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款知名薯片检出致癌物超标,还能不能快乐地吃薯片了?

近日,深圳市消委会抽检了市面上15款薯片,结果掀起轩然大波:

其中7款薯片中的丙烯酰胺含量高于欧盟设定的基准水平值(750μg/kg),更有三款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超过2000微克每千克。随即,三个品牌回应称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来源:澎湃新闻

而丙烯酰胺早已被列入世卫组织发布的“2A级致癌物清单”之中,一时间,网络上展开了“还能不能快乐地吃薯片”大讨论,毕竟,薯片虽然美味,小命却更为重要啊……

薯片致癌?别急着下结论

在经科普中国审核过的百度百科介绍中显示,丙烯酰胺具有神经毒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免疫毒性及潜在致癌性,其中神经毒性已在人体中得到证实,也曾有报道的中毒病例,尤其在涉及职业暴露(如饮水净化、污水处理、造纸等)的行业中出现。
除了职业暴露,膳食中的丙烯酰胺主要来自于食材本身的还原糖(如葡萄糖和果糖)和氨基酸(天门冬氨酸)在高温下发生美拉德反应而产生。
1994年,基于充足的动物试验显示,丙烯酰胺属于基因致癌物质和神经毒性物质,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归入2A级致癌物。
2A级致癌物指的是: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但对动物的致癌性证据充分。这个等级的致癌物,除了丙烯酰胺外,还有大几十种,比如化疗药物阿霉素和顺铂、人乳头瘤病毒68型(HPV68)、木材燃料、家用燃烧排放的废物、无机铅化合物、疟原虫、非砷杀虫剂,等等。
既然丙烯酰胺尚未有可靠证据证实对人类有明确的致癌性,那么简单地说“吃薯片致癌”,显然不严谨。
举个例子,每年科研人员关于癌症治疗的相关研究,都有非常多在动物试验阶段消灭癌细胞、防止复发等效果极为理想的项目。但到了人体临床试验阶段,绝大多数研究都会因为各种原因折戟沉沙,能在人体中有合格反应的,寥寥无几。因此动物试验结果,和对人的影响,完全还有十万八千里之遥。
况且饮食中产生丙烯酰胺的途径并非只有薯片,比如普通家庭在高温烹饪(爆炒、烧烤等)过程中,也常会产生这种物质。所以说,这口致癌的大锅,薯片君真地背不动……
当然,薯片毫无疑问属于不健康的加工食品,很多品牌会存在高脂(油炸型)、高钠、高热量等问题,经常吃会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等问题,这个没任何问题。
尤其对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很容易影响到营养均衡摄入,因此爸爸妈妈们请尽量让孩子少吃或不吃。

常见的饮食相关1级致癌物

除了丙烯酰胺,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更猛的1级致癌物。下面我们来看看,哪些1级致癌物,与我们日常的饮食密切相关。
  •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具有超高的毒性,难以通过常规烹饪方式破坏,比砒霜凶猛得多。进入人体后,会大幅增加肝癌风险。当然,过量的话,一般人往往没机会撑到肝癌发生就……
像泡发过久的木耳,霉变的粮油作物(花生、玉米、米面等),发苦的坚果等,都很可能有这种剧毒致癌物藏身其中。
  • 酒精
酒精本身不直接致癌,正常情况下喝下去,会被人体代谢为乙醛,之后再进一步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但一些人对乙醛的代谢很慢,这就导致滞留在体内的乙醛会伤害到人体,增加致癌风险。像现实中一喝酒就脸红的人,就属于这类乙醛代谢慢的,因此千万别给这类人劝酒(不劝任何人酒,更文明)。
酒精还会损伤到胃粘膜,如果本身自带胃溃疡、胃炎,则损伤更重,久而久之也会导致胃癌风险增加。
此外,酒精还会影响到人体脂肪代谢,加重肝脏负担,导致肝内脂肪堆积,之后可能进展为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而再往下走一步,就是肝癌了。
  • 槟榔
槟榔的致癌性已被广泛认可,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嚼槟榔的过程中,会物理性损伤口腔粘膜和牙齿(槟榔过于粗糙),久而久之发生癌变;同时槟榔中含有的多种化合物(包括生物碱)可以直接杀死口腔细胞,并导致炎症。
在长期经由物理+化学的双重打击下,脆弱的口腔粘膜发生癌变的几率,自然大大增加。
来源:央视新闻频道
  • 苯并芘
苯并芘是具有代表性的强致癌物质,在日常饮食中,当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烧焦时会产生这种物质。
比如说家家都在用的食用油,如果企业只追求对油脂的香味,忽视了加工安全,用高温炒籽,结果就可能会导致油中的苯并芘超标。
又比如街边烟熏火燎的烧烤摊,当油脂滴落到炭火上发出滋滋声响,飘出诱人的香气时,随之而来的还有苯并芘、杂环胺等致癌物质。
  • 中国式咸鱼
中国式咸鱼主要的致癌风险,在于鱼肉经过高浓度的盐腌渍,会生成许多亚硝酸盐类物质,而它们在胃的酸性环境中会转变为强致癌物亚硝胺类物质,比如亚硝基二甲胺。
中式咸鱼对应的主要患癌风险是鼻咽癌。此外,大量的盐分也会破坏胃粘膜,增加胃炎风险,久而久之也可能增加胃癌风险。
因此,类似的高盐腌制类食物如熏肉、腊肉、腌制蔬菜等食物,也应该控制好量,不宜多吃。

