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感病全书 太阳病(上五)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132)
语译 提问说:病有结胸,有脏结,它们的证状如何区别?回答说:按上去痛,寸脉浮,关脉沉,病名叫结胸。什么叫脏结?回答说:像结胸那样子,饮食和过去一样,经常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病名叫脏结,舌上白滑苔的,比较难治。
讨论 从本条以下是讨论结胸病。因为脏结与结胸在病位和病证都有相似的地方,所以首先讨论结胸与脏结的区别。
结胸病心下按之痛,邪结在中焦,关脉候中焦,故关脉沉;中焦阻隔,阳气不下而留于上焦,寸脉候上焦,故寸脉浮。脏结的证状与结胸有点相似,心下或两胁按之亦痛。但结胸是阳邪结于中焦,则饮食难入;脏结是阴邪结于内脏,与胃腑无关,所以饮食如故。阴寒盛于内,脾受影响而不能健运,故时时下利。寸脉浮,为虚阳浮于上,必浮而无力。关脉小细为气血虚,沉紧为阴寒结于内。脏结应攻下,但舌上白苔滑者,中焦虚寒夹湿,攻药又不宜用,故曰:难治。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172)
语译 病人胁下一直存在痞结,连及脐旁,疼痛牵引少腹直达阴筋的,这病名为脏结,是死证。
讨论 本条移至此处,便于对照。
邪结极深,攻之不及,补之不可,故死。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133)
语译 脏结病没有属阳的证状,没有往来寒热,病人反而安静,舌上苔滑的,不可以攻下。
讨论 “脏结无阳证”这句话是对脏结的定性,当属阴属寒。“不往来寒热”是把脏结与柴胡汤证进行区别,是言脏结有心下或胁下按之痛,但不往来寒热,不是柴胡汤证。“其人反静”和132条“饮食如故”是一个意思, 是示其邪结极深,外在没有证状表现。邪结于内,本应攻之,但舌上胎滑者,脾胃虚寒,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134)
语译 凡病发热恶寒而反以攻下治疗,热邪凭藉攻下之势陷入而成结胸;凡病无热恶寒而反以攻下治疗,则会变成痞证。所以会成结胸的原因,是因为攻下太早的缘故。
讨论 参照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本条说明两点:第一,结胸和痞都因误治而成,都属于坏病。第二,结胸者邪盛正实,任由攻下;痞者邪实正虚,须扶正祛邪并施。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135)
语译 结胸病人,颈项亦有点僵硬,如柔痉那样,用下法治疗就会痊愈,宜用大陷胸丸。
讨论 本条所言结胸,病位偏高,邪气上逆,病人能仰不能俯,致使颈项僵硬,所以说:“项亦强,如柔痉状”。
大陷胸丸以甘遂逐水,以硝、黄泻热,使水热互结之邪不能留滞。更以杏仁宣肺气,以葶苈子泻肺气,使高位之邪气随肺气之降而下趋。又以丸剂和蜜之缓,使药力缓行,一举而将上、中焦之水热互结之邪全部肃清。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熬) 芒消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消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136)
语译 结胸证,病人脉浮大的,不可以攻下,攻下则死。
讨论 其脉浮大,浮则为风,表邪未除,不可下;大则为虚,正气虚弱,亦不可下,下之则死。(参照30条: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137)
语译 结胸证状全部具备,病人又加烦躁的,亦死。
讨论 结胸证悉具,是邪已结实,盘据心下。此时若见烦躁,是正不胜邪,真气散乱之象,攻之不克,补之不可,故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138)
语译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就是风,数就是热,动就是痛,数就是虚,头痛发热,微有盗汗,反而恶寒的,是表邪尚未解除。医者反而攻下,脉动数变而为迟,膈内痛而拒按,胃中空虚,邪气侵袭膈内,短气烦躁,心中烦闷,阳气内陷,心下因此结硬,就成为结胸,用大陷胸汤治疗。如果不成为结胸,病人只有头汗出,其它地方无汗,汗至头颈而止,小便不利,全身必定会发黄。
讨论 本条上半段是对134条中“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病入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这一段话的具体过程的描述。本条下半段从“若不结胸”起,是说误下后不成为结胸,即热与有形之水不结于心下,还有可能热与无形之湿郁结于三焦,郁久则身必发黄。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139)
语译 外感病六七天,结胸病热和水结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手按之象石头一样硬的,用大陷胸汤治疗。
