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调整是有效教学的必然
里夫斯认为教学目标是“关于学生经过某次课和单元教学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阐述,这些阐述向学生指出了该课教学所欲取得的学习结果。”马扎诺说,学习目标是“关于学生将要知道什么和做什么的阐述。”我们认为,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学习需要达到基本要求,或者说是教学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具体的导向。所以,教学的改善必须从认真对待教学目标的设定与陈述开始。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
教学目标既然是学生学习要达到的基本要求,那么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出发研判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就是教学目标设定的第一要务。我们认为普遍有效的方式是“前测”,通过“前测”了解学生的应知应会与实际的已知已会。“前测”,大致可以通过“复问、谈话、练习、游戏、检测”等方法进行。
进行新课之前向学生提出几个与前不久或者过去学过的相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全班学生的回忆思考,通过个别回答、集体回答、同学之间相互纠错或补充修正,教师反馈评价完善,带动全听学生复习旧知识,明确这些知识与今天要学的内容之间的关系既是导入新课,也是对新课学习的“前测”。基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理论,设置一个开放性问题进行“前测”,摸清学生原有认知,构建新的未知领域,并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摸索出新的课题.在复习回顾旧知的同时,也为新知的获取(概念转化)作好铺垫.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过程自然、顺畅,由旧知联想到新知,水到渠成。同时,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前瞻性和广阔性。
谈话法是一种基本的双向交流形式,一个教师能否与学生循循善诱地展开谈话,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水平与能力,包括学习兴趣等,进而在此基础上明了本堂课、本章节、本单元教学目标达成的起点在哪里可以说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如何通过谈话有效而便捷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水平与能力,包括学习兴趣等呢?我们以为首先要主注意的是谈话要跟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有关,要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因人而异(至少是要适合绝大多数学生水平),其次要有一个明晰的谈话结果预期,第三要力求生动有趣。
检测,在复习课中用得比较多,新授课同样可以用。具体来说,检测是对前面所学比较全面的“练习”,不是一两个问题或题目进行的对某个板块知识或者某个板块中的某核心问题掌握情况的全面检测,其目的依然是为了提醒同学意识到过去所学与今天所学的关系,从教的视角看它可以帮助教师更精准地理解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的教学起点究竟如何设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用好教材上的“助学系统”
“助学系统”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材编写者为了引导教师把握教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而提供的一系列辅助材料,主要包括编者语、使用说明、教材附录、单元(章节)导语、预习提示、注释、课后练习、图表、旁批等一系列具有导读性质的材料。助读系统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对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的提示,对某些疑难问题的诠释和相关资料的引述等,在备课与实际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提示作用与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实现效教学的基本保障,因为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确定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甚至教具的使用。但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设定的目标推进的,它需要根据教学的不断变化而做出适当的调整。
学习,说到底是学生的事,如前所说,不同的学生在“应知应会”到实际的“已知已会”上是不一样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许许多多不可预料的情况,如此,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调整教学目标,如提高、降低、改变等。前提是我们在预设教学目标时要有充分的预判。以初中数学“用假设法解决问题(工程问题)”教学为例,我们可以从学生“面对与例题相同的问题情境,能正确解决问题;面对与例题相仿的问题情境,能正确解决问题;面对与例题相仿的问题情境,能判断两种不同的方法是否正确、面对与例题不同的问题情境,能正确解决问题;了解例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一个算式创造不同的数学问题(故事)情境”等方面考虑不同的教学起点,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当然,也有许多情况是我们事先难以预料的,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的起点是要有所调整的。
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做相应的调整
教学起点与教学目标的调整背后是尊重差异的教学理念使然。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起点,所谓尊重差异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给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设定一个恰当的教学起点,如此,他们才可能看到自己的学习进步。基本目标达成了,才有可能给他们挑战性的任务,让他们上升一个台阶。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当学生达成了某个目标时就要追加学习任务,当他们未能达成时就要进行补救教学,帮助他们达成目标。以江苏通州的陆志强老师在教初中数学“圆柱体积计算”为例,他是这样确定教学起点的:能通过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掌握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能通过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摆法不同,可分别以下面、右面、前面为底),分别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沟通这几种不同方法间的联系;通过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计算方法的活动,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把新问题→旧问题),找到面积(或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的统一的数学思想方法;不仅能运用转化思想再现体积(或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还能运用这一思想解决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或质量)等现实问题,发现“乌鸦喝水”“曹冲称象”等故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的学业进步,任何一个人的学业进步只可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发生。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合理调整教学目标,恰恰是为了帮助学生达成课标与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学习与任务。如不顾学生实际严格按照课标与教材的要求要求所有的学生,或者不顾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一味按课标与教材的要求教学恰恰是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使然。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先要学会跑,然后才可能学会跳。我们普遍的问题是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本区域、本学段、本年级、本班存在着相当一部分学业上不合格或者说不达标的学生,如果用教合格、达标的学生的学习难度与目标去要求他们,至少是不尽职的。所谓尽职的基本要求就是从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的起点与目标,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能看到自己可以学,学得了。试想一下如果他们总是学不了还会想学吗,如果他们总是学不了,不想学,岂不是离课标与教材的要求越来越远?
