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12F时间域飞机取得重大突破

据航空工业哈飞微信公众号消息,12月17日,由航空工业哈飞全新自主研制的运12F时间域飞机完成吊舱空中收、放试验,即将开始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系统功能试飞。试飞完成后,运12F时间域飞机将具备执行相关功能任务能力。这标志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技术系统研制”项目向前迈进关键一大步,将有力推动我国航空地球物理探测事业的发展。

继首飞之后,运12F时间域飞机相继在哈尔滨平房机场完成支杆状态调整试飞、两匝和四匝线圈状态调整试飞。10月26日,运12F时间域飞机由哈尔滨平房机场转场松原查干湖机场,由航空工业哈飞、哈飞通用和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组成的试飞团队相继完成五匝线圈状态调整、失速速度和失速特性、单发爬升性能、操稳特性检查和吊舱空中收放等试飞科目。截至目前,已累计试飞36架次、65小时。

据悉,运12F时间域飞机是科技部立项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开采”的组成部分,是“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技术系统研制”项目中的四大核心课题之一。运12F时间域飞机以运12F第001架机为载机,针对高效、高精度的航空地球物理探测要求,进行了敷设发射线圈、加装时间域任务设备等整机大规模加改装工作。运12F时间域飞机全构型包括5匝线圈,用于电磁脉冲发射,具备航程大、飞行速度快、发射效率高等优势,是国内最先进的时间域固定翼飞机。

时间域航空电磁勘查系统

资料显示,航空电磁勘查系统是航空物探方法的—种。它通过飞机上装备的发射线圈向地下发射电磁信号,在地下地质体中产生感应电磁场,利用接收线圈接收感应信号,对感应信号进行分析,进而达到探测地下地质体的目的。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航空电磁勘探具有快速、高效、可大面积覆盖等优势。

不同地质体间存在的电性差异是采用航空电磁法进行地质调查的地球物理学前提。当地下存在良导体(如金属矿、咸水层等)时,地质体受激发产生强感应电流,接收线圈接收到的电磁场信号强、衰减慢; 当地下存在高阻体(如淡水层等)时,地质体受激发产生的感应电流十分微弱,电磁场信号衰减快。因此,通过分析接收信号衰减特征就可以判断地下介质的电性特征。

航空电磁勘查方法又可分为时间域航空电磁探测和频率域航空电磁探测两种方法。

其中,时间域航空电磁勘查法又称为“航空瞬变电磁法”,是通过安装在飞机(或直升机)上的航空电磁仪,向在飞机(或直升机)上安装的大发射线圈,送入给定间隔和形状的脉冲电流,向地下发射较强的一次电磁场,并通过安装在飞机(或直升机)吊舱中的接收线圈在发射断开期间(和发射期间)测量地下地质体产生的二次电磁场不同方向、不同时间衰减的特性,以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

相比频率域航空电磁测量方法,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发射磁矩较大,又在发射开启和断开期间接收测量,所以勘探深度和异常区分能力要大于频率域航空电磁测。

时间域航空电磁工作原理

我国“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技术系统研制”项目于2017年7月启动,设置大磁矩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仪研发、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飞行平台研制、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正反演技术研究、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系统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4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