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老建筑-南京:燕子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燕子矶
燕子矶作为长江三大名矶之首,有着“万里长江第一矶”的称号,位于南京市主城区北郊观音门外,长江三大名矶之一,是岩山东北的一支。海拔36米,山石直立江上,三面临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故名为燕子矶。古代是重要渡口。
康熙、乾隆二帝下江南时,均在此停留。乾隆帝在此书有“燕子矶”碑。“燕矶夕照”为清初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燕子矶附近有弘济寺、观音阁等建筑。岩山有12洞,为江水冲击而成,大多是悬崖绝壁。其中以三台洞最为深广曲深。鸦片战争时,英国军队由燕子矶登陆,直逼南京;二战时,日寇在此江滩处集中屠杀南京同胞数万人。
登临矶头,看滚滚长江,浩浩荡荡,一泻千里,蔚为壮观。西面长江大桥如彩虹横跨江上,尤其是月夜,皓月当空,江面波光粼粼,江帆点点。
燕子矶历史文化悠久,东晋时,矶上就建有大观亭,唐代大诗人李白出蜀云游,东下金陵,以"吞江醉石"绘矶石雄姿;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登燕子矶曾留下多篇传世诗句。现位于矶巅石碑上的碑文,即为乾隆1751年,1757年,1762年所亲笔御书。园内景色玲珑秀丽,险峻而轻盈。景点主要有御碑亭,劝试碑和酒樽石等。主要景观有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燕矶夕照"和矶巅凌空观二桥。摩崖石刻和遇难同胞纪念碑。
图片翻拍
燕矶夕照
燕子矶突兀江面,三面悬绝,远眺似石燕掠江,因此得名。燕子矶总扼大江,地势险要,矶下惊涛拍石,汹涌澎湃,是重要的长江渡口和军事重地。被世人称为万里长江第一矶。黄昏时分,夕霞满天,江流滚滚,印照赤壁,呈现出“燕矶夕照”的美景。
沿江溶洞
在燕子矶西南方沿江的悬崖上有若干个石灰岩溶洞,古时游记中称为岩山12洞,大都是悬崖绝壁,为江水冲击而成。其中主要的有头台洞、观音洞、二台洞和三台洞。头台洞距燕子矶约1 公里,洞内钟乳石奇形怪状,观音洞与之毗邻。其他诸洞景观亦大同小异。三台洞中有观音泉、小有天等名胜;洞右有石梯,可达一线天;再上有石阶百级,飞阁凌空,别开境界。
燕子矶与毗邻的沿江幕府山岩山十二洞开成了一组秀丽的自然山水书卷,是六朝古都著名的风景名胜。在古金陵四十八景中,就占六景:“燕矶夕照“、“永济江流”、“嘉善闻经”、“化龙雨地”、“幕府登高”、“达摩古洞”。
南巡蹬道
历史事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巡视全国就是从这里南下的;南朝梁末,北齐军渡江南进,陈霸先率军出此山拒战,大破北齐军;在宋金战争时,八卦洲就是黄天荡,当年宋朝军队在这里大败了金兀术;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沿江一路烧杀,攻南京时首先在燕子矶登陆,入观音门,去迈皋桥,占天堡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王侯登临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南下集庆时,就是从这里登陆。观音阁旁悬壁上,原有铁索穿石而挂,传为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系舟之处。观音阁旁的平台,传为明太祖皇后马娘娘的梳妆台遗址。
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三次登燕子矶。公元1751年暮春,当首次来游燕子矶时,即被这里的壮丽景色所陶醉,乘兴作诗一首七绝:“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并亲笔御书“燕子矶”三个楷书大字,地方官府制成巨型御牌,造亭一座,屹立在燕子矶山峰这巅。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间,侵华日军在此地的江滩集体屠杀50000名以上中国人,使这里成为南京大屠杀的主要屠杀场地之一,为纪念在此地受害的中国人,在今天的燕子矶公园内立有燕子矶江滩遇难同胞纪念碑。大屠杀纪念碑。
南京城破后,日军一个骑兵营尾随逃难军民追到燕子矶。当时正值枯水季节,江面上的渡船早就逃到江北,数万逃难人群一时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日本骑兵当时带着轻机枪,他们把枪架在燕子矶一带的山头上,对着江边人群就是一阵猛烈的扫射,难民一片惊慌,四处逃散,妇女、儿童和老人被践踏者不计其数。有的人躲进了芦苇荡,但很快遭到了日军密集的扫射,中弹者不计其数。
据资料记载,在这场血腥的屠杀中,有5万多同胞血染江滩,“所有的尸体,或漂浮江面,水为之赤;或堆积沙滩,雨淋日晒。直到次年春夏之交,此处积尸,还无人过问,臭恶气味,远闻数里之外。”
在燕子矶山上临崖处,有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手书:“想一想,死不得”的石碑一块,背面尚有几行春风化雨,暖人心脾的劝诫语。这是当年在燕子矶乡晓庄村办学期间,听说经常有失意人来矶头跳崖,他十分婉惜,于是便带着学生在此竖了劝诫碑,此后确实感化劝导了许多失意轻生者。
摩岩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