适当降低教学难度与目标、为这些学生尽可能多地铺设一些台阶,让他们慢慢地拾级而上才是正道。可以采取目标分解策略将“学习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学习任务或活动,尽可能让他们参与其中。譬如,《登鹳雀楼》有的学生不但要明白它的立意,还要明白其意象、格律、平仄乃至意境美等,而有些学生能理解要看得远,就要站得高就已经不错了,至于意象、意境等则是后面的事。如果一定要让他们去理解意象、格律、平仄等,他们则有可能云里雾里,干脆选择躺平就是。
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地进行生成性教学的。这就需要对原先预设的教学目标作相应地调整,可以是扩充与完善,也可以是降低或改变。有一回我给初中生上冰心的《墙角的花》,这首诗就短短的几句:“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反复诵读,联系日常生活中一些人与人相处的方式展开想象,领会这首诗通过对墙角小花孤芳自赏的嘲讽,告诫人们做人处世应当谦虚,切勿骄躁的立意。当组织同学们讨论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不认为墙角的花儿是孤芳自赏!”我一听很好的观点诶,如果按预设的目标“教”下去就有点不合时宜了,于是我问,那你觉得它是怎样的呢?这学生说:“墙角的花,独立开放,并没有孤芳自赏的意思啊,它就在那里开着,不在乎别人对它怎么看,我们怎么就可以说它是孤芳自赏呢?”我回:想想也是诶,冰心为什么要给它按上个“孤芳自赏”的帽子呢?我们再来读读看。于是我让同学们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提醒同学们关注“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的遣词造句。有同学说在前面加个“如果”就好了,如不孤芳自赏天地就不会小啊。于是我在原先设定的目标的基础上做了拓展与完善。做人处世固然应当谦虚,勿骄勿燥,但也要有不为外界的非议所困扰的独立意识,努力做好自己。顺便给他们读了一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也顺便跟他们说了一下阅读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但不能胡思乱想,牵强附会,还是要从文本本身去探讨。
及时给学生提供帮助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的达成、学习任务的完成,有赖于教师教学中对学生的有效帮助,教学中教师必须设身处地的理解学生,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帮助他们理解问题的途径,概念不明白的帮助他们理解概念,思路不清晰的同他们一起捋清思路,找不到知识点的提醒他们翻翻书,回忆回忆相关知识,局限于一条路径的,提醒他们往其他角度与方向看看,或许就可能达到“无论情况如何变化,他们都仍然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的理想境界。有些学生的任务完成包括作业的困难,其实是对一些概念的不理解造成的。这时候需要采取的策略就是帮助他们很好地理解概念。有些学生有些学生的任务完成包括作业的困难,则因为没有找到或者说没有理解解决问题的路径在哪里,这就需要老师给他们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或者思考的路径。有些学生有些学生难以任务完成包括作业的问题在“一条道走到黑”这就需要提醒他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
尊重差异的有效教学实施,说简单点不过就是给学生及时提供帮助而已,其复杂性则在于如何给学生提供帮助以及提供怎样的帮助。罗宾·R. 杰克逊认为:“知识偏差每天都在课堂中上演。我们勤勤恳恳地敲出勾股定理、宪法的基本原理等乐章,但也许学生听到的可能只是黑板上发出的一些间断的敲击声。更为糟糕的是我们一旦知道学生听不懂我们的敲击声,就更加卖力地敲击。吃晚饭的时候敲,上学的时候敲,放学的时候也敲。我们只知道不停地敲,却不知道走到学生跟前,对着他们的耳朵哼唱这首歌。当你理解到你和学生之间存在着知识偏差的时候,你就能更好地理解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支持和帮助他们。”理解学生才能尊重学生,才能给不同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帮助,而不是以所谓的为学生好硬生生地将知识塞给学生。所谓教学生学,就要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模式,就要提醒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在哪里,容易犯的错误有哪些,如何应对,如何避免。对多数学生而言,其主要问题是对概念的不理解,而这不理解有可能是教师没教讲清楚。
罗宾·R. 杰克逊说:“我们应该向学生清楚地说明每一个学习任务、每一个教学活动的作用。这个新的教学活动将会如何帮助他们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样重要的是,要向学生说明每一个新的教学活动或者教学任务是如何与他们过去所做的事情相关的,这样他们就能够在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和他们已经学习过的内容之间建立联系。”“此外,还要向他们说明他们正在学习的这些技能可以如何应用到其他场合。”“最后,用书面形式为他们提供所有必需的步骤,这样,学生就能够确切地知道你想要他们用怎样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了,你也可以轻易地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譬如五年级上册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可以设计这样三个不同层次的任务:任务一,数格子后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底×高;任务二,转化的思想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在家的画,剪,拼转化成长方形,课堂上进行汇报,验证了猜想;任务三,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
