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刘兴军教授:科研工作需要敏锐度
“材料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从不同工具到衣着,材料成为社会地位与身份的符号,也蕴涵了人类对美学的思考;不同的材料特性引发了人类的新需求,而需求产生的贸易促进了跨文明的联系,丝绸之路的出现,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材料也鼓励了人类经验的传承与演进,当纸张取代了牛皮与竹篇,人类方能真正的累积并扩散智识而不致在历史长河中重复过去的老路。”——刘兴军
刘兴军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厦门大学材料学院院长,福建省材料基因重点实验室主任,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教育经历
1995.4-1998.3日本东北大学材料科学工学博士
1985.9-1988.2中国东北大学材料科学工学硕士
1979.9-1983.8中国东北大学金属材料工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05.1至今厦门大学,教授、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7.5至2017.9 厦门大学,材料学院院长
2007.8至今厦门市高性能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3至今海峡(厦门)新材料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
2012至今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金属学会副理事长
2012.12至今厦门-台北科技产业联盟副理事长
2012.4至今海峡两岸新材料科技发展中心主任
2007至今国际合金相图委员会中国委员
2005.1-2008.12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00.4-2004.12日本东北大学,副教授
1998.4-2000.3日本新能源工业技术研究机构,项目首席研究员
1992.12-1994.9中国东北大学,副教授
1990.1-1992.11中国东北大学,讲师
1988.2-1989.12中国东北大学,助教
1983.9-1985.8中国沈阳标准件公司,助理工程师
研究领域
相图与相变、计算材料学、金属材料及功能材料等,研究兴趣涉及电子封装材料、复合材料、非晶材料、高温合金、稀土材料等。
主要科研成果
已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73计划课题、973重大基础前期研究项目、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教育部高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培育资金项目、中日政府国际合作项目、国际铜合金协会资助项目和日本通产省重点资助项目等近20项。已在Science、Physical Review Letters、Acta Materialia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6项。获得2012年度福建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第一发明人)、2011福建省“优秀留学人员”称号、2007中国侨联科技创新人才奖、APDIC Best Paper Award、国际金属组织竞赛荣誉奖、日本金属学会技术开发奖、日本金属学会金属组织佳作奖、日本铜合金协会优秀论文奖、国际电子封装会议优秀论文奖等奖项。
科研工作需要敏锐度
有时一个科学的发现是偶然的。刘兴军教授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并且一不小心发表了一篇Science。刘兴军教授说:“我们发现合金材料在高温熔融状态下采用液相喷雾法,在常规重力条件下会自组装成卵状粉体材料,类似鸡蛋一样的结构。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在当时都不能描述清楚,而我们抓住这一有趣的现象,从理论、设计、模拟各方面深入的挖掘,终于解释清楚形成卵状多层复合粉体材料的原理,这一成果在Science上发表(2002,297:990-993)。”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平时就要储备大量的科研知识,在研究过程中,一旦有和常规不一样的现象发生,要非常敏锐地抓住并深入研究,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刘兴军教授认为做科研和挖井是一个道理,需要持之以恒。他认为创新并不难,只是需要深入地挖掘和持续地坚持,挖出成果就是创新。其实,细细推敲起来,做任何事都需要刘兴军教授讲的“挖井”精神,不能挖了一点一看没什么收获就放弃了,坚持下去,总会挖出点什么来。
参考来源:
厦门大学官网
新材料在线.独家专访厦大材料学院院长刘兴军:材料,给文明留一道印记
李丹.科研需要挖井精神——访材料设计专家,厦门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刘兴军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