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笔记(15.1)——庖丁解骆驼与钱学森之问

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
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
與呵!其若冬涉水,
猷呵!其若畏四鄰,嚴呵!其若客,
渙呵!其若淩澤,沌呵!其若楃,
湷呵!其若濁,

呵!其若浴。

濁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
葆此道不欲盈。
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蓝色字体帛甲本缺,主要根据帛乙本补全。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泊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这一章,讲的是“为道之人”应该具有什么特征。

高亨认为:这一章是老子的人生论,老子提出七个论点:小心谨慎,心怀畏惧,对人恭敬,顺着潮流而动,保持天真,内心谦虚,不为苛察。并提出不苛察才能明察,谦虚才能充实,不自满才能转败而成功。

【林语堂语译】

古时有道之士是不可思议的,他胸中的智慧,深邃不易解。因为不易解,所以要描述他的话,也只能勉强形容而已。

他小心谨慎的样子好像冬天涉足于河川;警觉戒惕的神情好像提防四邻窥伺;拘谨严肃,好像身为宾客;融和可亲,好像春风中冰的解冻;淳厚朴质,好像未经雕琢的素材;心胸开阔,好像空旷的山谷;浑朴纯和,好像混浊的大水。
    试问谁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而慢慢的澄清?谁能在安定中生动起来而慢慢的活泼?惟独得道的人,才有这种能力了。因为得道的人不自满,所以才能与万物同运行,永远收到去故更新的效果。


高亨和林语堂都是按照《通行本》解读的,如果按《帛本》细细解读,可以得到很多不同的理解。

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
这句话很深奥,讲了“善为道者”的境界,就是“微妙玄达,深不可志”。
【为道之人与得道之人】

