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对联选粹:凡事都有恰好处,此心总无不敬时

清代学者、书法家梁山舟(1723-1815)有这样一幅墨迹:

凡事都有恰好处,此心总无不敬时。

几年前第一次看到这副对联的时候,兴奋得不得了,一拍桌子,把同事们吓了一大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起了给孩子起名的事。

记得孩子快出生的那段时间,只要有空,自己就拿起字典来翻,想找一个字面上很普通、但寓意很深刻的词。之所以翻字典,就是想偶遇惊喜。最后找到了“敬”、“宜”这两个字。那时候,谷歌也才成立不久,网上还搜不到多少内容。后来网上能搜得多了,才发现这个名字早有人用过了,比如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

当时起“敬”、“宜”这两个字的时候,想的就是这副对联的意思,也就是:

对什么事情都要严肃认真,都要当回事儿,尽可能把它处理得恰到好处。

这几年一直在听“得到APP”,发现“得到”虽然也讲知识,但更多的是在讲智慧。而智慧,其实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努力寻求此时此地、此情此境的“恰好处”。

比如“得到”的老板罗胖说:

我们上驾校学习开车,先学交规,学汽车的机械原理,这都是主观世界的事,你会学到很多原则。但是一旦进了车、上了路,原则的用处就不大了。开车的每一刻,你说是向左打方向盘好,还是向右打方向盘好?都不对,开车实践讲究的是“刚刚好”,不左也不右,这就是中庸。

思想隐士熊逸说:

在孔子看来,“中庸”是最高的修养,它意味着“无过无不及”,也就是说,一切都刚刚好,恰如其分。好比吃毛肚,火候最讲究,差一丁点就不熟,过一丁点就咬不动。

用毛肚打比方并非对圣贤不敬。《中庸》有名言:“道不远人”,真理始终就在我们身边。那我就继续用毛肚打比方了:如果毛肚店要找形象代言人,那么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最合适不过。韩愈,字退之。“愈”的意思是“超过”,出类拔萃当然是好的,但不可过头,所以需要“退之”。这一进一退之间,就是中庸。

万维钢老师还讲过一个“清蒸鱼”的例子,把这个努力寻求“恰好处”的过程、说得更接地气:

说有个叫查尔斯的加拿大华裔,每年都会回香港跟母亲小住一段时间。他母亲有个保姆,非常善于做清蒸鱼。清蒸鱼这个菜很讲究火候,而保姆已经掌握了最优解:她每次都是买一条一斤大小的鱼,蒸正好6分钟。

查尔斯回到加拿大想自己也做做清蒸鱼吃,可是现在参数都变了。加拿大的鱼比较大,一条差不多有一斤半,而且炉灶跟香港的不一样,查尔斯必须重新测定最佳蒸鱼时间。经过反复对比,他发现9分钟是正好把鱼蒸熟的时间。

可是查尔斯蒸出来的鱼怎么也不如香港保姆蒸的好吃,主要表现是肉质太硬。查尔斯发现少蒸一会儿的话,倒是能让肉软一点,但是时间短了肉又不熟。这可怎么办呢?

查尔斯观察到,他每次蒸完鱼,那个放鱼的盘子里都有大量的水,这是香港保姆蒸鱼所没有的现象。这些水是哪来的呢?难道都是水蒸气遇到锅盖冷凝出来的吗?

于是他做了个实验,不放鱼只蒸盘子,结果9分钟后,盘子里只有1立方厘米的水 —— 而蒸鱼的时候盘子里会有50立方厘米的水。由此可见盘里的水显然不是来自水蒸气,而是鱼肉里自带的水!

肉质偏硬的原因找到了。肯定是肉纤维在受热的情况下会收缩,自己挤出了水分,导致鱼越蒸越硬。那么解决思路就是必须减少蒸鱼的时间,而这就意味着必须加大火候,让鱼肉快点熟。

查尔斯想办法加大了蒸锅的火力,改成蒸8分钟,结果鱼肉果然没那么硬了。

大家看,在这个蒸鱼的例子中,有鱼的重量、火的大小、加热时间等3个因素,这3个因素,就是一个多元思维模型。

投资大亨查理·芒格最推崇多元思维模型——对于复杂的事情,你得从多个维度全面考虑,各个维度“恰好”的配合,才能保证总体的“最优”。

比如领袖去重庆谈判,好多人会说,他们根本没有和谈的诚意,咱们还跟他们谈个啥呀?领袖说:既要打,也要谈,既要争,也要让,同时谈判还能戳破对方的和平谎言,争取国际国内更多力量的支持,又能给我们准备打仗争取宝贵的时间。大家看,这就是多元思维,就是在追求各方面因素组合的“恰好处”。

再比如我国法制实行的二审终审制,这种制度能完全杜绝冤假错案吗?答案是不可能,因为法律除了追求公平正义外,还要考虑司法成本、司法效率、司法权威(审判如果一再被否定,司法就容易失去权威,初审也就可能更加草率),在这些因素与公平正义的共同制约下,二审终审制或许就是当前情况下的最优解。

还有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例子,就是我们做饭放油、盐、酱、醋,为了给自己味蕾最佳的体验,也要组合得“恰好”,也是一个多元思维模型。

最后,再请大家看个东西:

这是个有18个旋翼的载人飞机,它在飞行中,每一个旋翼的角度、转速都要配合得“恰好”,才能保障飞机的灵活升降、转向、加速减速等。大家看,这不也是一个“多元思维”的绝佳“模型”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