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珐琅彩依然独领风 !
雍正时期,瓷胎画珐琅已经发展至成熟阶段,装饰工艺明显中国化,类似国画风的白胎画珐琅独树一帜。此时除有少数采用色的瓷胎画珐琅装饰外,更多的是将精致的彩绘直接施加在洁白的瓷器釉面上,更好地突出了中国画斑斓的色彩与细腻的画风。
珐琅彩瓷起始于康熙晚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又称瓷胎画珐琅,是在铜胎掐丝珐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清宫造办处烧制,为清代御窑瓷器。
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瓷器上均用颜色料写款,有红、蓝、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框。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框,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多见兰料款。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框一种,乾隆有蓝料也有赫色。
珐琅彩是产生在清朝,珐琅彩主要学习的国外技术绘制,在清朝民间,对珐琅彩的认知甚少,珐琅彩主要是作为御用的瓷器为清宫生产,在我国陶瓷烧制上算是珍品,珐琅彩不会在清朝民间传世,是现代上好的观赏品。
珐琅彩是彩瓷品种之一。系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 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乾隆时期,宫中收藏的珐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据档案记载有400多件。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识,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
乾隆朝以后珐琅彩已经消失,没有真正的珐琅彩存在,这是必须了解的事实。嘉庆、道光官窑瓷器中偶见珐琅釉装饰,但只限于粉彩瓷器的边饰或局部,而且是在景德镇画彩烧成,与宫廷珐琅作的制品不能相提并论!民国初年,社会上掀起的仿古狂潮,清宫珐琅彩首当其冲,被古董商人争相仿制,景德镇的仿古瓷彩绘高手,以个别流散在外珐琅彩实物为摹本,模仿出一批可以乱真的伪作,这些赝品有些是“旧胎新彩”,利用清朝的素胎白瓷后挂彩烧制,形神俱肖,仿制水平极高,多数比真品画得还细,从画风上找不出什么破绽,只是造型上多有改变,或者比真品笨拙,或者比真品小巧,在旧藏珐琅彩中找不到同样的造型,是作者凭空想像烧制的。但也有与真品完全相同的,如故宫陶瓷资料中就有十几种精致的民国仿品,这批有的是用老胎后挂彩,仿制水平极高,是前辈孙瀛州、耿宝昌先生于解放初期为培养、提携后辈收购进来的,造型、彩绘几乎与真品无异,如果没有机会将真品、赝品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是很难判断真假的。但仔细观察,仿品所用的彩料都是粉彩与料彩的混合体,不是真正的珐琅彩,比宫廷彩料粗糙许多。
雍正珐琅彩瓷器在图案装饰方面,一改康熙珐琅彩只绘花卉,有花无鸟的单调局面,大量出现描绘院画风格的花鸟、花卉、竹石、山水等图案,画面空白处题以书法极精、内容文雅的相应诗句,而且诗文的引首都有一方朱文闲章,句末则有或两方皆朱文、或上为白文下为朱文的闲章。雍正珐琅彩瓷器真正成为制瓷工艺与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