讨论 外感病有不因误下而直接成为结胸的,如本条,这是属于“传”的情况。脉沉主里,沉紧主水主痛。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属实无疑,故主以大陷胸汤下之。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 芒消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140)
语译 外感病十余天,热结在里,又见往来寒热的,给与大柴胡汤治疗;只有结胸证状,没有高热的,这是热和水饮互结在胸胁,只头微有汗出的,用大陷胸汤治疗。
讨论 本条是讨论大柴胡汤证与大陷胸汤证的鉴别。大柴胡汤证与大陷胸证都有心下、胁下胀痛,但大柴胡汤证有往来寒热,而大陷胸汤证身无大热,但头微汗出,以此为辨别。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141)
语译 太阳病,多次发汗而又攻下,不大便五六天,舌上干燥而口渴,下午四时左右微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胀硬而痛且拒按的,用大陷胸汤治疗。
讨论 本条之证,因多次发汗而又攻下,热入与水相结而成结胸,同时因汗、下肠胃中津液干枯而形成燥屎内结,所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单纯的结胸仅只有心下硬痛,如138条:“心下因硬,则为结胸。”139条:“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所以本条是结胸兼胃中有燥屎。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等,即是胃中有燥屎的证状表现。(单纯的结胸是无大热的,上一条就有:“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所以是小有潮热者,是因为潮热受到水饮的抑制,热势表现就不大明显了。
大陷胸汤中有大黄、芒硝,攻下胃中燥屎不必再行加味,所以大陷胸汤所治是从心下至少腹的一切实邪阻滞。如果实邪是从心下上至胸中,大陷胸汤就不适宜了,就得用大陷胸丸,其中加用了宣肃肺气的药物,就能治疗从心下上至胸中的实邪阻滞。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42)
语译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位置,按之有疼痛,脉浮滑的,用小陷胸汤治疗。
讨论 小结胸病较以上几条所言范围较小,病情较轻,按之则痛,不按不痛,所以称小结胸病。脉浮主病较轻浅,滑脉主有痰。所以小结胸病是热和痰互结于心下。小陷胸汤以黄连清热,半夏祛痰,半夏配黄连,辛开苦降,胃气和顺,除其生痰之源,再重用括蒌实开结除痰,三药合用,标本兼治,痰热自能清除。
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括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括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143)
语译 太阳病二三日,不得躺卧,只想坐起,心下必定有结聚,脉微弱的,这本来就有寒饮。反而攻下,如果下利停止,一定会成为结胸;如果下利不止的,第四天又攻下,这就会成为协热利。
讨论 协热利,是协外热而下利的意思,属太阳病坏病。
病人本来就有寒饮,太阳病二三日,证状就表现出来了:不能卧,但欲起,心下结,脉微弱。医者见心下结,错误地使用了下法,就成了坏病。下后有两种转归:第一,下后热入与水饮互结而成结胸,则不下利。第二,下后外热不入内而利不止,医谓病不尽,四日复下之,就变成协热利了。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144)
语译 太阳病,攻下治疗后,病人脉促,不结胸的,这是将要痊愈了。
讨论 第22条有:“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本条中“此为欲解也”以前的一段话可能是对22条条文的一种鉴别解释,因为以上数条都是讨论结胸病,最后附加这一条,将胸满和结胸区别一下。
本条其余部份以脉论证,言词简短,很难演绎,不译。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145)
语译 病在阳,有发热恶寒,应该用汗法治疗,反而用冷水潠之、灌之,病人的身热被冷水阻遏不能解除,越发觉得烦躁,皮肤上起鸡皮疙瘩,心想喝水,口反不渴的,给服文蛤散;如果不痊愈的,给与五苓散治疗。
讨论 古时外感病的治疗有用冷水潠之,灌之的方法,其结果当然很不理想。本条就是叙述治后的变证及救治方法。又方后的一段话是对变证机理的解释。又很多注家认为文蛤散用于本条有误,应该用《金匮》文蛤汤,当从之。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复者,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146)
语译 结胸属寒属实,无热证的,给与三物小白散治疗。
讨论 《玉函经》《千金翼方》均无“陷胸汤”及“亦可服”六字,今从之。
《内经》曰:“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结胸为热与水结,其治以清热逐水;寒实结胸是寒痰结聚心下,其治以温寒祛痰。三物小白散以桔梗、贝母开结消痰,以巴豆辛热峻下,正宜于无热证的寒实结胸。
