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周德安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周德安教授为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针灸器材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针灸学会名誉会长,为国家级师带徒名老中医。在长达四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2002年香港凤凰卫视刘海若主播在英国遭遇车祸导致昏迷,周教授为其制订了促醒的针灸配穴方案,这一方案的制订及实施,使其从被宣判脑死亡到神奇康复。以下简述周德安教授的临证经验以及针灸验案举隅:

1.失眠治验

韦某,女,38岁。1989年5月8日初诊。主诉失眠,入睡困难,甚至通宵不寐20余年。患者本身系一位医生,自述早在上中学时即经常失眠,同时伴有头晕头痛、健忘乏力、月经过多等。经中医治疗后月经恢复正常,并且于30岁结婚生育一个小孩,但失眠、多梦、头晕头痛以及健忘乏力等无丝毫好转,并经常通宵不寐,精神压力极大,痛苦之状难以言表,曾多处投医无效。

查患者舌红少苔,有两处溃疡,脉细弦。

证候分析:患者虽然病程已久,但通过其言语及行动表现,正气尚未虚弱,尤以心火亢盛为主。

治以交通心肾,镇静安神为法。

取穴:百会、神庭、四神聪、本神、神门、少府、太溪、行间。

治疗1次即安睡一夜,患者来诊时感谢万分。

2.狂证治验

治疗原则:清心泻火,开窍豁痰。

主穴:大椎、强间、人中、鸠尾、神门。

配穴:后溪透劳宫,间使透支沟,合谷透劳宫,太冲透涌泉。

方解:神门清心火,大椎为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可泄阳热之邪;鸠尾为任脉之络穴,具有清泄痰热之效;人中、强间均为督脉穴位,多用于神志系统疾病,尤以镇静安神效佳。几组透穴用泻法,具有清泄痰热、安定神志之功。

临床经验穴:

(1)百会、神庭、中脘、内关、丰隆、行间。

(2)督脉十三针。

3.痫证治验

(1)轻证

辨证:平日少言寡欢,面色淡黄,伴心悸气短,倦怠无力,腰酸肢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滑。多由肝郁脾虚,或思虑劳倦,或先天不足所致。

治疗原则:解郁疏肝,健脾宁心。

取穴:①肝俞、心俞、脾俞、肾俞;②百会、中脘、气海、丰隆、行间、列缺。

手法:平补平泻。

(2)重证

辨证:患者多为嗜食肥甘,体态丰满,或烦躁易怒之体,发病之前先有眩晕、头痛、胸闷、欠伸等表现,旋即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牙关紧闭,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口吐涎沫,口中发出类似猪羊等的叫声,甚至二便失禁。移时苏醒,恢复常态,舌苔白腻,脉多滑数。本证多为风痰上壅,清窍被蒙所致。

治疗原则:宣窍化痰,息风定痫。

取穴:人中、合谷、太冲、百会、风府、鸠尾、丰隆。

手法:泻法。

方解:急刺人中开窍醒神。合谷、太冲合为四关,可以镇惊息风、平肝潜阳。百会、风府二穴是治风要穴。大凡癫痫之证,多因痰涎内结,日久化火,火化而生风,风气上逆,蒙闭清窍而发病,故用百会、风府可息风解痉。丰隆调理脾胃,促进运化,豁痰定痫,还可解除生痰之源。鸠尾为治痫验穴,具有镇静宁心之效。

(3)发作后

辨证:发作后除疲乏之外,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但久病反复发作由于体虚,多见精神萎靡,面色不华,头晕心悸,食少痰多,腰酸肢软,舌质淡,苔白,脉细滑。为心、脾、肾三脏俱不足之表现。

治疗原则:补养精气,健脾化痰。

取穴:五脏俞加膈俞、百会、中脘、气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手法:补法。

方解:五脏俞补五脏之精气,膈俞调气血,血气和则心宁脑健。中脘、气海补中益气,健脾化痰。足三里、三阴交为健脾胃、益后天、充气血之要穴。百会益气升阳;内关宽胸理气,两穴合用,可加强补五脏、调气血之效。