管住嘴,就不得癌症了吗?

 
很遗憾,管住嘴,也不能保证不得癌。
在现实中,很多生活极其自律,不吃任何可能致癌的食物,做饭只用蒸、炖、煮等烹饪方法,热爱健身、运动的人,依然会有不少患癌的病例出现。这是为什么?
答案是:癌症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远不止饮食这一方面。
时至今日,人类对大多数癌症的了解仍未完全清晰,不过随着医学研究不断发展,一部分癌症的相关因素,已初露端倪。
比如有的人患癌,受基因遗传方面的影响较大。典型的有家族性结肠腺瘤息肉病患者,因为携带胚系细胞APC的基因突变,他们很多会最终进展为大肠癌;还有携带BRCA突变的女性,有着远高于不携带者的乳腺癌发生风险……
还有一部分自体免疫系统存在缺陷的人,更容易患癌。比如艾滋病患者,与一般人相比,罹患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风险更高一些。
某些癌症还与人体激素水平异常相关,比如乳腺癌。因此在乳腺癌治疗中,存在一种名为内分泌治疗的方法。
以上的这些都属于内源性因素,也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而抽烟喝酒、遭受电离辐射、感染细菌和病毒、受到物理性损伤等,这些外源性因素也会与癌症相关联。
除了这些,年龄的自然增长以及DNA随机性复制出错(简单说就是坏运气),也与癌症有关。但这两点,显然是人力无法改变的。
不过,不吃或少吃致癌性的食物,虽不能阻挡所有风险,但是肯定比什么都不做要强得多。尤其对于存在更高风险的癌症高危人群(比如有癌症家族史的人、老年人、职业暴露者),收益非常大。

早期筛查体检,填补防癌空缺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像规避生活中的致癌物、合理运动、规律的作息等都属于一级预防,可以减少一定程度外界对人体的损害;而二级预防是通过规范、可靠的癌症早期筛查,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让癌症变成一种可治愈的疾病。
事实上,大多数癌症如果能在尚未发生淋巴、血液系统转移的早期阶段发现,是有很大机会通过手术或精准放疗得到根治的。
这一点在我们的邻国日本早已得到证实。
通过全民覆盖的精密癌筛体检,让因人口老龄化导致癌症较为高发的日本,其国民能在病灶尚未转移的早期阶段检出问题,从而得到良好的预后,因此并不会“谈癌色变”。
《日本经济新闻》曾报道,通过对日本劳动人员中的癌症患者调查显示,75%的患者没有因为患癌而离职,其中又有80%表示他们的治疗没有影响现在的工作,两者可以兼顾。
 
 
也许有人会说,我也每年做体检,一定不会直接查出晚期癌。但你所理解的“体检”,可能和“精密癌筛体检”不是一回事。“普通体检不能发现早期癌症”,这基本已经是业内共知。那么,什么样的体检才能真正有效防癌呢?

我们将其定义为——“医疗级”体检,具备以下特点:

  • 在高水平的正规医院,而非商业体检机构实施体检;
  • 每一项检查,都由具备相关资质的专业医学技术人员来操作;
  • 体检前有专业医师问诊,体检结束后有专业解读;
  • 控制体检人数,保障检查时长,杜绝“流水式”作业;
  • 发现问题时,可以无缝对接专科诊疗,给出解决方案。
参考来源: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806927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99%E7%83%AF%E9%85%B0%E8%83%BA/3049396?fr=aladdin
https://www.sohu.com/a/333123126_100093003
https://news.mydrivers.com/1/556/556770.htm
http://ln.people.com.cn/n/2014/0115/c346926-20396044.html
如果觉得有用,就给小编点个“在看”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