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平说2685期:找体会三点支撑,入模子紧拉慢唱,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要特别注意输入输出

图片来自网络

文 | 趙玉平

平讲平说2685期#

昨天我们谈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具体的方法就是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三结合”。第一个结合就是和自己已经有的知识结合,具体来说就是找到结合点,形成知识树。昨天讲的第一点,今天我们来讲第二点和第三点。

我看了一下昨天的留言,大家说的都在点上:Qianqing说,二是和个人的应用场景(实践)相结合;三是结合身边人、身边事儿,身体力行举蜡烛。周欣怡说,复制他人精髓,去除无用资讯,资讯加乘,将搜集回来的东西消化吸收后,再融入自己的经验创意,改造成全新的东西。那年一路向北说,学习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知识要与输出相结合,通过输出加深理解,提炼知识形成自己的体系框架。以上这些想法和观点都很精彩也很到位,跟我们后续要讲的内容非常贴合。那接下来我就讲讲第二个结合和第三个结合。

第二,与亲身经历、切身体会相结合。死记硬背的东西无论多精彩、多高明,都是别人的道理,别人的故事,只有当这些东西和个人亲身的实践经历相结合的时候,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在讲课的时候我经常给自己提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无论讲什么道理,都一定要举三个例子:第一古人的例子,第二现代人的例子,第三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有人说,我生活很简单,也没遇到那么多人,也没发生这么多事儿,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用心生活,认真的观察身边人、身边事,每天进行认真的反省、总结、记录。我的经验就是安闲的日子不要闲过,不要错过,即使今天是轻松的、休闲的、没什么任务的,也一定要专心、走心、用心,这样就一定会每天有收获,每天有成长。

第三,就是和自己的输入、输出方式相结合。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在输入、输出方面都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偏好,进而形成一个带有自己风格标签的小模式。在接触一个新技能,学习一个新知识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这些新东西跟自己原有的输入、输出模式密切结合,我把这个过程称为“入模子”。比如说我读一本书,首先会通读一遍,速度非常快,把这个结构体系建立起来,接着再慢读一遍,“文火慢炖”,把一些重要的点反复的思考揣摩一下,最后还会乱读一遍,对着这书的目录跳着读抓重点。

在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上,首先我会想这个事要自己写,应该怎么写,接着再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对比一下我们俩的差距,然后琢磨一下为什么人家会那么写,这样的对比过程中自己就可以得到快速提升。在输出模式上,我们一直强调一个有趣的原理叫“苹果原理”:苹果我有一个,我给你我就没有了;知识我有一个,我送给你,给你讲明白了,我自己也就真正拥有了。所以说给别人讲一遍,对自己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有非常大的意义。

我的输出模式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就是“三点支撑”,一定要讲一个古人的故事,讲一个现代人的故事,讲一个身边人的故事;其次就是“松土施肥”,在讲抽象的道理之前,一定要先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帮助大家调整心态,打开认知,然后再讲这个道理本身。这就相当于在地上先松土,然后再埋下金色的种子;再次就是“紧拉慢唱”,在讲故事做引导的时候,节奏要快,弦绷得很紧,把氛围烘托起来,把气氛烘托起来,在引爆了痛点、笑点、思考点之后,揭示背后道理,提供解决方案的时候,把节奏慢下来,一条一条、慢条思理的给大家把内容展开。“三点支撑”、“松土施肥”、”紧拉慢唱”,这个就是我的输出模式。学到的新东西,经过输入、输出方面的“入模子”,就会很快变成自己的东西。

好了,以上这“三结合”的内容基本就都讲完了。另外大家会发现我在输出方面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总结口诀,喜欢把大道理总结成“123”的小方法。那么说以上这一套“三结合”的东西,实际上也可以总结成一个口诀,一套实用的小方法,我把这个过程称为“口诀化”、“工具化”,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快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也特别有用,那么这个内容就要留给明天了。

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