疗效判断标准:痊愈,2年以上未发作者;好转,重症发作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无效,发作次数和症状均不减轻。

(4)典型病例

患者刘某,男,39岁,1983年12月初诊。主诉癫痫发作2年。自诉于2年前夜间突然号叫一声,将家人惊醒,之后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颈项强直,四肢抽搐,家人急呼叫而不醒,正待惊慌欲送医院之际,患者长叹一声而苏醒。此后每月发作1~2次,每次十几分钟。自诉发作时与情绪变化有关。来我院就诊时症状为头晕,头痛,耳鸣,便秘,平时性情急躁,舌苔黄腻,脉弦滑。

据脉参证,系肝旺痰盛,阳化风动,触犯积痰,上扰清窍,蒙闭神明,而致本病发作。拟安神定志,平肝涤痰法治疗。

取穴:大陵、巨阙、百会、丰隆、太冲、心俞、膻中等穴加减治疗。针治10余次,效果不显,后加四关穴治疗8次,癫痫发作控制,随访2年未复发。

按语:四关穴具有调和气血,平肝潜阳,镇静止痛,安神定志,搜风理痹,急救等多种功效,尤以镇静安神疗效最佳。适用于肝旺、痰积、火盛、风动等阳亢之证,本证正是此型。故治疗甚满意。

4.皮炎尿闭治验

患者张某,女,46岁,1985年以剥脱性皮炎住院治疗,入院时病情危笃,正在抢救治疗中,除皮肤剥脱外,伴高热口渴,腹胀无尿,已十几个小时,请周老会诊,观全身焮红,无正常皮肤可见,腹部膨隆,唇干思饮,张口呼吸,烦躁,痛苦面容,舌红无苔,脉数无力。证系气阴两伤,气化无权,以致水道不通。遂以大艾炷隔盐灸神阙3壮,1小时后,膀胱内潴留尿尽出。

5.瘾疹治验

患者王某,女,48岁。1982年12月12日初诊。主诉全身瘙痒伴遍体疹块3日。患者于3日前吃涮羊肉以后约1小时,即感全身瘙痒,难以忍受,搔之遍身出现大小不一之疹块,遂往医院打了1针(药物不详),很快即获疹消痒止之效。但第2天上班时又感身痒,搔之如前,奇痒难忍,又出现疏密不均之疹团,再去医院照方治疗,则无济于事,又服防风通圣丸和苯海拉明等药,疹块略减,而身痒不止,伴心烦意乱,坐卧不安,大便秘结。遂转至针灸科治疗。

中医辨证:肺胃蕴热,肠腑不通。

治疗原则:清热泻火,活血祛风,通调肠胃,安神止痒。

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膈俞、百会、神庭、天枢、支沟、丰隆、阳陵泉、合谷、大冲。

手法:大椎、风门、肺俞、膈俞三棱针放血;百会、神庭平补平泻;其余穴位用泻法。

如上法治疗后,立即痒止神安,疹消大半,再针1次而获愈。

6.阳痿治验

阳痿古称“阴痿”或“阳事不举”,本病的发生除少数有生殖泌尿系统器质性疾病外,多属于性功能减退症,也就是“性神经衰弱”。中医认为本病病变部位在肾,因肾主水藏精,又内寄相火,在正常情况之下,肾水与命火既济,阴阳平衡,因此房事正常。本病的病因多种多样,有因性欲过度或少年误犯手淫引起的,损耗了肾精,导致命火虚衰;有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以致心肾不交而成的;有因体胖湿盛,以致宗筋弛缓而致发本病的;也有因突发惊恐,致肾气损伤而发病的。

