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功札记62(手劲练法五指杈开掌心劳宫穴处向外顶劲抻开手掌指筋把中指根与掌根打通掌心微凹)
(手劲练法五指杈开掌心劳宫穴处向外顶劲抻开手掌指筋把中指根与掌根打通掌心微凹)
https://m.toutiao.com/is/JnyqkTk/
晨起间隙,看到一篇佛家讲座的文字,觉着蛮好。可因文章比较长,也就读了个大概。
佛家的东西咱也不懂,最多也就是似是而非的以为。这就好比是有些人看我写的这些练功笔记,也多半是似是而非的。因为我写的是我自己练的东西,是我练功的身心体会,尤其是心理上的认知过程,不可能是一致的,他人也不可能完全理解,就像我不能完全理解他人是一样的。
我也喜欢看别人练拳的文章,有时候不以为然,就忽略过去;有时候则有心领神会之感或有所触动。对了,就是这个“心领神会”,有了这种感觉,其实就是在学习,就是在汲取他人的“营养”,就是在练功。因为“心领神会”就像是触景生情一样会让你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往日的某个时光,会让你心生喜悦之情。
心生喜悦就是在“养身”。这就是学习带来的最佳效果,有了这个效果已然很好了,假如还想得到更多,那就得靠自己了,若不然就是奢求啦。
复制了一小段看起来很美的文字——
1、腰背胯外层肌筋撑开了(主要是臀大肌、背阔肌、胸腰筋膜及斜方肌),整个后背里生出一张有薄薄的皮膜,由两肩胛骨里到腰至两胯骨里。开胯阔背就是要撑开这张皮膜,而后再行搓揉拧裹,再贯穿入两膊两腿,整个身子就柔润了。
注意这张皮膜不是后背腰胯的表皮,而是在肉与骨之间(腰部的皮膜在肌肉深处,粘连在脊椎骨骨缝)。
若欲把这张皮膜练活,就得把脖颈两侧的头颈长肌与尾骨两侧的竖脊肌包括臀腰肌给联系起来,上下贯通了,脊椎骨节就活了,这张皮膜也就活泼了。
继续用功,把这张皮膜揉到薄如蝉翼(动起来时意象又如蝴蝶),肋骨如翅骨,筋膜如羽衣。这是轻灵劲,人会觉着整个后背变的很薄,整个人觉着通透清爽。
若欲动作激烈鼓荡,意象就得变成大鹏展翅,迎风飞扬,由尾骨至颈项腾起来(意劲同时扎到脚下,再从脚大拇趾节节贯串而上),鼓荡后肋骨与肋间肌层层折叠,这是练劲道。
2、斜方肌像一个正四角星,左右抻到两肩头入肩臂骨缝(大约肩髃穴)。上下由脑后骨下第一颈椎骨处(风府穴处)松抻到大约胸腰椎骨连接处(脊中穴处)。到了脊中穴处,稍作用功,意劲继续沿脊背骨向下延展,直达命门。与此同时,尾骶骨肌筋带动臀肌向上提拉,与腰背筋膜相接,意劲由尾骨也抵达命门,上下贯通。此刻,身上的劲就能向上蹿了。
尾骨与背阔肌是有关联的,背阔肌上面两头左右延展到肱骨头上端,向下延抻到尾骶骨,与尾骨上的肌筋膜相连,好似一个倒三角。背阔肌松抻开了,用意把肱骨上头两端(小结节)与尾骨说上话,胳膊与腿也就能联系上了。
3、尾骨尖不仅能自转(意劲),还要与胯轴错开,出拧劲;而后与至阳穴处脊骨说上话,也是出拧劲,即尾骨与第七脊骨形成反向搓拧之劲。比如,我们打一个搏击里常用的摆拳或上钩拳,尾骨尖向后外旋拧,第七脊骨上下则是向胸腔里旋拧,这样的话,整个身躯随着发劲时的旋转,能够始终保持平衡,不会失去重心。
