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有哪些称谓可以用来表示“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不是生而知之的,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因而老师这个形象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那么在三国时期有哪些称谓可以用来表示“老师”呢?

写在前面,照常列个清单:师、先生、先师、本师、学师、师傅、师友、师表。梳理过后的都在这了,看起来都比较正常,没有什么太出乎意料的称谓。当然,关于含有“师”字的词语,“京师”这个地名是反复出现的,“王师”、“舟师”也挺常见的。

“师”,案《说文解字》,“教人以道者之称也”,与后来韩愈的《师说》颇有相似之处。在《三国志》中常见的句式是“某某师事某某”,比如国渊拜在郑玄门下,向朗求学于司马徽。三国时期上报战功时大多以一当十,只有国渊报的是实际战绩,也因此被载入史册。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师事郑玄”——《三国志·国渊传》

尊师重道是个好习惯而汉末也有着这样的习气,如夏侯惇就因为别人辱及老师,怒而杀人,表现得很是暴躁,却也说明夏侯惇对自己老师的重视。或者说汉末是提倡这种复仇行为的,想想徐庶、典韦为友人复仇,豪杰之士对他们的行为也表示欣赏。

“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三国志·夏侯惇传》

“本师”,这个说法在《三国志》中仅见一例,就是称呼自己的老师嘛。曹植在与甘始交流时,就曾对他进行过循循善诱,最终甘始吐露了不少关于方士这一职业的内幕,连自己的师傅也说出来了,“吾本师姓韩字世雄”,甘始之师韩世雄,是不是读起来很像师兄?

“学师”,还记得之前写三国官学的那篇文章吗?在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就下了一道命令,专门设置学师来教导阵亡将士的后人,也算是一种福利吧。217年,曹操重置泮宫。直到224年,曹丕才在洛阳正经设立太学。

“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上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三国志·武帝纪》

举几个奇奇怪怪的例子。如张鲁在五斗米教中就自号“师君”,或者“五斗米师”,自卖自夸是想闹哪样。“导师”在《季汉辅臣赞》中用到了,是在夸黄权能率领军队驱除灾祸......而在《三国志》中所有关于“师徒”的句子,联系上下文都可以看出,“师徒”在这一时期常被用来指军队、士卒。

“绍军之败也,土崩奔北,师徒略尽,军皆拊膺而泣曰:‘向令田丰在此,不至於是也。’”——《三国志·袁绍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朋友:在三国时期对于朋友可以如何称呼?

英才:三国时期用来指代人才的有哪些词语?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