治法:补肾壮阳,交通心肾;补益心脾及化痰利湿。

取穴:关元、三阴交、命门、肾俞。

以阳虚为主者加百会,关元、命门加灸;以阴虚为主,水火失于既济者加神门、太溪;湿盛者加中脘、丰隆。

手法:平补平泻,阳虚者加灸。

方解:本病除少数有局部器质性病变外,多为神经功能性疾病,故只要辨证准确,治疗得法,一般均可治愈,方中关元乃元气生发之处,内寄命门真火,藏肾精,肾为水火之脏,关元不仅可以补肾壮阳,又可补髓填精,既可益气血,又可祛寒湿,灸之益火壮阳之力更强,因此是治疗本病的主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条足阴经的交会穴,有健脾益肾之功,又有益气生血之效;命门、肾俞益阳助阴,亦为肾虚证之常用穴;百会可益气助阳,又有镇静安神之效,故对心、脾、肾俱不足而胆怯不安者效更佳;神门为心经原穴,既可补心气,又可泻心火,与太溪相配,使水火得以既济;太溪为肾经原穴,不仅可以滋肾水,养肾阴,而且可以补肾助阳。

典型病例:田某,男,29岁,1981年初诊,婚后即发现阳痿,结婚已2年而无子,自诉15岁至婚前一直有手淫习惯,婚后思想压力较大而致本病,尚感心悸气短,胆怯乏力。患者面色不泽,精神不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证属心脾两虚,肾阳不足之证,治当益心脾,补肾气。取百会、关元、神门、三阴交及命门、肾俞等穴交替治疗,同时予以心理安抚,治疗十余次即可行房,再治十余次一切症状均消,第二年生一女婴。

7.眩晕治验

(1)韦某,女,48岁,工人。主诉眩晕恶心反复发作七八年。经常出现突发性眩晕,眩晕发作时自觉天旋地转,不敢睁眼,不能站立,欲呕。曾去本市某医院诊治,诊为神经官能症,治疗以后缓解(用药不详)。约半年后再次发作,再到该医院诊治而不见效,4日后到另一家医院求治,诊为梅尼埃病,经治疗好转。但此后则每3~4个月发作一次,每次4~5日。本次于1985年11月发病来我院针灸科治疗。经询问病史,除上述症状外,其人平素性情急躁,月经色黯有块,胸胁胀满,便干尿黄,口干饮水不多,伴有耳鸣声大,舌苔黄腻,舌质淡红,体略大,脉象弦滑。

辨证分析:患者乃肝郁脾虚之体,素体肝旺,木郁不疏,横犯中州,脾虚生痰,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为眩晕;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而致月经色黯有块,胸胁胀满;便干尿黄,口干饮水不多乃湿邪阻遏,不能运化之象;耳鸣声大为肝胆之火上逆所致;舌质淡红,舌体略大,脉象弦滑为肝郁脾虚之征。

