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中,它造就最大规模“剩女”团队;二战中,它是抗战主要火力

编辑搜图

▲马克沁发明重机枪

马克沁重机枪畅销国际

1884年,美国人马克沁创造出一款全新的武器,凭借火药发射后的气体压力,让退壳、装弹、击发等一系列动作自动完成,实现了全自动射击,加上子弹带供弹,射速可高达每分钟600发,相当于上百支步枪同时发射的威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堑壕战,让马克沁重机枪名声大噪。

到战争结束时,机枪成为各国统治战场的主流,其中法国平均每个步兵师装备684挺机枪,其中重机枪108挺;英国400挺,其中重机枪64挺;德国324挺,其中重机枪108挺,如此多的重机枪,使得步兵每次发动冲锋,都是与死神的“致命约会”,大批成年男子倒在马克沁重机枪的火舌下,仅在英国就有200万女性孤独终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剩女”团队。

编辑搜图

▲一战时期德军装备的重机枪

国民党军仿制成功

中国从晚清时期就开始关注杀伤力惊人的马克沁重机枪,到了民国初期更是大量从国外进口。1934年8月,中德军事合作进入蜜月期,为了将来的中日决战,国民政府与德国签订《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开始用钨矿、猪鬃等农牧产品,换取急需的德械装备,其中就包括德国7.92毫米MG08水冷式马克沁重机枪的设计图纸。

1935年,设在南京的金陵兵工厂成功仿造了这款机枪,因这一年也是民国24年,因此这款机枪又被命名为“民国24年式重机枪”,简称“民24式”。1937年2月17日,军政部长何应钦向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作军事汇报时,宣称“重机枪之制造,金陵厂造者已与德造无二,并能兼任高射”。很快,“民24式”重机枪就成为当时国民党军的主要制式装备。

编辑搜图

▲国民党军工署仿制重机枪成功

抗战时期成为制式武器

在子弹威力和射速上,马克沁重机枪比日寇装备的九二式重机枪有着明显的优势,其使用250发帆布弹链供弹,每分钟射速可达600发;而日式重机枪则采用30发弹板供弹,每分钟仅420发,因此在火力持续性等方面,马克沁重机枪占据明显优势。另外,在行军过程中,总重达38公斤的马克沁重机枪固然携带转移不便,但与超过50公斤的九二式相比,还是能够大量节省体力的。

全面抗战爆发后,金陵兵工厂迁往重庆并更名为第21厂,在复工的1938年即达到年产1060挺重机枪的水平,最高时年产量达到3600挺,至1948年,更是达到年产35272挺的水平,这还不包括各省地方实力派自行仿制或通过各种渠道进口的马克沁重机枪。在抗日战场上,几乎所有中国军队都装备这款重机枪,使其成为抗战时期中方主要的重火力武器。

编辑搜图

▲国民党士兵操作重机枪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后期,退守四行仓库掩护闸北地区友军撤退的“八百壮士”,就是靠着3挺重机枪和几挺捷克式轻机枪,整整坚守了4昼夜,打退了日寇的一次又一次进攻,直到最后奉命撤入公共租界。1938年初,八路军某部攻克山东蓬莱,从原直系军阀大佬吴佩孚老家的地下室,搜出1挺马克沁重机枪,后来在平度大青阳战斗中,八路军射手就凭借这挺机枪,连续打退日伪军3次进攻,毙敌200余人。

编辑搜图

▲“民24式”重机枪

编辑搜图

▲缴获日寇的“九二式”重机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