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贸圣佳秋拍首推古代铜镜
拍场动态
我国铜镜文化源远流长,随着青铜器在贵族阶级的普及,相关铸造技艺得到大幅提升,铜镜的铸造水平和装饰工艺出现大幅进步。
在铜镜文化四千年发展历史中,除了使用价值外,铜镜往往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文化特性。中贸圣佳2018秋季艺术品拍卖会,首次推出古代铜镜专场,旨在展示铜镜发展的光辉时期的精品之作。
铸在铜镜上的山水人物画 达摩渡海镜
中国宋代人物画是建立在唐、五代人物画基础上而继承发展的,至此进入了绚烂多彩的鼎盛时期,形成与唐代人物画并驾齐驱的新的发展高峰,为中国古代绘画书写了极其辉煌的一笔。
两宋时期的人物画相当兴盛,题材涉及范围较广,宗教题材画是其中重要一项。自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绘画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系,佛教绘画与本土绘画相互借鉴,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中国特色的佛教人物画,一直以来表达佛教人物智慧、慈悲、庄严妙好的主旨从未改变。
宋代以后文人画大兴,佛教人物画的宗教功用减弱,代之而起的是抒写胸中逸气,重气韵的文人画风,南宋佛教人物画将此'尚意'审美风范发挥到了极致。宋代宗教人物画的题材主要是罗汉像和观音像。在中国罗汉信仰比较普遍,一般把他看作是神通广大,古道热肠的化身。
五百罗汉·应身观音
罗汉画在宋代佛教绘画中具有重要地位, 是中国绘画史上一门特殊的图像艺术。自五代以下,罗汉画题材如同异军突起,逐渐在画史上绽放光芒。到了宋元时罗汉画的创作进入极盛时期。
五百罗汉·洞中入定
两宋时代是继五代以来罗汉画创作的鼎盛时期,从宋元起,罗汉像在卷轴画中便占有可观的地位。
如周季常、林庭硅的《五百罗汉·洞中入定》现藏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陆信忠《十六罗汉·降龙》,现藏日本相国寺等,优秀的罗汉题材作品在这个时期层出不穷,且艺术水准颇高。在著录中如孙知微、王齐翰、武洞清、李时泽、成宗道、赵长元、刘松年等人均属善画罗汉的画家,但遗憾的是,除了极少数国内尚保存着画迹之外,余均已失传或毁坏而不复存在。
但今天一副令人叹为观止、拍案惊奇的宋元时期罗汉艺术题材却以另外一种存在方式呈现出来,'罗汉渡海'人物故事镜---铸在青铜上的宋代罗汉画。
且不说纹饰的艺术表现水准,单从铜镜鉴赏的版模和品相角度来看,此镜铸造精美,铜质精良,整体纹饰没有一丝拖泥带水的瑕疵,没有一处纹饰线条模糊或粘连之处,保存得非常完美,温润如玉,厚重大气。
相国寺藏立轴 绢本设色
这面'罗汉渡海'人物故事镜整体以水波纹为地纹,水纹以曲线造型,波纹旋转,层层叠叠,远阔飘渺,显示出波涛汹涌的宏大气势。
《图书画见闻志》云:'画水者,有一摆之波,三折之浪、布之字之势,分虎瓜之形,汤汤若动,使观者有江湖之思为妙也。'
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十二水图》用一种清空朦胧,线条加晕染的结合,至善至美的办法,描绘了秋水回渡,黄河逆流等12种水态,显示出这组作品在选材上的独特,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于'水'题材的重视与不断创新发展。
细观此镜,这种画水的方法及艺术效果在此镜上表现的一览无余,使人拍案叫绝。近缘处八朵如意云纹规则排布,与水纹形成水天相映,远阔飘渺的雄阔壮美之感。镜钮右侧一高浮雕罗汉浮于水面,双目凝视远方,左手弯曲,右手持斗笠斜举,双足踏一物上,袍袖随风飘动。罗汉头颅结构和面部表情夸张,阔耳搭肩,丰颐悬额,隆鼻深目,长眉密髯,眼睛刻画极为精致,特意加强眼部神态,以达高颧深目,胡貌梵僧的效果。
中国人物画家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紧紧抓住有利于传神的眼神、手势、身姿与重要细节,此处,罗汉的形象表现即属于此。
罗汉漂游在波涛澎湃的水面上,尽管水面起伏不定,但罗汉气定神闲,毫无所动,神态端庄,显示出'神通自在'的态势。罗汉看起来宽松粗硬的僧衣用抑扬顿挫,涩硬疾驰的线条表现,呈现了一位禅者质朴天成,毫无造作的气韵。
僧衣随风飘摆,劈刀用线刚劲平滑,充分展现了刻画对象的质感,遒劲的线条表现出僧衣的舒展,袖、带的飘逸。
镜钮左侧水中浮起一鱼首,昂首仰望,目光所及处祥云之上托起一座宫殿状建筑物。鱼身掩于水中,其首似龙头,肩部有鳞片,似为鱼化龙。
整幅画面动中有静,罗汉目光深邃,宁静祥和,不知是在看鱼,还是思维修行之事。南宋禅宗兴起,主张顿悟,见性成佛,认为世间万物本身自有佛性,自然界的一切百态皆可参禅,成为顿悟佛性的机缘。
那么此处跃起的鱼是否也在顿悟参禅呢?是否就是宋代佛教人物画家追求的'尚意'之审美风范呢?
