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传统中医的三大支柱
说说传统中医的三大支柱
汉唐以后,四大药王所传法脉各有传承,慢慢地进入了传统中医的发展时期。在传统中医的流传过程中,分别出现了三种具有特色的传承方式,一是官医体系,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儒医体系。一是游方医体系,这里面大多是道医体系。再一个就是民间草医体系。
三种不同的中医传承体系纵横交错地分布于中国大地,有效地承担起民众的医疗保障。其中,官医就犹同国、省官道,沟通九州,保障人、物的流动。民间草医就好像是乡间小径,提供了细致的交通保障。游方郎中则是像架桥、穿山隧道一样提供了多层次和快捷的补充。
相应于不同的医疗模式,就有了不同的药物供应链。相应于官医体系,就有了官药药物四通八达的供给模式。相应于草医体系,也就形成了地方性草药供给的模式。相应于游方郎中体系,则加强和发展了过去丸、散、膏、丹便于携带的制剂,以及与草医同样应用的,随方用圆、就地取材的用药体系。
在过去士大夫阶层的读书人中,留心医药,精通医理是士子们行慈尽孝的必须手段,甚至有士子不通医药是为不慈不孝的社会准则。所以,士子阶层在学习经天纬地、治国安天下的五典过程中,也会深及三坟之书,并旁通医药经典。士子们学医的方法,大多以存世医典为主,或经师或自学,如此也就开一脉儒医体系。
草医体系则是民间或专职或兼职的世传或师传医药职业者。因为这样的民间传承者没有多少识文断字,所以,他们的学习方法大多不是依靠大量的医学典籍的学习完成的。往往是师传或者世传一些前人用之有验的良方,以及随时随地、随方就圆的取药规则,以灵活用药为主。其基本原则就如蛇伤患者,三步之内必有解药、突发怪病、重疾,十里之间必有芳草,这样的专病专药,而且是特效药物地传承和认识方法。
记得有学者解读吴又可《瘟疫论》时提到吴又可对瘟疫治病因素和治疗药物的时候,认为吴又可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的看法一致,戾气杂气对应于西医的病原体,治疗专药对应于西医的疫苗等免疫性药物。但中医思维能否与西医思维直接对接,尚需商榷。殊不知杂气的概念本来就是一个经学名词,是五行不纯之气,范围在五五二十五之外的不正之气。特效药物就是草医随方就圆取得的应对特异性药物,与西医的免疫概念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吴又可毕竟是明朝人,他也不可能时空穿越到现代,取回西医免疫学的概念。理解古人文字还是要结合作者所在时空环境去理解,这样会更好些。
游方医则大多是修行有成的修真士,以医药为入世行道救人、积功累德的手段。因为其大多不是以医药为业,把医药只是看作行道累德的手段,故其医药的学习大多是师徒授受,口诀传承的方式。特点是容易上手、药廉高效。以架桥通衢,祛阻畅真为基本手段。但是师徒授受门规甚严,门外人很难得其全貌。临证多以方便携带的丸散膏丹为主,并配合随方就圆的使药运用。
综上所述,官医是以守正途,安邦定国、攘外安内为基本原则。与儒家的文化追求是一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草医体系则充分体现天、地、人三传的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替天行道,守护一方百姓。游方医则是病治有缘,行道度人,侠心行事,为积三千功德而为。
本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