三物小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148)
语译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月经正好来潮,得病七八天,热去而脉迟身凉,胸胁下胀满有如结胸的样子,有谵语的,这是热入血室,应当刺期门穴,随其邪实所在而取穴。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149)
语译 妇人中风七八天,证状又得恶寒发热,发作有定时,病人正好经断,这是热入血室,必定是热与血相结,所以使病人的证状如疟疾那样,发作有定时,用小柴胡汤治疗。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150)
语译 妇人外感病,发热,月经正好来潮,白天清醒,晚上则谵语如见了鬼一样的,这是热入血室,不要损伤胃气及上二焦,必定会自然痊愈。
讨论 148,149,150三条都是讨论热入血室的证治。148条所以取期门穴,是因为:一,胸胁下正是期门穴所在的位置。二,谵语乃热入营血。血藏于肝,期门穴为肝之募穴,刺期门穴即是泻血份之热。149条所以用小柴胡汤,是因为“寒热”“如疟状,发作有时”。根据103条“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而取用小柴胡汤。150条根据“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估计邪气不强,所以断言:只要“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不变生它证,“必自愈。”
当时已经观察到妇女在经期前后,外感病的证状要显得严重些。这就是所谓的“热入血室”。根据经水“适来”、“适断”、“发热”、“谵语”等证状,邪气已经波及营血。但是,当时对邪入营血的治疗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办法。不过月经是生理现象,倘若正气强,邪结不深,经净后邪气自然会从营血份退出。医者所要做的,就是安抚正气,清理邪气的出路,让邪气自然退出。所以这三条条文中都是根据病人的外围证状表现来进行灵活的辨证施治,而把热入血室撇开不作处理。构思非常巧妙,但实在是出于无奈。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51)
语译 外感病六七天,发热,有一点恶寒,四肢骨节烦疼,稍有恶心,心下胀闷不舒,表证尚未解除的,用柴胡桂枝汤治疗。
讨论 外感病六七日,已是一经之期,外证虽未去,邪势已弱,所以发热而微恶寒,正气亦虚,所以支节烦疼,其治以半剂桂枝汤即可。然而病人尚有微呕,心下支结之小柴胡汤证,心下支结不除,则上下内外不能交通,表证必不除,所以再加以半剂小柴胡汤而成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一两半(去皮) 芍药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52)
语译 外感病五六天,已经发汗而又加以攻下,胸胁胀闷不舒,小便不利,口渴而不呕,只有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的,这是外证尚未解除,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
讨论 本条以及上一条和下一条,都是讨论外感病六天左右,心下支结(胸胁满微结、心下满)而导致表证不解的治疗。这些病证中,心下或胸胁下支结是治疗的着重点,所以都离不开柴胡汤。上一条中有明显的桂枝汤证,所以用柴胡桂枝合方。本条中,外感病经过发汗攻下,外证未除而变证迭现。然而有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心烦等证,所以仍然用柴胡汤作为底子。因小便不利,但头汗出,乃水饮内结,去人参、大枣之壅滞,以干姜易生姜,加桂技温化水饮。口渴而不呕,则此口渴不是柴胡证之渴,而是汗、下后津液耗伤,邪气久郁发热之口渴,所以去半夏之辛燥,加天花粉、牡蛎清热滋润。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53)
语译 外感病五六日,头上汗出,微有恶寒,手足发冷,心下胀闷,嘴里不想吃东西,大便硬,脉细(沉紧)的,这是阳微结,一定有表证,又有里证。脉沉,亦是里证的脉象。汗出是阳微结的证状。假使是纯阴结,不会又有外证,邪气全部转入于里。现在的脉证却是半在里半在外。脉虽然沉紧,不可认为是少阴病。所以这样认为的理由,是因为阴病不会有汗,现今有头汗出,所以知道不是少阴病。可以给与小柴胡汤治疗。病解后如果还有一点点不舒服的。等到大便通顺就痊愈了。
讨论 本条讨论的是心下满的阴阳属性问题,即阳微结与纯阴结的临床鉴别。阳微结是中阳微弱外邪入里结于心下。由于中焦痞塞,上下不能交通,致使外邪不能全部入里,所以留有头汗出,微恶寒等外证,“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是纯阴无阳,就不会有头汗出了,“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也。与小柴胡汤治心下支结,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诸证自解。