运功时久,尾骨尖可与每一节脊椎骨说上话,也就是说每一节脊椎骨都可与相连的骨节形成拧劲,这样的劲就是活了。
4、太极拳在应用当中有很多的肘法,甚至可以说一动就是肘(所以才会有人说“太极拳无手”)。比如,肘节顺转一圈就有几个肘劲,一起即是肘棚,跟着是肘挤,再走到胸前是挒劲,向肋后下侧走则是挂劲,再往后上一提即是抖劲。【这里要明白一个东西——是肘节,不是肘尖。】
走肘劲是意,是圆转之中的每一个点(一圈是360个点组成)。意到即可,意劲不可停留(一停则滞),随势寻机而发,也就是“只在有意无意之间”。
但所有的肘劲都是出自后背肩胛骨下角,且发劲时肘节(包括用拳)的弧形运行轨迹是从脑后脖颈大椎骨节的后面绕过去的,不在前面【这里有点儿小奥妙,值得揣摩参究】。
练功意象及细节——
1、背筋抻开以后,意象可一变如龟游泳,后背诸外肌筋膜及前胸锁骨肋骨与腹直肌、腹外斜肌至耻骨以及尾骶骨等意象成龟背壳,两肩胯骨节缩入龟背壳里,再舒展伸缩。演拳时浑身舒缓柔和。
2、能松腰了,两腿才能真正分虚实。尤其在演练杨式拳时,至始至终都是单腿独立支撑,特别是在身法转换时,松腰,坐实单腿(如柱),转换时才能轻灵而又缠绵。
3、手劲练法———五指杈开,掌心劳宫穴处向外顶劲,抻开手掌指筋,把中指根与掌根打通;而后掌心微凹,把手指节上的意劲蓄缩至掌背腕处,有妙用。
手弓的形成———手指骨节抻开,意劲到达指肚,而后由指甲缝上翻,与腕背骨节相吸相系,抻开挑起手背肌筋,形成反弓弓弦。)
在抓握成拳的时候,掌心劳宫穴处要先微微往外顶一下,大小鱼际处肌筋沿着赤白肉际线向手背反卷,再曲指握拳。
4、脚劲练法———脚底筋抻开,脚背弓同时下压,前脚掌掌根趾节与脚跟骨同时反向上拉。如此,整个脚与小腿肚肌筋缩成一团,变成一股劲,一直缩到膝弯委中穴处,再通过松腰敛臀,把脚底膝弯处的缩劲再缩到大腿根坐骨处。这样的话,整个腿劲就整了,曲伸缩抻都在里面了。
同时把脚弓练出来———大拇趾至小趾根节向前抻开,脚趾脚背上的筋向脚背上收缩;足根骨也同时向上反弓,肌筋与脚趾脚背肌筋相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弓弦(脚趾、脚背骨节至足跟骨是弓身)。脚弓的形成关键在于大小脚趾及足跟骨(跖骨是弓把),尤其是小趾趾节肌筋挑起来以后(大趾与二趾之间、小趾与第四趾之间沿着跖骨好像裂开了一条缝,一直裂开到踝骨处),有助于肝经和胆经的彻底打通(忽然想起来形意拳里有个“鸡翘脚”,练的可能就是这个东西。缩胯其实是先缩在脚上)。
5、腰背劲练法———反弓,如下腰状,向上抻胸腰背筋;背筋抻开了,再由胯骨上缘尾骶骨处顺脊向上反弹,直至颈椎顶端,就像撑杆跳时的撑杆,被压弯以后再向上反弹至顶端。
把这个练好了,两肩胯才能真正相合,才能练出真正的螺旋折叠劲。两肩胳膊才能真正松开了。这个时候再来习练两膊运转,两臂不用劲反而更有劲道了。(所谓的“用意不用力”其实是练出来的,不是想当然就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