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是可以用来励志的那个人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你别以为是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
——史铁生 《记忆与印象》
史铁生是可以用来励志的那个人
反复读过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印象最深的是,他“双腿残疾后的暴怒无常”,以及母亲对其的容忍。后来史铁生对世界的剥离和隔阂,都化作对母亲的思念和懊悔,放进了另一篇文字《合欢树》里,其实,天下的母亲对儿子都一样。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有一段同样写母亲的文字,他突然意识到母亲的压力一点都不比自己少,甚至比自己更多。他煎熬的白天黑夜,实际上在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的”。
或许就此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他的文字逐渐呈现了对生命的通晓通透,还有无可奈何。诸如““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蝉鸣冗长”,“老麻雀羽毛蓬松”,他似乎有点贪婪地抓住任何稍有生命气息的小东西,就不愿放手。
母亲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当他悻悻然地涂鸦出“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了”之类的叹息时,他的视野,已经由健康青春转为固定在轮椅上病态的一隅。养儿才知报娘恩,文字这个东西洞悉未来,命运却始料未及。
史铁生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去世,到现在已经过去8年了。《让“死”活下去》是他妻子陈西米在2013年元旦出版的怀念之作。陈希米是他除了母亲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女人,除了母亲的精神支持,陈希米给他的是彼此互动的文字流淌与牵引。
陈希米在书中描述了她在史铁生去世后,阅读时的失落与空虚,像是一条始终找不到岸的小舟,不是不在,而是没有人在对那些触碰的文字交融。读懂一个人与读懂一个人的文字,都同样费劲。
“不管是重温我们以前看过的,还是开始读一本新书,最深的遗憾,就是不能与你分享。看书看到每一处精彩的段落,就是最孤单的时候,因为没有人分享,因为只想跟你分享,因为跟你分享才能满足,因为只有你才有能力与我分享,因为只有我们一致的认同才能使那些思想进入我们的身体。”
她在怀念他们曾经精神相通,灵魂共有的欢乐,比起物质充盈,转瞬寂寞乏匮的世人,心灵智性的共鸣,实在难求,更弥足珍贵。
当爱情到来之时,史铁生双腿已残,那一年,史铁生38岁,陈希米28岁。陈希米就这样开始侍弄琐碎和平庸的日常生活,侍弄一个以肉体的病痛为职业的病人,侍弄他们的爱情。然后他们相互依傍了21年,接着,史铁生一个人离开了。
勿用而言,我们都是最平凡的那些人群中毫不起眼的尘埃,为风吹动,为至亲情动。“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抛开世俗的藩篱,史铁生的幸与不幸,可能未必多重要。这样的逆境的考量,比之臭皮囊恋恋不已的欲望,从深邃中穿行而过,残酷依然真实。
“你说的,我们要像两个好孩子,永远赤诚,永远好奇,永远疑问,永远探索。我们一直都在这样做,我们终于走到不同凡响了吗?”
史铁生用文字昭告自己的生命来过,陈希米的《让“死”活下去》,不单单是自己的涅槃。或许离别只是暂时,性情相契的灵魂终会遇见,然后继续那段无限轮回的旅程。
【 绘画:丹尼尔.加伯(美 国)】
前篇回溯
- The End -
花花君
入群请加花花君
备注入群
花花视界微信群
浊世流转的清凉
一个文艺大叔的个人呓语
读书、看电影
用心灵旅行
长按指纹3秒“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zhl172901515】
更多微信公众号
夏之桑榆
或许除了设计、摄影、生活中的小确幸,我们什么都可以聊
子淦语妙天津卫
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
烂柯记
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山中一日,世上千年...只恐烂柯人到,怕光阴、不与世间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