治疗原则:疏肝健脾,化痰利湿。

取穴:先以三棱针点刺金津、玉液,以清上逆之火。而后针刺百会、中脘、内关、公孙及“四关”诸穴,以达疏肝健脾,宽胸理气,息风化痰之效。再配翳风清泄少阳经之热。

针1次后两目即敢睁开,呕吐亦止,3次后一切症状均解。此后又以百会、中脘、内关及足三里等穴进行调整治疗,以恢复正气。共针刺一疗程(10次)而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2)刘某,男,60岁,住院患者。主诉头晕伴左半身无力和右半身痛觉减退14日。患者于1986年6月20日晚坐在沙发边喝汽水并加少量啤酒,边吹电风扇,忽然打了几个喷嚏,之后即感嗓子发哑,左手指发麻,同时左侧头面部及左下肢均相继出现麻木,当时不敢睁眼,随即躺在床上,起则头眩。约20分钟后出现口眼向左斜,无头痛、恶心及呕吐,无尿失禁。送某医院急诊,CT检查未见异常,也未做出明确诊断,遂给予扩张血管药治疗无显效。此后发现右半身出汗而左半身无汗,呕吐食物2次,次日病情稍有好转,但发觉看远处东西呈双影,喝水发呛,吞咽困难,而于第3日晚上送往另一家医院以脑梗死留观,继续以扩张血管药治疗,当晚又出现呃逆不止现象,一直持续至今(第7日),并感排尿困难。患者来我院治疗,自觉头晕,不敢睁眼,看东西呈双影,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饮水发呛,左半身无力,右半身痛觉减退,呃逆频作。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既往有低血压病史26年,入院时血压12.0/9.33kPa(90/76mmHg),心率70次/分钟,律齐。患者神清,意识清,瞳孔右大于左,对光反射灵敏,左侧角膜反射消失,右侧迟钝,眼球各向运动好,向左看东西时眼球可见旋转性眼震及水平眼震,上视时可见垂直眼震,面纹对称,伸舌右偏,咽反射消失,肌张力左上下肢稍低,左上下肢腱反射亦稍低,四肢肌力大致正常;指鼻试验左侧不准,膝腱反射左侧不准,未引出病理征。颈软无抵抗,克氏征阴性,左半身浅感觉障碍,深感觉无异常。临床诊为脑梗死、不完全性椎-基底动脉病和低血压病。

辨证分析:患者年已花甲,气血渐亏,张景岳说:“无虚不作眩”。由于气血不足,清空失养,故眩晕,目失血濡则视物不清而呈双影;久虚兼饮酒吹风,而致外风乘虚而入,侵袭经络,引动内风,故口眼斜,肢体无力,痛觉减弱;纳食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为中风舌强所致;外邪随经上逆,致胃腑失和,故呃逆不止;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等均为气血亏虚之象。

治疗原则:益气养血,息风通络。

取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风池,内关、血海。

手法: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各穴施补法;合谷、风池施泻法;内关、血海施平补平泻。

方解:百会、气海益气升阳,气充则能载血上行;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健脾胃,补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使气血得充,清窍得养;合谷、风池祛外风;内关理气,血海理血,气血调理则风息眩止。诸穴相伍,则共奏益气养血,息风通络之效。

8.子宫脱垂治验

患者唐某,女,66岁,1985年11月15日初诊。主诉阴道内有脱出物5年余。患者因在纺织厂工作劳累紧张,且生育4个子女,因而经常感觉腰酸、背痛、小腹坠胀而凉。5年前因阴道内有物脱出而去妇科检查,结果诊为子宫脱垂,症状时轻时重。近因冬贮大白菜工作而致病情加重。腰痛欲折,小腹坠胀,白带增多,脱出物明显。时感乏力、易汗、心慌气短。纳可、眠安、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面色白,脉沉细。

中医辨证:脾肾虚寒,中气下陷。

治疗原则:温肾健脾,升阳举陷。

取穴:百会、中脘、气海、关元、太渊、足三里、三阴交。

手法:补法,气海、关元加灸。

按如上方法治疗6次,脱出物全部复位,治疗20余次,上述症状全部消失而告愈。

9.肩凝治验

患者于某,男,71岁,1994年2月初诊。主诉右肩痛不能高举、后背痛1年余。患者于1年多前曾因着凉而致右肩痛,当时自己以远红外线灯照射4~5次,略有好转,但半个月后疼痛复作,并且肩臂不能向后背,再以远红外线灯照射则无济于事,且越来越重,除不能后背外,上举亦受限制。在此期间曾贴伤湿止痛膏和麝香壮骨膏等效均不显。查右肩平举、外展尚可,高举及后背不能。饮食二便调,眠亦安。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沉弦滑。

法取大椎、肩三针、曲池、外关、合谷、中渚等穴针刺,大椎穴加灸治疗,10多次疼痛缓解,第2疗程结束后肩关节活动正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