为道之人,不但内圣而且外王。

得道之人,内圣未必外王。

为道之人,不但有理论,而且有实践。

得道之人,有理论,未必有实践。

为道之人,不但会做人,而且会做事。

得道之人,会做人,未必会做事。

所以,我觉得这一章不是讲“人生论”,而是“实践论”。

【帛书里的“为道”,在通行本是“为士”】

为道,是对“道”实践,而为士是怎么做“士”。一个是做事,一个是做人,很不同。

通行本把“为道”改成了“为士”,所以通行本把这一章理解成了“人生论”,而且后面又按照“人生论”,修改了不少内容。

【微眇玄達与庖丁解骆驼】
“微”“妙”“玄”“达”是为道者的四重境界。
魏源在《老子本义》里是这样解释的。
麤【cū,粗】尽而微,微至而妙,妙极而玄,则无所不通。
俗话说:“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行家和外行的区别,就在于“微”,谁能看得更“微”,做得更“微”,谁就是高手。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功夫在哪里呢?就在“微”,也就是“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能做到“微”,就是这方面技术能手,这是“第一重境界——微”。
仅仅止步于“微”,也就是一个技工,还没“得道”。
如果再能从“细微之处”,感受到“妙之所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从实践上升到了理论,这就是“第二重境界——妙”。
能够达到“妙”这重境界,就可以称为“专家”了,
这重境界,已经开始“得道”,但是得的是“小道”,而不是“大道”。
达到“第二重境界——妙”,只能算是“一通”,也就是一方面的专家。要想上升到“百通”,还要经过“第三种境界——玄”。
啥是玄呢?
玄就是,说没有吧,从理论上应该有;说有吧,又无法证明存在。
这有些抽象了,拿一个例子来说事。
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国人都熟悉。
庖丁为什么会解牛呢?
庖丁也不是开始就会“解牛”,最初的时候也不会,“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庖练成千牛碎。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练了三年,庖丁技艺高超,达到了“第一重境界——微”。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到了如今,庖丁不但技艺高超而且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达到了“第二重境界——妙”。
用庖丁的话来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通俗地说就是:“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
这就是第一重境界和第二重境界的差别。
庖丁又说了一番道理“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通俗地说就是“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
这个解剖学之道,已经不局限于解牛了,用这个道理,可以解更多的动物。
也许庖丁没有解过“骆驼”,但是用这套理论,庖丁完全可以去“解骆驼”。
说庖丁不会解“骆驼”,从理论上庖丁能解骆驼。说庖丁会解“骆驼”,庖丁还没有给人证明过他会解骆驼。
这就是“第三重境界——玄”。到这个程度就是得了“大道”,可以称为“大家”了。
如果庖丁把从解“牛”中得到的“道”,成功实现了“解骆驼”,“解鹿”,“解大象”,“解犀牛”,那庖丁就进入“第四重境界——达“。到了这重境界才算是“善为道者”。
达者兼济天下,这就是“最杰出的人才”了。
所以,善为道者,可以实践到最微处,然后产生“妙”,把“妙”凝结成理论,再用理论推导出“玄”,用“玄”预测未知世界和并指导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就能无所不通,无所不达。
【深不可志与钱学森之问】
《通俗本》把“深不可志”改成“深不可识”,两者的意思相差悬殊!
“识”意为认识,理解。深不可识,就是深刻深奥而不能理解。
“志”意为意愿,目标。深不可志,就是太深奥而不能成为达到的目标。
目标是具体的,“善为道者”不能成为具体的目标。
比如,我们开车去一个地方,那得有具体的地址和坐标,距离多远?开车要多久?要有具体的指标。只要实现了这些指标,就能达到目的地。
如果让你去一个最美丽的地方,就很难找到一个具体的目标。因为,什么是最美丽?不好用指标衡量。
善为道者,就是无法用具体指标衡量的目标。
所以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
由此,我想到了“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杰出人才是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
我们的学校,多是应试型教育。应试型教育是靠“量化”垒砌起来的“成绩”,努力的方向都是“可志”的目标。
靠“题山题海”垒起来的学生,能达到“微”就是好学生了,能达到“妙”就是“学霸”了。
从“妙”到“玄”,再从“玄”到“达”。就不是应试教育可以培养的了。
高考状元可以“志”,而“诺贝尔奖”不可“志”。
诺贝尔奖都是开拓者,要开拓出前人没有的“道”,是“善为道者”。
而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只是在走别人的道,自己开拓不出新“道”。
我们的学校要想解决“钱学森之问”,就得打破完全的“量化应试”,研究机构就要打破完全的“量化考核”。
量化能批量培养科技人员,却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郭宗林号旅行专线

(0)

相关推荐

  • 尼采 精神三境界一.骆驼(忍辱负重被动的...

    尼采 精神三境界 一.骆驼(忍辱负重被动的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 二.狮子(把被动变为主动,把你应该变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不再等待别人的安排勇于表现自己的才智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三.婴儿(这是一 ...

  • 【庄子哲学】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小 播 读 书 /// 04/10  2021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庄子·养生主>这一篇主要内容,阐释了对于人的一种境界,用四个字就是:顺其自然.这四个字看似 ...

  • 庄子读书笔记15:不断超越的境界

    作者:马庆攀(云南 弥勒)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7|道经大结局—道恒无名

    <帛书老子>简体版第37章 道恒无名, 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 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这是<道经>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6|柔弱胜强是怎么做到的?

    <帛书老子>简体版第36章 将欲拾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去之,必固与之: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是胃微明. 柔弱胜强, 鱼不可脱于渊, 邦利器不可以视人.     这一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5|执大象天下往

     <帛书老子>简体版第35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大. 乐与饵,过格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 谈呵,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也, 听之,不足闻也, 用之,不可既也.     接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3|两种不同的人生路线图

     <帛书老子>简体版第33章 知人者,知也: 自知者,明也. 胜人者,有力也: 自胜者,强也. 知足者,富也: 强行者,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也: 死不忘者,寿也.       这一章,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2.2|人脑子和狗脑子的区别

    <帛甲老子>第三十二章简体版 道,恒无名,朴唯小, 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雨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2.1|为什么道大而朴小呢?

    <帛甲老子>第三十二章简体版 道,恒无名,朴唯小, 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雨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1|用戒尺打了,再安慰一下

    <帛书老子>第三十一章简体版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 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 兵者不祥之器也, 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 勿美也,若 ...

  • 道德经读书笔记28.4|立心立功立言立德

    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则为官长.     这一章最后两句话的思想有点震撼,我想了一周才想通顺.     第一句"朴散则为器"就让人深思,然后拍案叫绝.     先来解析这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