,更需要爸爸强壮有力的臂膀和引领。
有人说:“放下工作养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
其实,工作和陪伴孩子不是一道单选题,而是一道全选题。
就像电影《如父如子》里斋木对良多所说:“父亲也是无人能取代的工作吧。”
挣钱养家是工作,陪伴孩子也是父亲的职责。
那么,职场爸爸怎样才能既把工作做好,又有效陪伴孩子?
西澳大学“好爸爸养成计划”发起人布鲁斯·罗宾森教授,给出了几点建议:
提高陪伴的质量
时刻记得孩子更需要你,提高工作效率,推掉不必要应酬和娱乐。
每天早起一点,在孩子心情最好的时间,和孩子聊聊天,送孩子上学。每周固定与家人共进晚餐,在餐桌上把时间交给孩子,仔细聆听他们的事情。
注重生活的仪式感
把孩子的重要活动放进日程表,尽量参与孩子的重要时刻。比如生日会、运动会、比赛等,表达对孩子的爱与尊重。
不时为孩子创造一些小惊喜,比如看电影、郊游等,营造快乐的家庭氛围。每当忙完一段时间,不要忘记带全家人去度假。
出差也要做个好爸爸
提前告知孩子出差原因,让孩子了解爸爸的工作,给予孩子尊重的感受。出差的途中,保持和孩子的沟通和分享。
与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玩寻宝游戏。爸爸预先藏好孩子喜欢的礼物,出差期间,每天给孩子一条线索,让孩子去寻找。这对孩子来说,是很酷的体验。
常言道,父爱如山。
父亲的爱不应仅仅体现在努力工作,只留给孩子山的背影。
父亲的爱更应该是给孩子有质量的陪伴,给予孩子笑脸,温暖孩子内心,照亮孩子前程。
*作者简介:萌妈不是虎妈,名校MBA二宝妈。一枚左手从事行政工作,右手撰写育儿文章的斜杠妈妈。正面管教践行者,分享有趣有料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