达摩渡海镜(局部)
通观此镜之画意,艺术家的技法相当出色,笔法活脱,线条流畅,造型准确,形象生动,形神兼备。线条的组织尤为出色,随人物形体动态的变化而增减疏密,依僧衣拂动而舒展长短,既恰当地表现了人体结构,又充分显示了笔法功力,气韵生动,刚健柔和,大气磅礴,流畅无碍,令人叹为观止!
相比较宋元时期纸、绢等载体上的罗汉画,铜镜的艺术表现方式更胜一筹,因为铜镜上可以综合运用线雕、平雕加浮雕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得整体画面更富立体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但同时铜镜上的书画艺术表现比单纯在纸、绢上表现更难更复杂。
首先需要绘画大师把要表现的绘画内容画出来,然后根据绘画样本再制作镜模、镜范,接下来要把普通的铜反复提纯,得到适合做铜镜的精铜;
其次再浇铸,浇铸过程是个充满偶然性因素的环节,由于天气、温度、湿度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影响,浇铸过程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一旦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所以说,相比较绘画作品,铜镜上的书画艺术更加难能可贵,现在遗留下来的诸如此镜这样的铜镜艺术精品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
君赐臣献之镜 “千秋”铭单龙镜
葵花形,圆钮,龙首近钮,身躯 向上作C形绕钮盘曲。龙头结构清晰,双角后发须髯细密,张口吐舌,枕向镜钮。背鳍、腹甲、鳞片、肘毛刻画明晰。前肢一立一伸,后肢一曲一展。伸直的后肢与尾部纠结。四肢都露出尖利的三爪。龙周有三朵流云。近缘处一周凸弦纹与镜缘形成的八瓣小区内花叶、流云、方胜三种纹饰相间环列。方胜中的方格内有'千''秋'二字铭文。
此镜镜体光洁,工艺精美。龙体遨游于天际,流云飘逸于霄汉,意趣生动。这种'千秋'云龙纹镜无疑与唐玄宗华诞之庆有关。古代的龙纹和凤纹都是尊严和高贵的象征,几乎为皇家所垄断。
龙是华夏祖先的重要图腾,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自河南濮阳新石器晚期仰韶文化的蚌塑龙算起,距今已有约六千五百年的历史。唐代的龙纹受当时皇权思想的影响,以丰腴为美,龙的形象更为壮实饱满。是盛唐时期倍受皇室青睐的一种主题纹饰。
著录:
1、《古镜今照---中国铜镜研究会成员藏镜精粹》422-423页,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
2、《五侯鲭---狄秀斌珍藏古代铜镜》28-29页,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
《五侯鲭》
《古镜今照》
《唐代铜镜与唐诗》
《西安文物精华》
唐代千秋节始于开元十七年(729),每年八月五日君赐臣献,互赠千秋镜,这是大唐盛世的一项重要活动,历史留下了许多记载。白居易诗云'背有九五飞天龙,人人呼为天子镜'。
关于'千秋节'君赐臣献千秋镜,《旧唐书—玄宗本纪》中有两则记载:(1)'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宴百僚于花萼楼下。百僚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以上献镜及承露囊,天下诸侯咸令宴乐,休假三日,仍编为令,从之';(2)开元十八年'八月丁亥,上御花萼楼,以千秋节 百官献贺,赐四品以上镜、珠囊、缣丝,赐五品以下束帛有差'。
唐代制作贡镜的产地是扬州,形成制度约在唐中宗,停止于代宗与德宗之际。《旧唐书o德宗上》:'大历十四年六月'己未,扬州每年贡端午日江心所铸镜、幽州贡麝香,皆罢之'。
由此可知,皇帝向四品以上王公大臣所颁赐之镜,实为扬州所制。开元十八年的千秋节,皇帝向四品以上王公大臣颁赐之镜,才出现铸有'千秋'铭文的名副其实的千秋镜。
别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