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绘本阅读指向写作,以《胆小的老鼠》为例

绘本阅读指向写作,以《胆小的老鼠》为例

文/陆生作

我喜欢《胆小的老鼠》这个绘本。我儿子也很喜欢。

读书,哪怕它是一个绘本,很短小,也要把它再归纳,总结成一句简单的话。绘本《胆小的老鼠》讲的是,从胆小到不再胆小的故事。就是这么一对反义词:胆小,不再胆小(勇敢)。反义词的思维,对写作来讲非常有用。我以前经常讲,民间故事里边就有无数多故事是用这种思维构成,即无中生有,或从有到没有,或从没有到有,双向都是走出故事的道路。这种思维在写作当中非常重要,因为世界本就在变化,反义词的思维正是一种变化的思维。在变化当中,自然会演绎出不同的精彩的故事。

从写作的角度来讲,反义词思维造就了胆小的老鼠这个绘本。剩下的工作,就交给六要素去完成。人物、地点、时间、事件,这里边有千变万化。我们学习写作,我们阅读书本,要知道阅读和写作是一件事情的两面,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本来就是一体的,只是看的角度有所不同。所以我老是强调,阅读要指向写作;写作呢,要把自己当读者。

除去反义词思维,绘本《胆小的老鼠》它有两个要素:1个要素是胆小,第2个要素是线团。

胆小,是人物的设定。线团,是故事情节的设定,让故事产生反转的合理要素。

有了故事整体的构思,反义词思维。有了设计故事情节的要素,胆小与线团。剩下来的工作,就是给人物一个驱动力,推人物一把,让人物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愿望,然后去行动。在绘本《胆小的老鼠》中,姐弟两个有一个目标:去厨房偷巧克力蛋糕吃。可是弟弟胆小啊!他害怕迷路,因为他从来没出过门,他是一只看家鼠;他也害怕外面那只大黄猫。怕迷路,怕猫,都是胆小的表现。人物的表现总是围绕人物的特点而展开的。姐姐就比较胆大,姐弟俩的关系、情感也在这里表现出来了。姐姐说,我在你身上绑一根线,等会你就沿着线回来,这样就不会迷路了。那只大黄猫嘛,他已经睡觉了。姐姐解决了弟弟因胆小而惧怕所带来的问题,那么姐弟俩就出发了。

在他们行动的路上,会一帆风顺吗?当然不可以!故事要波折啊,所以情节的展开还是围绕着胆小来进行,一波又三折。

弟弟看到围巾,误以为是猫,大叫起来。姐姐告诉他,这不是猫,这是围巾。他们继续向前。

弟弟看到垫子,以为是猫,便大叫起来。姐姐告诉他,这不是猫,这是垫子。他们继续前进。

弟弟看到鸡毛掸子,误以为是猫,又大叫起来。姐姐告诉他,是鸡毛掸子,不是猫。他们继续前进。

围巾、垫子、鸡毛掸子,它们怎么会是猫呢?因为弟弟害怕,因为弟弟胆小,这三样东西在某个特点上都跟那只大黄猫是相似的。就像我们走在路上会认错人一样,因为弟弟害怕紧张,所以他的判断会失灵,会失去准头。作者为什么不写扫把、不写椅子、不写罐子,而要选择围巾、垫子、鸡毛掸子呢,因为这些都是在猫的特点上做文章。如果你看这个绘本,看到那些插图,你也会觉得那不就是一只猫吗。这是一种暗示,从写作的角度来讲,这是一种相似性上的处理。因为像,所以才误解,所以故事才有了一波三折,而且一波三折得提心吊胆、合情合理。

经过了这些波折,姐弟俩当然就吃到了巧克力蛋糕。可弟弟胆小呀,他一边吃,一边担心,老想着回家。你看,作者不管写什么东西,他都紧紧围绕着“胆小”,把弟弟的胆小写出来,写丰富,写细腻,让读者也一起陪着弟弟把心吊起来,担心着或期待那只大黄猫真的会出现吗?这就是故事当中的一个悬念,那只猫就像悬在头上的一把剑。如果那只猫真的出来了,故事会怎样发展呢?所以,从故事的逻辑上来讲,那只猫必须要出现一下,不然那一个团线有什么用呢?难道仅仅是怕弟弟迷路吗?而且,尽管猫已经睡了,可弟弟惊慌地大叫了三次,不会把猫吵醒吗?所以,接下来,大黄猫就要出场了。