为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近些年不少学校和地方是通过给学生编制学习任务单来实施的。学习任务单,又称“学习单”,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支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用文字、图表等形式设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习辅助工具。学习任务单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框架,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载体。有效的学习任务单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为学而教。“学习任务单”可以教师为学生的学设计,也可以设计一个通用模板,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自己完成。但编制学习任务单要防止可能出现的格式化教学或者模式化教学等机械化的操作。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往往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推进的(这里所说的教学活动主要指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下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指为帮助学生不同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的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而设计的指向具体学习内容的学习活动。简单地说,学习活动就是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的教学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好的教学目标陈述是包含了学习任务的,比如“通过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计算方法的活动,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把新问题→旧问题),找到面积(或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的统一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个教学目标就包含了具体的“学习任务”:“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计算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包含具体的学习任务的。这就需要我们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需要说明的是,“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有时候是“同一”的,有时候又是包容的,包容又有两种情况,更多情形还是交叉的。我们这里姑且将它们看作“同一”的概念来理解。人的学习活动形式不外乎身体与心理的参与。实际的教学中大概有这样一些学习任务与活动提问、答问、讨论、游戏、操作、案例、分享等。教师通过口语言或者操作示范教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学习。它偏重于教师的活动,学生是一种比较被动的接受方式,其功能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近代以前的典型形式是:讲、听、读、记、练。近代后又发展成:观察、记忆、理解、练习。学生在具体的情境或场景中通过独立的操作或作业、练习掌握相关的方法或技能的活动形式。其关键在学习者要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将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迁移运用,主动建构其具有个体特征的相应的知识体系。教师借助相关教学技术(包括技术平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地提供支架与即时的反馈评价促进并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的教学活动。
关于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学习活动,我们建议老师们读读罗博·普莱文的《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56个策略》或者希南·弗雷等人的《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等,我们在这里强调,有效的小组学习活动需从两人小组开始,有效的小组学习活动要给学生选择小组的自由,有效的小组学习活动要明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角色的具体任务,以确保每个成员都有事做,并且在做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互助、分享等。
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学习活动
我们认为小组学习的有效开展要从两人小组开始,根据学习任务以及目标达成的需要,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把每组的两个人确定为“A”或“B”。要救学生学生就某一个话题(譬如“为什么是'济南的冬天’而不是'冬天的济南’”)交换意见,互相切磋,另一位同学进行针对性回答。然后“A”或“B”角色互换,再换个话题切磋。当每位学生习惯了在两人小组的积极自由的讨论时,慢慢走向四人小组或六人小组。原则上不主张大于六人小组。
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了他们参与具体话题与任务的小组学习,因此我们不主张固定小组成员,而主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小组,当然教师也可以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间隔一段时间将原有的小组打乱重新分组。所以,我们主张在设计任务时要尽可能从不同维度、不同形式方面认真考虑,尽最大可能让每一位学生能够选择到自己在小组学习中可以看到进步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限制选择的数量(比如,从两种方式中选一个)或者给学生提供具有较小影响的选择(例如,可以选择记录而不是分享)。
要确保人人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来,首要的是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事可做。如此,要组织小组学习活动就要明确小组每一位成员的角色分工。以四人小组为例,首先要推选一位小组长,或者说召集人、主持人。这位同学应该是组内最有号召力的。然后就是记录整理者、代表小组分享者、以及对分享的补充者。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分工只是各有侧重,不是各顾各的。慢慢的这些角色还要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