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司马迁

美篇读书会

太史公忍辱负重,苟活残生,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也正因为如此,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在李陵事件发生之前,司马迁作为侍从,已经在汉武帝身边效忠了十几年。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可见他对皇帝的忠诚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抛家舍业,一个心眼就是想侍候好皇上。

“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群臣皆罪陵...”

天汉二年,汉朝将军李陵率领五千步军作为偏师出征匈奴,却遇到了匈奴八万主力的围歼,奋勇厮杀后因寡不敌众、孤立无援而战败投降。

消息传来,皇上震怒、群臣激愤,朝野上下一片喊打喊杀之声……

是李陵真的罪该万死么?未必,不管是谁,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无力回天,巳是必败之局,更何况他还曾奋力大战一场,杀敌万余。

大家觉得李陵该死,只是因为汉武帝认为他该死。

在这里,无所谓对错,上司的喜怒和脸色最为重要。

而这时的司马迁,还没有经历过磨难和坎坷,还不懂得圆滑和世故。

就在此刻,司马迁站了起来,从一句“微臣有话讲”开始,竟然盛赞了李陵的“国士之风”,讴歌了李陵此战于国于民的历史功绩。

一时间朝堂里鸦雀无声,皇帝更是脸色铁青。

没人想到这个四十多岁的司马迁竟然是个愣头青,这些话说出来轻则前途不保、重则家破人亡。

有人摇头,太傻了,可这傻的背后,却是一份赤胆忠心。

司马迁知道李陵的品格,更知道对于国家而言,唯有善待李陵,才能有更多的将士愿意为国而战。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

圣旨颁下的那一刻,司马迁心中那个敢言的人就彻底的死了。

不可否认,汉武帝还是历史上一个聪慧神武有所作为的皇帝,但年老昏聩之时,也难免会有百密一疏,就是圣君也有失察之处,对于朝政特别是涉及大舅哥李广利的处理,恐怕他也有难言之隐。

但这一疏,落在司马迁身上,就是暗无天日的弥天大祸。

“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按照汉朝刑法,“腐刑”也有逃避的办法,就是用钱赎,需要五十万钱。

但司马迁官小家贫,哪能拿出这么多钱,就算是家人为他到处举债,最后没有凑够五十万。

因为穷,他终于还是受了那一刀,砍去了他为人的尊严,成为人们的笑柄。

“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其实,何止天下人耻笑,连司马迁自己都不齿自己。在《报任安书》里,他写到:“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因为觉得愧对祖先,他再也没有去父母的墓前拜祭过。

在那个人人尚勇、视名节高于一切的年代,连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更何况士大夫司马迁。

他当然也曾想过自杀。

他如果一死了之则非常简单,也就没有了此后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但父亲临终前的遗愿谁去完成?自己宏图大志如何实现?

死亡虽然是一种解脱,但活着才是一种勇气。

苟且,梦想还能延续;偷生,事业就在前进;怕死,却远远不是为了残存的性命。

一个人对事业有多执着,就会对自己的生命有多珍惜,就会对生活的刁难有多容忍。

司马迁出狱后倒是升了官,汉武帝封他为中书令,但这时的他巳经彻底地怂了,变成了一个唯唯诺诺的人。

“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哪怕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的讥讽,也从不还嘴。从巳往的锋芒毕露到现在的逆来顺受,真正的实现了脱胎换骨。

以前,他可以为没有交情的李陵仗义直言;现在,他却不敢为生死之交的任安辩解半句。

他只能直抒胸臆的在《报任安书》里,道尽了自己的屈辱,写尽了自己的不幸,发尽了自己的激愤。真可谓声声含泪,字字带血。

以前,他自己落难时,还埋怨“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现在,他只能向任安拜了再拜,却再也不敢替老友“为一言”。

又过了一个十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这部著作理清了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更被推崇为文学典范,历经千年而不衰。

黄庭坚说:“凡为文,须熟读韩退之、司马子长文。”

郑樵说:“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梁启超说:“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

鲁迅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但这个写完史记的男人,却在《史记》杀青的第二年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再留下一点记载。

他的死成了一个谜,各种猜测都有,这众多猜测中好心人居多,那是希望好人必有好报。

一个曾经背负屈辱的人,此刻他巳经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安顿好了妻子儿女的退路,了无牵挂,是时候退场了。

金圣叹在评《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司马迁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

这也说明,作品本身,处处都留下了作者自己的影子。而这部著作本身的价值和历代人孜孜不倦地从中吸取历史和文学的营养,就是对作者最实际的认可和回报。

感慨之余,有以下几句:

年少不识司马迁

读懂方知泪血斑

慷慨赴死事事了

苟且偷生步步艰

仗义直言挺李陵

委曲求全报任安

为承父业忍奇辱

发奋著就通史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