本条之大便鞕非因热结,而是因中焦痞塞所致。解后不了了,是因为上下正在交通。得屎则表明气机已经理顺,这和“风家表解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是一个道理。所以,“得屎而解”是言大便通后诸证自愈,不是叫人下其大便。
正确理解本条对读懂《伤寒论》至关重要。因为成无己根据本条的“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这句话,杜撰了一个少阳半表半里证。后学者不明就里,跟着瞎跑了一千多年。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54)
语译 外感病五六天,有呕而发热的,柴胡汤证已经具备,反而用其它药物攻下,下后柴胡汤证仍然存在的,再给服柴胡汤。这个病人虽然已经误下,后果不算严重。服汤后必定会先有一阵剧烈的战栗,接着就发热汗出而病解。如果下后病人的心下胀满而硬痛的,这是结胸,用大陷胸汤治疗。下后心下只有胀满而不痛的,这是痞,柴胡汤就不可以给与了,宜用半夏泻心汤。
讨论 柴胡汤证误下后有三种转归:第一,虽误下而证不变,仍是柴胡汤证,仍可用柴胡汤治疗,然已经一次误下,正气受损,再用柴胡汤可能有一次战汗。第二,误下后变成结胸,要用大陷胸汤治疗。第三,误下后变成痞,要用半夏泻心汤治疗。
本条是以结胸、痞和柴胡证互相鉴别而最后引出半夏泻心汤证。结胸心下满而硬痛;痞则心下满而不痛。柴胡证则胁下满为主,碰到只有心下满而无胁下满的,就不可以给与柴胡汤,而宜半夏泻心汤。
第134条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所以其治以清热攻下邪结;又曰:“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治痞就寒热相杂且不用攻下,而以和降胃气为主。半夏泻心汤中,半夏就是一味降胃气的主药,且半夏合干姜之辛热,能温阴中之寒,黄连合黄芩之苦寒,能清外入之邪热;又姜、夏之辛能开,芩、连之苦能降,四药合成辛开苦降之势,而有除痞开结之效。又以参、枣、炙甘草三药补益胃气,合前四药补泻兼施,共成除痞之功。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斤(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少阳併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155)
语译 太阳少阳併病,反而攻下治疗,变成结胸,心下结硬,下利不止,水浆不能入口,病人心烦。
讨论 太阳病、少阳病都不可以攻下,反下之,邪气入结于心下而成结胸病。其下利不止是正虚于下;水浆不下,其人心烦是邪实于上。上实下虚,攻补两难。病危矣。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156)
语译 脉浮而紧,医者又用攻下治疗,寒邪反而入里,就成为痞,手按之柔软,不过气痞而已。
讨论 本条要和第134条结合起来看,第134条是言里有寒外邪入里相结而为痞,本条是言外寒直接入里结于里而成痞,看起来,痞证必定夹寒。
“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痞证的实质是胃气的不能升降,而没有什么有形的邪气结实。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157)
语译 太阳病中风,下利呕逆,表邪解除了,才可以攻下。病人全身微微汗出,发作有定时,头痛,心下痞结坚硬胀满,牵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的,这是表邪已解里气未和,用十枣汤治疗。
讨论 本条是太阳病中风,又内有悬饮。下利呕逆是因悬饮引起的。对该病的施治要遵循先表后里的原则,即条文所说的:“表解者,乃可攻之”。表解后,病人有证状: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这是悬饮病的证状,表证已解,就可以用十枣汤治悬饮了。
悬饮与结胸不同,结胸为误下外邪入里与饮结于心下,其证为心下痞硬而痛;悬饮为不因外邪误下而自悬于膈下,其证为心下痞硬满而引胁下痛。
十枣汤中芫花、甘遂、大戟三药为逐水峻药,对脾胃有损伤,本方之妙,在于用大枣肥者十枚,煎水送上三药药末,顾护脾胃不使受损伤,所以方以十枣名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並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158)
语译 太阳病,医者发汗治疗,仍发热恶寒,因此又攻下,心下痞满,表里俱虚,内外正气都受到损伤,正气虚则邪气独盛,又加以烧针,因此胸烦,面色青黄,肌肤瞤动的,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暖的,容易痊愈。
讨论 太阳病,有一汗不愈者,仍然发热恶寒,(此处遂字可能有误,仍字较妥)医见汗之不愈,复用下法,表邪内陷,成心下痞。汗下使表里俱虚,表为阳,里为阴,故云“阴阳气並竭”。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虚则邪气独盛,故云“无阳则阴独”。医不知其虚,复加烧针取汗,火气内逼,则见胸烦;面色青黄,肤瞤为中土已败,土虚木乘之象。故云“难治”。倘若面色不是青黄而是微黄,微黄为土之本色,则中土未败。手足温为阳气未至大虚,故云“易愈”。