姐弟俩吃够了蛋糕,准备打包带走一份。就在他们把蛋糕运回去的时候,大黄猫果然出现了。猫的出场是合情合理的,给故事带来变化的。老鼠当然是怕猫的,这是一个物性,所以姐弟俩当然很慌张。猫猛地扑过来了,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姐弟俩的表现是慌乱的。但是,就在这慌乱当中,那个线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一开始把线团拿出来,设计在故事当中,就是为了让线团在这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把猫缠住了。因为有了线团,姐弟俩在某种程度上打败了猫,因为打败了猫,所以弟弟不再害怕,不再胆小,他觉得自己像狮子一样勇敢。

讲到这里,我想,你也应该明白:我为什么把“胆小”与“线团”作为这个故事的最重要的元素了吧。因为,它们是这个故事的支撑点,故事所发展的波折的情节,都是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是它们造就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从这里,我们也应该感受到,设计,对一个故事来讲是多么重要。无巧不成书啊。巧,要设计得妙;妙,就是自然,合情合理。

接下来,我想讲讲“线团的原型

希腊神话当中,克里特有一个牛头怪,住在迷宫里。每隔九年,雅典都要送七对童男童女到克里特,给牛头怪吃掉。在第三个九年到来时,雅典王子忒修斯主动当作祭品,决心身犯险境,深入虎穴,杀死牛头怪。

忒修斯到了克里特,见了国王,意外发生了。克里特的公主看上了忒修斯,交给他一个线团与一把利剑。告诉他,有了线团就不会在迷宫里面迷路。线团一头绑在迷宫入口,线团边滚,人跟着走,再沿着线团走出来,迷宫就不再是个迷宫,可以原路返回了啊。这是个笨办法,但也很有效。我们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就可以用这种“原路返回”的办法。当然,现在有导航了,但是老办法也不会过时,这是一种原路返回的思维,就像光,能照进来就能射出去。有了利剑,就可以杀死牛头怪,最终忒修斯成功了,一个线团完美地解决了迷宫问题。

在绘本《胆小的老鼠》中,这个线团不也是同样解决了迷宫问题吗?迷路就是走迷宫啊。老鼠弟弟怕迷路,怕回不了家,线团可以指引他顺利归来。更重要的是!线团在绘本《胆小的老鼠》中还起到了缠住大黄猫的作用!这就是作者的奇思妙想,合情合理合意的奇思妙想,让读者觉得非常巧妙,叫绝。一开始,读者也不会想到线团会把大黄猫给缠住吧?这就是阅读的意外,阅读的乐趣,情节设计的巧妙,故事的转折,全靠这一个线团。你说它重要不重要?

有时候,我们可以把线团用另外的东西来替代。据说,有一个男子,想把老母亲扔到深山里,不再抚养她。他背着老母亲在山路上走啊走。老母亲小心地一路撒下黄豆。男子发现了,发怒了:难道你还想爬回来吗?老母亲说,这深山里,我怕你找不到回家的路,沿着黄豆你就能走回家。这真是一个不孝子。但现在,我们拿黄豆跟线团来比一比,它们在故事中的作用是不是一样的?

学习写作,要懂得借鉴。想懂得借鉴,就要把故事当中的元素抽取出来,把杀死牛头怪的线团移花接木到绘本《胆小的老鼠》中,真是一个奇妙的运用。再把它变化,换成一粒粒的黄豆,也很好用的。这就是故事的积木,故事的原型,我们在阅读当中要多多积累,然后活学活用。

老鼠的故事有很多。民间故事《老鼠嫁女》当中,太阳怕乌云,乌云怕风,风怕墙,墙怕老鼠,老鼠怕猫,这其实也是一条线,绕起来也是一个线团呢。我们从小知道的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偷吃油,下不来。小老鼠在偷吃油的时候,他害怕吗,是不是也像《胆小的老鼠》中的弟弟一样,一边吃,一边担心,一边想着回家呢?这就是群文阅读呀,找到一个关键词,我们就可以把很多的故事串在一起。关键词就像一块磁石,能吸引很多不同的故事。这样的阅读,会更有效。一旦阅读更有效,写作的路也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自在。

最后,我想说:借鉴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去阅读,就是去借鉴,不仅在写作上借鉴,也在人生的感悟上借鉴。我们也不应该胆小,我们要去历经各种各样的事,在历经当中变得勇敢,像老鼠弟弟一样。当然,偷东西可不好哦! 用我儿子的话说:小老鼠在偷玉米,奥迪嗒看见了,甩出一个圈圈,箍住了小老鼠的嘴巴,呜,呜,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